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hD申请陶瓷到底是不是必须的。。

avatar 166990
尤利西斯
12264
18
这个问题在一亩三分地上可以搜到许多答案,大概意思基本都是根据专业的不同、陶瓷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套了总比不套好,学术套比寒暄套好,增加自己的出镜率,总是有用的。

现在申请完以后再来看觉得:学术经验不够的申请者并不是一定要强行陶瓷,下面是我自己的经历。

我自己的陶瓷情况是,11月发了第一批陶瓷信,这时候还没确定要申的学校,这封信的作用只是介绍自己的项目经历、询问是否招生,信的内容附在后面,网上的模板东拼西凑的,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个教授都在第二天给了回复,有的说“同学我看了你的项目和CV,觉得你还不错,你申我们这儿吧”,有的说“同学你的背景的确不错,你看我们要不要打个Skype聊聊哦”,有的说“挺好的,我会慎重考虑你的申请”,有的说“我支持你的申请”,有的说“申啊,申了我就考虑给你一个RA”,那时候我刚开始跟这些教授们打交道,所以无论看哪个回复,都觉得很积极,如同貌寝的少女受了客人违心的称赞,心花怒放,无论从哪个角度打量自己,都觉得好看。当然四个月以后我再来看这些话,觉得每一个都没有任何的信息量,说“考虑给你RA”,其实和说“鼓励申请”是一样的,其本质是你都只是备胎,而且排名应该不靠前。

然后是学术套,我只读一个教授的一篇论文,不是我随机选的一篇,而是浏览了他所有论文的摘要以后挑出来的唯一一篇我能看懂的,而他其他的论文、或者其他教授的所有论文我都看不懂,这篇文章大概花了两天读完了,然后对文中的所有公式写了一个注解,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想传达“老师我学了一点点微积分和概率,而且对你研究的东西,我还是略懂的”,再说,高端的见解我也写不出来,看完了什么都不写你又不能证明你的确看了,于是我就把这个公式注解给教授发过去了。以为学术套肯定更管用的我,当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做了一个甜蜜的梦,幻想教授能在人海中多看自己一眼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打开邮箱一看,教授的回复竟然比上次还短了,他对我写的注解只字不提,而只是重复了第一次回复的最后一句话:“你申吧”。

归结起原因,自然是因为我写的注解太没有技术含量,轻如鸿毛。

这之后大概是12月初,我进行了反省,自己明明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什么一定去和教授混个脸熟呢,只发第一封打打招呼显得很鸡肋,仿佛直接告诉了教授“学术套我真搞不来,我只能祝您和您的家人圣诞快乐了”。但是一旦要打算跟进,就势必要花上不小的功夫,读一篇论文再写写心得至少要两三天(这个尺度只是对我来说),而且很有大的概率你做的这些工作教授根本看不上眼,把时间用来多申些学校应该更能增大被录的概率。

第二个放弃陶瓷的原因是我本人并不认为判断一个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背景一定需要通过探讨论文的方式,学生读你的论文,本质上是提前为你工作了,是试用期,而且没有薪水,多花出来的是学生的时间,而不是教授的时间。对于这些阅人无数的教授们来说,其实一个面试就足以对学生的水平有个大致的了解,何苦要用自己的论文考验申请者呢?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陶瓷是牛人的专利,我还是安心做海申党,换一种提高录取率的方式。

可喜可贺的是后来我发现其实不陶瓷也是能有offer的,寄托上有人说陶瓷拿offer的概率是不陶瓷拿offer的概率的十倍,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但我的结论是定位合适的话,申十个学校,至少有一个能够收到不陶瓷的offer。

后来在我刚刚结束申请过后几天,便拿到了第一个RA。

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3个RA、2个TA,都是没陶瓷。还有几所给了机会面试学校因为已经做了决定所以直接让人别考虑我了。当然不陶瓷也有钱的前提是你目标不能太高,我申的全是CS专排60-100之间的学校,有人会觉得很野鸡,我自己很知足。最后选择的也只是在这个低端档位里比较不错的。

陶瓷一般多久有回复?
分时期,11月发第一波打探口风的时候基本都是第二天回复,内容以鼓励申请为主。后来我没有再陶瓷,只在拿到一个学校的AD以后给一个老师发过一封,然后大概在40天以后得到了回复。总的回复率我没有统计过,大致应该是发过15封,有2两个没有回复,都是非学术套。

个人看法,提供一些关于陶瓷的不同的声音,仅供参考。
  • 9
18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