太傻十日谈读后感+吐槽

avatar 137787
BigOrange
4296
6
之前看版友的申请经验中有几人提到了《太傻十日谈》,评价挺高。在网上一查,发现这本书褒贬不一,而且评价差距很大……觉得好的人说这是留学圣经,甚至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说不好的人说就是太傻咨询的广告,对其嗤之以鼻。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前两天自己读了一遍,再此做点整理,说说我的看法(无脑吐槽)。

先说缺点:这本书确实有很大的广告嫌疑,各种侧面表扬强调太傻咨询的优势。软广告没什么不妥,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叙事拖沓,水分太大,1篇长贴子的内容写成一百多页的一本书,很多部分感觉都很冗余,往往读半天才能看到一个亮点。

再说优点: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看问题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挺有启发性。比如《22条留学定位法则》那里。虽然目标是申请更好的学校,本书更多的是强调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营销,让自己找到自己适合的节奏,从而“顺带”取得一个好的申请结果。这个切入点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也估计是这一点,让众多粉丝认为本书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不过如果读者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较清晰的规划,本书中两位主人公那种秀优越感的对话方式加上无处不在的软广告确实读起来让人心烦。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本书讲了什么

本书的主人公Jim是一个能力极强,申请背景几乎无懈可击的大好青年。

请看主人公的背景:
GMAT: 710, TOEFL: 657,GPA: 3.5 rank 1/175,中国顶尖名校金融专业,无数荣誉、无数奖励(原话)
大四上学期3家世界500强的offer。
此外,本主人公做事认真,准备充分,精心准备材料,用心和每一个教授联系,自己的PS写完后请文书专家修改。
(我看到这的感觉是作为一个国内的本科生,这个背景无懈可击了,要不还能怎样呢~)

2003年申请了12所美国顶尖高校的金融PHD,2个AD,无fellowship。
Jim表示不服决定来年再战,他自己的猜测理由是“缺乏工作经验”。

于是Jim去了一家北京CBD的公司,边工作,边申请。
2004年申请,重点申请top 50, top100保底。结果是8个AD,2个半奖,保底学校提供fellowship。
Jim还表示不服,还决定再战。
(对金融PHD没概念,这么难申请么……另外金融PHD没有TA, RA之类的么?一定要fellowship才行么?)

看到这我的感觉是,Jim确实优秀,但金融PHD的fellowship确实难申请,肯定有更多比他优秀的多的人,他再gap一年有何意义,能有多大突破?不过既然写成书了,那他最后肯定是突破了,那怎么突破的?这是我最大的疑问,也是支持我坚持看下去的最大动力。

Jim也跟我有同样的疑惑,他怀疑自己再gap也不能成功,所以他找了太傻网的创始人太傻咨询,本书仅有的两位主人公到此就全部登场了。

之后就是Jim提他的问题,太傻解答。
饶了一大圈子,其中提出了各种营销理念、人生哲学,最后的结论就是:
Jim你专业水平(或者说学术水平)不足……
(花了一百多页进行分析最后就得出这么个结论啊,我怎么觉得这个应该是第一时间想到的啊……GPA,GT成绩,学术能力不是三大指标么……)
不过分析还是挺精彩的,太傻建议Jim可以构造一个能够证明自己学术能力的证据(比如写survey,大量的survey,或者整理之前做过的项目,写好分析报告),然后在简历、PS、面试中从不同侧面强调这个的证据。即使是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依旧可以搞出不错的证据出来,比来来回回修改文书要更有帮助。

最后解决方案是Jim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做了一些研究数据的整理,把在公司与以往做过的学术研究或项目精心整理,跟教授进行学术套。
然后Jim就去了哈佛了……
故事还没完,在后序中Jim竟然又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退学了……
(我想说结局坑爹的一塌糊涂啊,不过自序也说了,这是一个“童话”,这个结局也确实像童话)

------------

虽然最后Jim的解决方案乏善可陈,但是中间太傻对Jim问题的分析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太傻很喜欢用营销方面的理论来对人生定位与申请建模,申请中那些琐碎的潜规则,用营销的理论那么一解释好像确实挺有道理呢。典型的例子就是Jim按太傻指点总结出的《22条留学定位法则》,这里列几个例子:
1. 领先法则
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 —— 不要认为,只你做得更好就可以确保离成功近。实际上的竞争对手的能力范围永远超出你想象。确保录取唯一法则就是成为毫无疑问第一,而不仅仅比现在的自己做的更好。

2. 类别法则
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类别,那么就创造使自己成为第一。如果你很明显不是第一,那么你要去创造一个领域,或者一个方面,让自己成为第一。 教授只会录取最好的而不是比较好的。创造一个可以让自己成为第一领域。

……

------------

最后说点感触吧。
虽然太傻的分析很精彩,Jim总结的《22条留学定位法则》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本文让我感触最大的是Jim高效的执行力。
太傻让Jim去看《22条商规》,Jim不但看了还总结提出了《22条留学定位法则》。
Jim自己申请学校时可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查看教授主页,打电话咨询,坚持3个月整理信息。
Jim能够找到途径直接给教授打电话询问申请失败原因或学术套。
Jim初次准备时,提前数个月就进入最后文书撰写阶段了。
这一点不拖泥带水的执行力着实令人钦佩,也只有有这种执行力的人才有可能申到top高校吧。
  • 1
置顶回复
收起
avatar 39337
497760339
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太够资格批评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的主角都去哈佛了。
但是还是想说,这是一本逗比的书。
这本书的暗示是:背景再牛也不行,还得靠太傻。
但是另一个危害更大的暗示是:申请这件事情充满了玄学和随机性。你悟出了一些哲理,喝下一碗鸡汤后,连申请结果都不一样了。
很多人也许背景ok,但是看了书后担心自己没有慧根,悟不出这些根本不存在的哲理,就被忽悠去了太傻。
虽然这本书的主角不是留学顾问,但是暗示的是太傻的留学顾问有这样的能力。
擅长英语,又能看懂你的学术背景,还熟悉哲学商学成功学?这种人去太傻打工又是几个意思?
把自己的申请建立在一个胡扯、没有依据的的故事上,感觉也是脑子不清楚。
也许有人能从中读出申请所需要的执行力,毅力,思考能力等等。这样说起来看看西游记,主角为了取经历尽千辛万苦,也能给申请一些启发。
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