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未泯

avatar 137441
volkswind
2785
6
[align="left"]一晃都要到2015年了,我都要25岁了,15岁甚至12岁时的我还时常出现在梦中,就像昨天一样,初中高中的记忆是那么真,想一想,去的十年中,我一直心无旁地走在我自己的路上,甚是欣慰。[/align][align="left"]写在一切前:我在114日晚上得到了一个来自博世中国的电话2号的面很成功,我被正式取,成博世在州新立的BoschEngineering GmbH的分部的一名ESP Calibration engineer定系统标定工程),主要职责是做一些电动车ESP教,工作中将会有实际驾驶,冬天要去内蒙古牙克石的冬季测试场,夏天要去江苏连云港的夏季测试场。公司会提供高级驾驶培训,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职位的描述时,也就是我唯一的那次和这个德国人Andreas Tielmann电话面试中,我几乎是兴奋地要跳起来了。想想从听说要面试到被录取一共才四天,真是个神奇的应聘经历。[/align]线[align="left"]从头说吧。从哪儿说呢?就从拿到来普渡读硕士的签证开始吧。[/align][align="left"]其实我这次来普渡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人会比我再淡定了。因为我其实是该2012年就来的。但很遗憾,由于某种原因我必须要在国内待一年,和同济磨叽磨叽,然后才能来美国。当然,2012-2013年在第一电动的经历也是蛮有意思的,这里就不多说了。[/align][align="left"]2013年6月28号我到北京签证,令我意外的是,虽说我打出了很大的富余量,赴美的机票是8月10日,但被行政审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还是让我挨了当头一棒。后面本以为会在签证官所说的3-4周后,也就是7月26日,最晚拿到签证,可当我还算淡定地等到了那一天时,大使馆依旧音讯皆无,而此时的普渡研究生qq群已经有了两种常见的声音——一拨人开始筹划一起走,甚至有到美国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的,而另一拨人和我一样在成天怨声载道地抱怨美国大使馆的签证审查。从那天起,我开始不淡定了,我开始焦虑,开始反思,甚至开始思考人生。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在和普渡的邮件交流中,也说道因为我已经延期一年入学,没有可能再给我延期了,如果因签证而未能在开学后的一周中入学(8月19日周一开学,23日周五下午五点是这周的截止时间),我将只得重新申请,或者放弃来普渡读书的计划。这样令人绝望的消息把我推向了沉思——我究竟为什么要去美国读硕士?我究竟想要做什么?如果不读硕士,我去干什么?如果能去,我又会在毕业后干什么?[/align][align="left"]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我思考的不只是托福、GRE等在本科阶段给我带来动力但也让我度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的留美准备。我想到了我在普渡的朋友们,想到Ecocar车队的经历,想到舞团,想到西拉法叶的蓝天和清新的空气,那是我作为交流生曾经享受过的美好,老师在真讲课,学生在真学习,同济没给我的我在普渡交流的一年中都获得了。而此时会因为大使馆缓慢的审查进程而没法再见到了。我羡慕本科就在普渡的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他们有时间考驾照,开车,体验更多的美国生活。我希望我也能在读硕士的阶段弥补没在那里读本科的损失,但我没了机会。我英语确实比没去过美国的强,这是我在国内找工作的优势,但除此之外呢,我依旧只有在同济的学历,我甚至没有一些在同济FSAE的人的能力,因为他们搞车的时候我在学英语,而英语无非是个锦上添花的能力,总不能当一辈子汽车编辑天天翻译外国试车文章吧?我在第一电动呆够了,我不想再在一群文科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机械功底了,这很难给我成就感。[/align][align="left"]而如果再申请一次呢?以来我又会浪费一年的时间,二来我实在没兴致了,从2009年一直坚定地弃德从美,到如今2013年卡在签证这最后一环,我很疲惫了,我为了这一天等了这么久,居然换来的是美国大使馆不让我去这么可笑的结局,我想到了那些体育界的“玻璃人”,他们是因为身体原因或某次意外的受伤而永远不得继续职业生涯,我觉得我和他们一样。[/align][align="left"]一天一天去,我退了机票,父母除了鼓励以外,也在很严肃讨论plan B——“找工作吧。不,如果你想申们还支持你。”但我真是不想再申了。经过一天深入的沉思,我意识到了我最想做的事:我喜欢研究,而且要研究和汽车相关的内容。我不喜欢重复性工作,不喜欢汽车媒体的工作。于是我打算去上海应聘IHS的汽车方面的咨询岗位,哪怕做个实习也可以。同时,特斯拉来中国设立它的首个客户服务中心,在北京。我也投了简历。此时的我已经变得十分坦然,我跟我的好朋友说,我现在就在看是IHS、美国大使馆还是特斯拉中国快,谁快我就去他们那儿。结果十分戏剧化——美国大使馆快。事实上,美国大使馆是他们仨里唯一给我回复的。我以最快速度订了机票,在开学后的礼拜三晚上到了学校,礼拜四早上第一时间到了熟悉的SchlemannHall和学院做了注册,我回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看到了熟悉的人,感觉真好。[/align]拒信成堆[align="left"]由于我之前的沉思,次来普渡的心和没有签证审查时完全不一样了。很难想象,我花了四年来准备,却是这最后的过山车般的一个月改变了我的心态——我去普渡要学我喜欢的东西,我要做一切努力学到最能让我在我想做的事情的领域里提高的东西。这种劲头我想是拿着百万人民币(这是最少的支出,按四年如期毕业,每年学费3万美元+1万美元生活费计算)来美国读书的本科生们没有的吧?甚至包括研究生,那些没被如此残酷审查的研究生。我确实已经不在乎在某门课上拿A或拿B,也不在乎在哪个假期里去一趟纽约等等,我知道这些其实都是点缀,要珍惜眼前的机会,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我感谢美国大使馆的拖延,它让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align][align="left"]我也立刻开始了找实习的尝试,当然,几乎没有任何项目背景和实习背景的我显然知道是在找实习市场没有优势的,我开始另辟蹊径,找任何用英语可以做的实习——我找到了欧洲丰田Toyota Motor Europe(TME)这个公司——它坐落于欧洲小国比利时,这个国家说法语和荷兰语,由于本土人口很少,而且国家很小,再加上是个外企,所以很自然地这个公司的官方工作语言是英语。而丰田显然是我一直热衷的混动车领域的佼佼者,他们虽然没能在欧洲卖出和美国一样多的普锐斯,但它毕竟是丰田啊,而且在Zaventem建立的这个研发中心有他们自己的试车场,也是最近建立的,相信如果有机会在TME做实习的话,会对我后面的发展很有好处。此外,我还在网上找各种美国的实习,但无论是TME还是美国的公司,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拒绝。我渐渐适应了挥霍大量时间在网上投简历然后隔几个礼拜后拿到拒信的循环。这当然不是个愉悦的过程,但我依旧执迷不悟地做这件事,我觉得这应该是有回报的。[/align][align="left"]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TME的邮件,说他们愿意和我关于我投的108379-Internship Hybrid vehicle: European market trend & technology research (powertrain division )职位进行电话面试。这一刻,我等了太久。[/align][align="left"]同期我记得我也在普渡这边的春季学期招聘会上得到了美国Nexteer转向机公司的面试。这两个公司的面试让我在已经忙得四脚朝天的三门很难的课(ME525燃烧、ME540内燃机、ME675 MIMO控制)的间歇又多了个准备面试的任务。印象中,我在电话面试中的答案都答得不错,语言流畅,专业性也可以。但经过漫长的等待后,两个公司都给出了一致的决定——拒绝。[/align][align="left"]找实习基本就这么结束了。后来,在熟人的帮助下我去了个从来不招实习的汽研中心做了个比较水的实习。实话实说,所学到的经验有限。好在是在天津,是个难得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align]前路迷茫[align="left"]我深知自己在实践能力上差的很远,我愿意说这其实是所有没参加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同样的困扰,但强人总有强人的办法,我的好友韩雪蕾就找到了康明斯的实习,而且顺利拿到了工作。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工作好几个月了。我也投了康明斯的职位,得到的只是拒绝。[/align][align="left"]我得到的拒信不说能出本书,出个论文会议记录还是可以的。其实被拒绝并不一定是对能力的否定,只是一种供需要素不够匹配的象征,我要苹果你偏是橘子,那我就不要你,哪怕你是个又多汁又甘甜的大橘子。[/align][align="left"]其实除了留在美国工作外,我当然也考虑过回中国工作,而且其实我一直觉得回中国工作才是更现实而且更长远的方向。但很遗憾的是,很多公司短视的应聘思路很难让我信任他们,认定他们就是我未来“有前途”的归宿。[/align][align="left"]很显然,中国车界是没有百年老店的,没有产品底蕴,没有核心技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这个时期很特殊,正赶上前两年金融危机中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被中国购入,这是个迅速提高中国车企技术实力的机会,而我们也能很欣慰的看到这些公司都获利了: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和卡车巨头Volvo Group不是一家,虽然他们共享一个商标和名字)、中航工业汽车收购Nexteer、北汽购得一定的Saab的产品技术和平台、上汽收购前英国MG(由南京汽车收购而后南汽并入上汽而成)和Rover(基于Rover开发出了自主品牌荣威)。上海通用泛亚(PATAC)其实是个难得的基于中国的具有国际业务的研发公司,09年上海车展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上海通用展台便是一个力证——那年通用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经营惨淡,陷入政府救市的困境中的通用以上海通用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产品中不乏泛亚的作品,既有外形设计为主的概念车,也有实际投入中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车型(2010别克Lacrosse君越,“Its Global Epsilon(also called Epsilon II and global-midsize) architecture was developed by Opelengineers in Russelsheim. Its flowing exterior form, faithfully inspired by theBuick Invicta concept unveiled at the 2008 Beijing Auto Show, was executed by apartnership of GM’s North American design studio and PATAC, its Pan Asia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PATAC also led interior design and engineering,while the U.S. team in Warren, MI, handled vehicle integration and programmanagement.”articles.sae.org[/align][align="left"]对我来说,这些公司将成为我回国工作的首选公司,因为我觉得他们有相对本土品牌更先进、更成体系的研发实力,而且有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国外团队,如果有机会接受海外培训,一定会对我个人的进步有意义。[/align][align="left"]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是零部件供应商,比如之前提到的Nexteer就是一家,他们有着先进的技术,而且他们有多个合作伙伴,所以哪怕突然某品牌车销量变差了,零部件供应商还可以通过其他品牌汽车产品获利,经营相对稳定。而且很有中国特色的是,由于我国的体制问题,这些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的研发机构和工厂,而相比之下,整车企业则必须和一家本土公司合营,比如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等。就我目前的想法,一来这些主要负责制造的公司没有过多研发业务,我兴趣不大,而且从一些途径了解到,这些地方往往也没有很好的“气氛”,总的来说会觉得成长空间小,方向也不太好。[/align][align="left"]当我划定范围,开始在2014年暑假各处求职时,最让我无奈的是,由于中美研究生项目的差异,在中国的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项目经历和学期内实习的经历。我并不是说美国没有研究生的研究项目,但这边的研究项目(至少普渡)主要是前沿科技,甚至是前沿基础学科的研究,比如普渡机械有纳米传热、湍流建模、燃烧、内燃机喷射等等非常非常基础、非常非常理论的研究项目。首先我的兴趣点不在那些项目,其次我也没有实力进入那些项目。所以,我和我认识的很多人一样,都是在读一个non-thesisMaster degree。而我本人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如此,我想在两年的硕士项目中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学科的内容,同时它们都能和我最感兴趣的混动车技术相关。而中国(机械工程类)硕士的项目主要是校企结合的一些具体应用层面的工程研发,类似一种业务外包,我所知道的,就有我们同济机械的一个教过我成型技术的老师一直在和上海通用做冲压门板的生产线业务,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说这两边的教育方式不同。我知道中国这一套更类似德国,而越到此时,我越会扪心自问:当初因为语言而选择美国而不是德国的决定正确么?[/align][align="left"]于是, 我也在暑假在中国找工作(此时找的是正式工作,因为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将没任何机会回国实习)的过程中屡屡碰壁——结果一般是两种:1.暑假来找工作太早,让我等9、10月的校园招聘再来(那时我在美国读书呢,回不去);2.我们觉得你的目标不明确,项目背景也不行。这两条就足以给我砍掉了九成的工作机会。我觉得明年毕业直接回国工作的路很难走,最佳途径是2015年毕业后回国实习(之所以没在2014的暑假实习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国内暑期开始的实习一般最少要到9月,大多数的都要到春节前或更长,而事实上Nexteer苏州公司是很希望我去他们那里实习的),然后再在2015年9月开始的校园招聘季混进一些学校里参加他们的统一招聘。[/align][align="left"]此外,回过头来想,既然在美国,那必然是在这里找工作更方便,毕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面试。在这里我要感谢包括高岱阳、童延等人的指点,告诉了我一个美国巨大的职位黑市——合约工制度(contractor)。它是什么呢?在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业务,叫派遣工。就是一家第三方的公司,通过两头牵线搭桥,一方面从公司拿到一些“内部职位”,另一方面在网上猎探相关人才。和公司来学校进行正式招聘相比,这些中间人往往会显得更加“热心”,可以瞬间让一个在校园招聘屡屡受挫的学生变得自信满满,认为其实自己的水平找个工作简直小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很多人的经历也都印证了这一点。为什么有这么个大便宜呢?我猜是因为由于美国的招聘制度在强大的工会势力下,对雇主有更高的要求,不能随便解雇。比如据我了解,大多数车企或机械工程、电力工程的公司的正式职位是不定期限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被这家公司雇佣,他们不仅要按照法律给与你相应的福利、假期等额外开销,更要无限期地承担该责任。这种关系看起来像是一种绑架关系——如果一家公司被大量的慵懒的、无赖的员工的正式合同所绑架,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尾大不掉,最终拖入破产。至少美国三大在09年的危机就应该与此有关。于是,如果和这些第三方公司签约,这些合约工岗位将不受工会规则之约,不仅不需要发任何福利,而且合同期限也可以变成有限的时间,这样,一旦危机来了,把这些人裁掉可以让公司瞬间力挽狂澜。[/align][align="left"]所以,无论从我们这些失意的招聘者的角度,还是从刚刚从危机中爬出来的企业的角度,合约工都不失为一个好点子。于是就形成了市场。为什么我前面说它是“黑市”呢,因为你是无法在那些车企的网站上看到这些职位的,他们在校园招聘中也从未提及他们有这样的岗位提供。比如在校园招聘上,我就很简洁地被一个和蔼可亲的福特公司的阿姨拒绝了,刚才还和一个大二的打工端咖啡的美国小朋友聊得很开心的她(我就在旁边,听到她说,那你这背景不错,暑假来实习吧)到我面前时,我很不解风情问了一句:[/align][align="center"]“我只想问问你们招不招外国人?”[/align][align="left"]她说:[/align][align="center"]“对不起,我们不招,除非有极少数岗位我们招外国人博士。”[/align][align="left"]我掩面离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这样的对话让我一度认为去福特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事实上,他们有相当数量的岗位是以合约工的形式,通过第三方合约工公司进行招聘。对于外国人来说,像三大这样的公司提供的合约工机会还有一些弊端,就是他们很难在两年后继续留用外国人,除非破例给办工作签证,但其他非三大的密歇根车企似乎就没有那么严苛,会有更多的延伸到绿卡申请甚至移民等程序。[/align][align="left"]等等!那些合约工公司吃饱了撑的?他们是雷锋公司么?为两边撮合好了然后走人?当然不是!他们是要钱的。而且,因为工作签证、绿卡申请等过程都意味着雇员将绑定在他的岗位上直到过程完成,所以,这些坐收渔利的合约工公司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免费抽掉少则2年、多则10年以上的薪水。据童延介绍,至少她目前在拉法叶的Caterpillar的状况是抽掉每小时45块中的15块。[/align][align="left"]当得知此机会,特别是当时正在福特 NVH工作的高岱阳就用自己鲜活的例子给我介绍了这其中的奥妙,让我深以为然——毕竟我之前想的也是在美国干两年然后再回国,何不走这条路?既降低了找工作的难度又能满足在美国积累实践经验的目的。[/align][align="left"]于是我便把这条路保留了下来。为什么没有马上申请职位呢?因为他们只会在我毕业后提供岗位,不像校园招聘提前半年到一年招聘,这些合约工职位都是现找现聘。[/align]天降大礼[align="left"]1021号,我正坐在回家的班车上,手机收到一封邮件。我一看是个关于面试安排的邮件。来自一个根本没听说过甚至没印象申请过的公司——Atieva。我心想,这是什么破公司怎么自己还申这种都没听说过的公司。于是就没管。到家以后打开电脑查了一下,进他们官网。他们的官网是我见到的最无聊的网站,一共四个图片,说一些空洞无物的话,你甚至都看不出来他们是干啥的。你用ipad看的时候从上到下划啊划啊划——没了。给了一个Linkedin页面的按钮,点进去,你进了公司的Linkedin页面,页面里没啥,简短的公司介绍后给了公司的网站链接,你点进去,哈哈,你又回到这个四张图的网页了。除了在这个循环里绕圈圈以外,还能在右上角看到contactscareer两个按钮,点进去分别是一个mailto写邮件的链接和一些招聘信息。我记起来了,有一天无聊看linkedin,怎么就进了这个页面,然后给那个mailto链接写了封邮件,这是我自从想找工作后一个最常见的业余活动——到处应聘。[/align][align="left"]那晚我兴趣盎然地利用自己多年的搜索功底把这家公司翻了个底朝天,陈思远可以证明,我真的穷互联网之所能,把Atieva是谁建立的、和Tesla有多么近的关系、和北汽、乐视又有怎样的投资关系,甚至我还记起了要面试我的人干脆就是两年前在底特律车展的特斯拉展台一起聊天的一个工程师。这简直是巧到不能再巧的事。而且,随着研究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不是一家像他们网站一样无聊的公司,反而,它是一家极具潜力而且极有可能超过Tesla而成为业内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公司——全部人才几乎悉数都来自Tesla原班人马跳槽,此外还有在Chevrolet Volt项目组里的骨干Denise Gray。只有人马没有钱是没法干成大事的,而在他们刚刚建立好班子开始干活时,来自北汽(和乐视,不过这离车有点远,而且没有公家的钱,不算有钱)的投资给这个即将一飞冲天的火箭带来了充足的燃料。(北汽的徐和谊、张欣更是直接进入Atieva成为董事Director[/align][align="left"]至此,我已下定决心,抛开什么回国实习然后工作以及找contractor进三大这些念头,一心投奔Atieva,我觉得在年轻时能加入这样的公司是最完美的结果。专业对口、兴趣对口、公司刚刚组建不久可以直接成为“元老级”人物,甚至面试我的人我还认识!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专门为我量身打造的梦幻职位。我必须把它牢牢抓住,我心想,幸好当初我没被那个破网页打消积极性。[/align][align="left"]面试安排在三天后,我很开心地和这位Roger Evans先生聊了半小时,期间谈到一些爱好、一些理想、一些技能等等都很投缘,说道我们曾经见过面聊过天,他也十分惊讶,还有这么巧的事。他开心地说既然我有一些散热设计的背景,打算让我两周后和另一个负责散热的同事Vincent Johnston面试,他刚从波音跳槽到Atieva不久。我愉快的答应了,它还给了我他的邮件地址,让我到时提醒他面试的事。[/align][align="left"]于是我就这样开开心心地展望着未来。我等啊等啊,等了一周后,一天晚上,来了个电话,一个上海的号码。说我是博世中国的,说前段时间我给肖江先生发过一封自荐信,他的下属收到邮件后说对我有兴趣,具体好像是做控制方面的事儿,想面试我。换做以前我会激动地跳起来,但我当时很镇定,博世一直是我梦想加入的公司,他在我心中的地位高于一切汽车品牌,当然除了保时捷。但当时手握Atieva的二面我确实心有旁骛,和航空母舰般的博世相比,小小的不足芝麻粒大的Atieva反而给我更大的吸引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团队更现代、更高端、更有活力。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博世的机会。[/align][align="left"]那肖江是谁呢?自荐信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是来自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微信公共账号“同济博世”某天发的一个消息(mp.weixin.qq.com)我其实很无趣地关注这个账号,因为他们一般发的内容都是些国内的事情,和我没任何关系。相当于一个社团宣传的账号,都称不上是个招聘账号。他们由一个叫同济博世俱乐部的校园社团运营,具体那个组织是干啥的我也不知道,我在同济时也从来没听说过,据说是总在本部活动,当然我们嘉定校区的人就没机会参加了。[/align][align="left"]我那天看到这个学长向全世界优秀的工程师召唤的题目我就一激动,全世界?那我也算呗,我来来吧。我看了通篇文章,没有邮箱地址,于是到万能的google搜一下万能的linkedin(此为技巧,用googlelinkedin比用linkedinlinkedin效率提高很多而且可以绕过所谓3级好友直接看到资料)。我居然发现我早就加过他,不知何时何故。管不了那许多了,找到邮箱,写邮件。根据经验,这次要用中文,口吻要平实、谦虚,略带可怜,毕竟这是求人的事儿,你不在国内参加不了宣讲,着实是件值得可怜的事。[/align][align="left"]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看了我这个不速之客的邮件,而且还转发了,最后居然还有他的下属挑了我。这几率似乎比Atieva来找我还低,毕竟肖学长已经做到动力总成的高级经理,有这闲工夫读你邮件(在不被系统筛选入垃圾邮件的前提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申过美国研究生的都知道,大教授回你邮件的几率类同。具体就不多说了。很惊讶的还有他们效率之高,在任何国内宣讲还没开时就给我辟出一条特别的招聘通道,无论如何,这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纵使最终我可以去Atieva,博世这条路相较其他一切国内的和美国的机会,都是来之不易的。[/align][align="left"]于是很顺利我们商议了三天后的面试。一个德国人电话面试我,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的邮箱,又赶上个周末于是再问人力也问不了。于是我也没准备什么,只是习惯性地在面试前给自己的嘴热热身,自言自语了一阵,准备了一些可能会用得上的句子说一说。[/align][align="left"]北京时间113日周一早九点,西村的112日周日晚八点(正值冬令时首日),电话准时打来,电话那头略显木讷的和略有德语口音的声音一听就知道Andreas是个德国人,一个典型的德国工程师。相比之下我犹豫本身性格原因以及刚刚热身的原因,显得更加自然而流畅,我从来没这么自信地在英语上强过面试考官,这是个小小的成就。他在面试后半程还专门夸了我的英语,说在中国没听过这么好的英语,我内心一阵坏笑,心想在我们这里有的是。[/align][align="left"]面试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说道工作内容和我的一些FSAE项目经历,我从来没在任何面试中和考官聊到过作为一个车迷的思维、取向等等。而和Andreas近一个小时的首次交谈中,我们无数次心领神会,那些车迷间的默契。这是让我从根本上转变之前对Atieva vs Bosch的判断的原因。当我们提到我开GT、我在FSAE车队设计aero package、我在美国开CVPI(试问哪个面试官会问应聘者开什么车)、以及我应聘的Bosch Engineering GmbH主营业务在欧洲是保时捷、兰博基尼等等瞬间,那些令人激动的瞬间,是这些文字本身无法体现的。我们的对话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因为发现互相都是车迷而转变成一次激情洋溢的车迷切磋、盘道。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的面试里能一连串说到这么多这些词,这经历,难以复制。[/align][align="left"]这场面试当然是愉快的结束了。我虽然此刻很激动,但心里依旧想着第二周要来的Atieva面试,于是继续拾起一个混动车散热设计的博士毕业论文研读起来,博世的事暂时被抛在脑后。[/align][align="left"]两天后,我十点多坐在床上看ipad。我手机飞行模式了,差不多要睡了。突然来了封邮件。我点进去一看,博世人力说打我电话打不通,希望我尽快回电。[/align][align="left"]我立即走到电脑边,打开chromegoogle voice打回去。人力说,和之前说再一轮面试的安排不一样的是,由于Andreas的上级对Andreas极其信任,我被直接录取了。问我愿意不愿意。给我两天时间签合同。然后还谈了具体的工资和上岗时间。我极为淡定地接完了电话,发了几条微信给家人和朋友后睡了。[/align][align="left"]于是,我就从了博世。又过了一段时间,那个Atieva许诺的面试爽了约。无论我怎么联系Roger,都没有回应。这公司或许是找到了更合适的人选。或者根本就是想耍我一下,告诉我邮箱后就没打算理我。无论什么原因,这个我当初看十拿九稳的机会就这样不翼而飞,我先前下载的散热论文也在几天后被一篇ESP论文代替,成为了我的闲时读物。[/align][align="left"]下学期是我的最后一个学期,有一门车辆动力学会修。博世的工作来的真是及时,在工作中能搞起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何等的幸运。从弃德从美到叛美亲德,这六年中的经历真是让我成长了不少。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入职后就要再拾起那个熟悉的陌生人德语了。上次学德语还是在2005年中考结束后。整10年后,重操旧业,感慨万千。征途漫漫,何处孤灯照前路?不求富贵,我愿踽踽独行。Keep walking.[/align][align="left"]愿诸君也能找到自己的梦幻工作。[/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
  • 3
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