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总结你懂得

10642
19
[align="center"]零、 前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四年前高中毕业,甚至七年前初中毕业的情形我还历历在目的时候,我的本科就这么过去了。我的本科阶段虽然没有把自己磨砺成一个说做就做,高效且充实的学生,却也不算是荒废掉了我的时间。最后两年,在代老师和组里其他师兄的帮助下,我开始了有机全合成的学习,并且把它定位我人生的目标。现在回头看看,性格上,有机全合成的学习让一个本身对所有事情都马马虎虎,对自己放松要求的我变得稍微的严谨了一些。本科最后的时间我也把代老师的课题组当做了自己的家。虽然不知道师兄们怎么想,我却觉得组里的师兄是我本科少有的朋友以及交流的对象。我觉得在课题组的锻炼也让我拥有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拿到了我梦想的offer,可以开始一段新的旅程。[/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为了拿到offer,我大四上学期几乎投入了我全部的精神去申请,同时申请本身也锻炼了我自己。虽然没有人长到这么大没有遇见过挫折,但是申请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一个这样的经历;当我GRE没考完的时候,深夜时我很困,但上床之后脑海里浮现的却全都是GRE没上150常青藤为什么要你;当我写完PS的每一稿,我都觉得这里还可以更简练,这里还可以更深入;当我提交申请,我会从头检查每一个字,每一个选项,却总觉得自己弄错了许多。12月21号,当我接到Maimone老师的电话通知我被伯克利录取时,自己那种轻松与解放更是我从未体验过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同时申请的过程中还让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神),HBF师兄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哈佛大学的ZZY学长让我知道了北大的第一名意味着什么。现在我想认真的坐下来写这份总结,也是受在申请的过程中师叔给我看到在MIT的Kizen Liang学长的总结的启发,才决定完成的。除此之外,修改PS的经历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完成一份好的写作。[/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申请的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帮助,也有很多感想,故用自己拙略的语文,写下一片总结,来记录自己过去的四年,尤其是申请中的点点滴滴,以达到勉励自己的目的。若能达到帮助以后学生,则超乎我对这篇文章的要求,当倍感欣喜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壹、 本科总结[/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的本科是在美国读的,适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我提供了可以更加深入学习我喜欢的东西的机会,然而这里缺乏竞争,使得我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1) 课程总结[/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本科期间除了所有化学学生必须要选的课程(普化,基础有机,无机,物化,分析,生化)以及对应实验课之外,我还选过Sociology 100, Chinese History 228以及Economy 251这些人文课。化学上我还选择了CHM560—有机波谱分析,CHM615—NMR原理,CHM641—高等无机,CHM651—高等有机以及CHM696—有机方法学概述这些研究生课。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些课程让我自己心里没底,每个学期末都会为自己的GPA捏一把汗(然后发现GPA一如既往的还能看),可能这样的体验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们更多的把精力放到了科研(玩)上。老师们也深谙这一点,所以课程作业少,考试给分松。[/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还记得来到普渡的第一学期,但是听别人说美国的大学课程非常紧张,作业经常写道两点,所以第一个学期并不敢多选课,又因为12个学分是full time student的下限,所以自己只选了选了14个学分,4门课。后来发现实在是水得很,所以几乎剩下的每个学期都是超着学分选课的。在这么多的基础课程中,我所有的物理(经典力学与电磁)很遗憾的都是A-,虽然我觉得第一门经典力学我应该是最好一个C。[/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当时学经典力学的时候每次上课都有pre-lecture,看完一个小的动画之后会有几道题算入总分。然而我总是不耐烦的直接把动画的进度条拖到最后。后来才知道原来如果从点开到答题的时间比动画的时间短的话pre-lecture是算作零分的(汗)。除此之外第一次考试我看错一个单位(米看成厘米),以及把求速度的题求成位移,还代数式带到最后,连过程分都没有,最终只拿到了79/100。当时对于这门课的态度几乎就是放弃的。谁知道最后还是给了一门A-,来美国之后的第一学期GPA就这样水了一个3.91。这个GPA至少给了我一个愿意保持一个能看的GPA的底气(虽然后面该玩玩该翘课翘课)。[/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大二的基础有机简直煎熬,老师什么都不懂。Hoffmann消除得到扎伊采夫烯,为了提醒老师错了我还提议说了一句这个产物是不是应该是动力学产物不是热力学产物啊。老师还很明确的告诉我我错了。举个简单点的例子,就好比1+2*3,他说等于9,我说难道不应该7么,因为要先算乘法。他还是执意说等于9。总之这门课之后,为了免遭这样老师的荼毒,我把一学期的基础有机都翘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课程反倒不是要求的自然科学课程,而是几门乱七八糟的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一些研究生课。虽然诸如social 100, econ 251, chns 228, eaps 375这些课程我几乎都是应付过去的,但是总的来说还算是记得了一些东西,比如机会成本啊,社会等级之类的。非常可惜的一点是所有的作业都是应付过去的。这些课程理应是上课认真听,paper提前两三个周开始看,然后看上10篇之后在开始动笔总结一下。不过自己对于这些课程从来都是找几个相关题目的paper,强行找到逻辑关系,然后乱七八糟的写下来。现在回头看看这些课程的作业设置的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我的EAPS三篇作文题目分别是液化天然气中国使用现状,论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供应与其政治影响和未来石油供应以及相关波动的预测。现在感觉如果真的能认真去读去思考这些东西,我觉得也会非常有意思。[/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从对于以后科研生活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研究生课上的真实太值了。普渡虽然不是非常好的学校,但是我觉得我的老师水平却毫无黑点的高。正如我师叔所说,书谁都会看,但是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因人而异了。因此我非常看重教我的老师对于所授学科的理解程度。在这点上,我的高等有机是我老板教的,他北大本科,哥伦比亚的有机合成大牛Danishefsky 是他博士的导师,薄厚在哈佛跟的Schreiber做的有机生物学。我的方法学教授本科跟哥伦比亚的方法学大牛Breslow,博士跟哈佛系主任Jacobsen,薄厚在加州理工跟的无机老师。高等无机老师拿过哈佛的AP,然后在UCLA拿的Tenure,560和615老师也很不错。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国内有学生拥有一个与我的老师相当的理解程度的话,那他一定是北大的学生。[/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高等有机和高等无机可以说是帮助我打开了有机与无机的大门,上完这些课程之后我觉得我拥有了独立读文章的能力。有机方法学则是系统的梳理了现在一些主流方法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尤其是光催化这块,在上完有机方法学概述之后我才真正的理解了这块研究,包括理论的可行性(MLCT),配体的选择,HOMO与LUMO的位置等等。560帮助我能够独立的解谱,知道二维核磁的用法以及IR,UV-vis等常见的表征手段可以带来的信息。选择615这门课真的是太坑了。当时英语不及格,错把NMR光谱(spectrometry)看成了NMR光谱(spectropic)。然后留下我一个当时连线性代数都没学过的**天天跟着看老师(战斗民族)在黑板上写密度矩阵,然后第一行等式在大概5米长的黑板上写三行,等式的第二行写大概1米,等式的第三行是解。这门课大概是我本科唯一一门拿不到A的课,也是唯一一门从头到尾都不懂的课。不过话说回来,这门课一共6个人选,两个人是授课老师组里的学生,我和另外一个本科生一起上的这门课,结果除了那两个做这方面研究的学生之外其余四个人的答案全部都是问我同学才做出来的。然后我同学最后和我一样拿了一个B+……[/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总结一下,首先本科生阶段我觉得,事后来看,所有的社会科学都非常有意思,虽然学的时候很煎熬。其次研究生课程虽然给分很水,但是内容非常棒。最后就是对自己每一个学期总要出一点状况,使得自己GPA在申请的时候并不是处于一个绝对有利的位置这件事情多少抱有一点遗憾。[/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2) 科研总结[/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在我的本科阶段,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科研(玩)上。我也觉得这个过程对我的成长大有裨益。我觉得进入课题组可以算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步。除此之外,与师兄们交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整过过程提升了我的理论理解与实验操作。[/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从理论上来说,我对于文献的理解提升了好多档次。我还记得当时刚进代老师组的时候看全合成文献,当时根本不知道我不懂有机这个事情,也看不懂很多很经典的工作。不过特别喜欢(糟蹋)Fukuyama老师的工作,所以把他所有的JACS和ACIE的工作都打了出来,并且看完了。当时看文献还只是停留在一种看机理的阶段,每一个试剂啊,每一个反应啊,感觉机理搞明白就觉得读明白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一个暑假我也只记得Reisman老师的Maoecrystal Z和Gin老师的乌头碱合成(因为思路实在太清晰)。也正因如此,我对于去年这个时候读懂了Wood老师的Welwitindolinone A Isonitrile的JACS全文时的那种兴奋记得特别清楚。之后我觉得我有经历了一个看更加宏观的骨架构筑策略的阶段,前段时间我看了两片JACS的合成工作,惊喜的发现自己的思路竟然与他们做的大思路类似。也有工作我能够一眼的看出来这种类型的反应之前已经做过了(之前做的文献竟然还没引用……)。[/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在能够看懂(至少现阶段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看懂”了)别人的工作之后,我开始更加的喜欢我所做的研究了。我特别喜欢Cascade反应,也欣赏那种很自然的反应。Cascade原意为小瀑布,在有机里面只有多个中间体,而每一次反应都会从一个能量较高的中间体转化到较低中间体的连续的反应,正如同一个小瀑布群里面水从高处一步一步流向低处那种。我的老板与哈佛的Shair老师师出同门,我觉得他们对于有机合成的理解非常的相似:在这些合成中杂原子上的孤对电子非常巧妙的用来稳定了中间体离子,让人有一种顺水推舟的感觉。我也特别喜欢Stoltz和Reisman老师(bothfrom Caltech),两个John Wood老师门下的高徒,直截了当的切分子思路以及遇到问题那种极端理性的解决方法。Baran老师(@Scripps)以及他的学生Shenvi老师(@Scripps)和Maimone老师(@Berkeley)那种天马行空却十分高效的合成工作也深深吸引了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老师的工作我很喜欢,不过因为下面会专门提到,所以在此不表。[/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每次又能够和老板交流的机会时,我都在考虑老板是怎么思考的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模仿了两年之后,我觉得我看待问题的思路与老板慢慢的契合了起来。我还记得当时Vanderwal教授(@UCI)来我们学校作报告的时候有一个Birch还原,当时我就想问为什么不直接Tandem一步亲核加成消除。后来我老板也问了Vanderwal教授这个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单独问过Reisman教授和Vanderwal教授一些他们别的工作里的问题,他们也鼓励我,说我的问题很好(都是两边,应该不是客套话),我觉得这与我自己不停地思考我的老板是如何思考问题不无关系。不过这也并不全是一个好的思考方式,比如说在前半个学期,我几乎把生化(CHM533)当做有机学了。每一步反应我都在思考反应位点的活性。也正因如此,我第二次考试拿了39/65分这样惨绝人寰的分数。[/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除了理论上的提高,我的实验技巧也在参与科研(玩)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刚进组的时候并不知道每个反应的关键点在哪里,一个用格氏试剂的反应或许只是因为量大,我就没有做到完全除水。结果一锅10g级的反应产物了了。有时候该缓慢滴加的反应加快了,有时候烧瓶没有烘过,有时候很简单的反应有提前准备的太多结果浪费了时间。[/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现在自己能够根据反应,包括机理与物理有机的综合考虑,来调节自己的反应条件。比如说我有一步Evans Aldol反应,我觉得反映的关键在于-78℃时加二丁基三氟甲磺酸硼酸酯时烧杯溶剂内温的控制,所以我把冷却时间从文献报的10分钟延长到了大约30分钟,最后我拿到了95%的产率,>6.5/1的d.r.再比如我有一步1,3二噻烷的亲核取代来开环氧,之后分子内SN2反应取代α位氯(Payne反应),文献报道的是12小时,TLC点板跟踪之后发现有三个点,因此我预测我的中间体并没有反应完全,所以把反应时间延长到了接近20个小时,最后这步反应产率也提高了很多。除此之外我把1,3二噻烷用碘甲烷和碳酸钙消除脱保护这个反应的产率从报过的最高的77%提高到了>83%,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快速清除PCC的方法,铜锂反应现在几乎是定量反应。总而言之,我把最后一个项目我自己负责的15步反应中的每一步摸得非常透彻,产率很稳定。我希望我自己博士能够保持这样。[/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在最后一个项目当中,我全程参与(询问)了关键步的摸索。因此对于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反应,如何去选择催化剂,如何寻找一个大约的温度,试剂的比例等,我觉得虽然自己没有第一手经验,但是我也知道如何去思考。[/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受益最大的项目应该就是上面描述的这个。除此之外我还自己主导了一个方法学的研究(虽然被halt了),参与了一个方法学的研究,以及在原来Hilkka老师组参与了两个以合成为工具的分析化学研究。[/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3) 其他的一些收获与遗憾[/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全合成对我的磨练。在这里就要提一提全合成这门学科。我觉得全合成多少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觉:做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个成功的全合成锻炼出来的人都至少是个手艺人。现在的我每次封高燃的碱都会先用烘枪把封口膜烧的半熔融,然后慢慢地等他冷却下来,到了半透明的状态,从四周慢慢地拉抻出去,用表面张力封住试剂。天天这么做下来我觉得自己也变得仔细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去野营,生起火来之后我都把热狗放到火最旺的地方的外炎上匀速的转,一直到热狗四周流油但是肠衣没有炸的时候拿回来。(然后我烤热狗的地方就被老板占了……)再比如我现在所有的文献拿回来之后都会用打孔器订装,更重要的文件我会先前后贴上一层透明胶在打孔,这样的话孔那里不会被拉破。[/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即便如此,我也不如我的老板。当时去他家BBQ的时候,他在家传羊肉串,这些羊肉串非常的有规律:一块肥肉接一块瘦肉。当时师兄说老板的烤肉架子做得好,每个肉串都不会把肉放到铁架子上烤糊了。坐在马扎上,带着麻布手套的老板接着来了一句:我都量过了。。。还记得有一次,他刚从国内做完报告回来,问我做得怎么样,我说blablabla,我说我把我所有图谱都订在了实验记录本的后面。老板跟我说他博士的时候所有的图谱都是封在信封里的。再比如昨天我把给他孩子的玩具给老板了,老板说他回去会用礼物纸封起来的放到圣诞树下的。在一个这样的老板带领的组里面我也慢慢地做事仔细了起来。[/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觉得在美国读本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我上中国历史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学,他曾经是全美高尔夫青年组第一,全世界第五。我还认识了一些社会活动很厉害的人。[/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要说本科的遗憾,首先肯定是自己的GPA太低了。应该3.97以上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其次是我太会耍小聪明了。比如说我的数学作业几乎都是先看例题,然后把答案里面与我不同的书带进去,最后无脑算出来一个答案。再比如当时英语写作课,我的拿分策略是先随便写点,然后找老师改,最后每一个批注都点同意。如果遇到可以发挥的地方,就写的让别人看不懂,这样他就没法扣分了。从结果上来说,这些课程我都是A(英语写作是A-,但是是因为我有一个作业原以为交了,要求也没写明要交电子稿,所以扣了30分,A-的跨度一共20分。)但是我却没有得到锻炼。现在觉得自己之所以有机基础还算可以,就是因为我几乎把邢大本抄了一遍,把有机人名反应抄了一遍。如今看来,反倒是这些笨功夫最后让我有一个比较扎实的有机基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再有就是本科没有得到简练的表达的本领,不够幽默,没有自律。这些就是我以后要慢慢的改正的缺点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貳、 申请总结[/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1)申请条件与准备:[/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GPA:3.88/4.0 专业GPA: 3.94/4.0[/align][align="left"]GRE:V:148(37%) Q:169(97%),AW:3(15%)(15/10/2015)[/align][align="left"]GRE Chem: 820 (82%)(18/04/2015)[/align][align="left"]ToEFL: 101 (Speech 23)(02/10/2015)[/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Research Experience: 2 year lab experience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1.5 year lab experience in Organic Chemistry.[/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ublication:[/align][align="left"]One second-author conference paper, one thirdauthor methodology paper.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除此之外大三暑假老板让我带一个新入组的本科生做实验,以及我曾经当过一年的tutor。[/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申请学校:[/align][align="left"]Harvard, MIT, Berkeley, Caltech, Yale, Scripps,Princeton, UMich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UCI, UCLA 全部为有机化学[/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Offers:[/align][align="left"]Berkeley,Yale, UChicago[/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Rejections:Princeton, Harvard, Scripps , caltech还没给offer估计是拒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Withdrawals:其他的所有[/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总的来说我除了GPA还能看以为别的什么分都很低,尤其是GRE的Verbal。 申请完了之后回头看大家的申请,发现我认识的前五或者常青藤的学长学姐最低的GRE也是153。我也一度认为我会因为GRE而失学。[/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除了GRE的劣势之外,Sub的分数也不算是很高。但是我发现北美这边似乎对于sub要求非常低,我认识一个在哈佛学化学的学姐sub是70%,这也给了我勇气让我去裸考(然而即便裸考这个分数还是十分丢人。。。)。听说Berkeley对于sub的要求是55%还是45%的,我认识一个普林的学姐没有考sub也去了普林。总而言之经过询问完大家之后我发现似乎80%的成绩对于申请前十并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所以自己也就没有纠结去考第二次sub。(我觉得一周的时间够我把分数刷到95%的。但是回头看看即便GRE一项就已经让我差点弃考托福,再加一门sub,我就真的要失学了。所以直到现在我也很庆幸自己早早的把sub考了出来)[/align][align="left"]ToEFL是晚上准备了一下第二天就去考了,成绩也很惨不忍睹。不过要托付成绩的之后MIT,Scripps和UCI,其中对MIT我还没有什么想法,所以也没有想太多。值得一提的是考前的晚上我在床上看着SSY学长所在的组发的工作,突然想到一个不错的idea,然后兴奋到了4点才决定睡觉(本来决定通宵的)。所以第二天口语第一题卡壳了。感觉对于美本而言托福上110其实不难。(我的阅读25,写作25,还没申本科的时候高。。。)。[/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成绩上来讲是足够了(我知道两个美本去哈佛读有机的学长学姐GPA都是3.8以下,所以3.8应该说是足够申前十了),但是并不突出。我一直去问我的ad我的GPA够不够,她说的就跟我已经是第一似得感觉,所以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课程选择也是任性得很,不管难不难都选。不过说回来,我是那种课程越难我成绩越好的学生(典型的**)。比如说大家都说有机波谱学很难,我几乎全程都是第一名。这门课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后有一个25分的附加分(课程400分满分),我觉得很麻烦就拖到了ddl之前,然后跟老师说“我找了一篇文献,但是图谱不清楚怎么办”,然后老师跟我说了一句“你还用做附加分”。然后我就飘飘然了,最后觉得研究生课一半A,一半B,我应该比平均分高个40分,这样期末低于平均分40也是A什么的,结果这门课给了两个学生F,好多C,好多D。最后成绩分布发下来的时候真是下的我一身冷汗。但是这样的课我能拿A,BCHM100我是B(100就是入门课程,我大四上大一的课拿了B。)[/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科研上就是前面写的,做了5个课题,其中一个没做完,一个发了一个会议的二作,一个是三作,一个后来被别组抢了,自己只悻悻的做了一个poster。最后有一个全合成的项目没有来得及发表,这个课题才是我本科心思花的最多的课题。不过自己写了一份research summary,然后差不多把自己能写的东西都写上去了。(我个人觉得我之所以能够这么早拿到伯克利的offer,很大原因是因为我的research summary。我记得当时接到Maimone老师电话时我表示过给我这种渣渣offer很不解,他说我的research非常impressive,所以给的我offer。我觉得唯一一个能够impress别人的工作也只有最后的全合成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其实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压力很大,就是我申请的方向是有机。有机大概是所有本科生所最喜闻乐见的化学方向了。我问了一下北大的YWZ,他跟我说大约北大每年有40人左右会以有机为方向申请。Kizen Liang和TLC学长的申请中也明确表示了有机是所有化学方向中申请人数最多的方向,据说UPenn每年能够收到200分国际生的申请,但是直发两封offer给国际生。同时我也看到了,至少以前MIT有一个有机方向的学生,本科一篇Nature二作,两篇Jacs二作,一篇OM一作。好在我知道的学长学姐好多本科没有文章也成功申到了很好地学校,所以我才敢作死选这些学校。[/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S大概是我费事最长完成的东西。大约从今年的9月份就开始写,构思更是从今年5月左右就开始思考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前后修改了十几次,其中包括四次大修改(完全重写),然后让美国的师兄师姐帮我改的语言。第一稿写的非常具象,我举了三个我觉得很tricky的反应的机理当做例子,并希望以此证明我自己拥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但是第一稿给师叔看完之后师叔就说我应该写的抽象一点,写一写更飘的理解。我又觉得说的很对,于是第二次修改了我的稿子,然后交了上去。然后被老板骂了一顿。我还记得那一句“if something is going to hurt you, then it will be your PS”。那段时间也是我申请最绝望的时间了。之后我又把第一稿的内容加进去了一些,第二稿的删了一些,最后老板才送下来了口。[/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因为我申的学校都是我很喜欢的学校,所以几乎老师们做的工作,尤其是经典的工作,我都读过。这在我写PS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帮助;几乎每一个学校的最后一段我写的都是对这个学校的老师的工作的理解与喜爱,甚至写了一下自己的idea,如果有的话。[/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的第一段是美国师兄师姐执意要我写的我喜欢化学的原因,我觉得很有可能中国学生不回去写这一段。第二段是写自己对于有机的理解,然后是自己做实验的心得。最后是上面提到的对学校的描述。现在看来PS真的是很personal,我完全可以喜欢什么写什么。[/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能够完成的申请的另一部分文书就是research summary了,里面把我所做的工作都写了些。不过也算是水够了4页(因为项目真的太多),而且最后一个全合成我觉得工作量在本科生里面也算是可圈可点,所以能放research summary的地方我都放了。伯克利要求personal statementhistory,要求是写自己如何克服种族,性别,肤色的歧视或者其他minority带来的影响,并且这些经历如何让我下定决心要读Ph.D,我就说我6岁之前住在农村,没有见过车子,玩泥巴。然后生病了没药,感个冒躺在炕上躺了一个周。之后去了青岛,见到了机动车,读了很多书,喜欢上了自然科学。我现在读有机,希望对于药物合成有一点点助益。我跟组里的美国人说的时候是“can you help me to revise my shit like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 写的好坏也可见一斑。[/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的推荐信是问我的两位老板以及一位任课老师要的。两位老板应该给我写的都是强推(要不然我这么渣也拿不到offer,对吧),任课老师是我方法学概述的任课老师写的。让他写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1)我在他的课上与他讨论了很多idea,所以我觉得我表现出来了我对化学的喜欢与理解,2)他博士哈佛薄厚加州理工,这两个给我一个offer我就心满意足。3)他暑假跟我老板提过愿意给我写一封推荐信。总而言之我觉得三封推荐信真的帮助了我很多。[/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据说美国这边申请推荐信的分量比paper要高得多。[/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关于陶瓷,我只给两个老师写过信,信里面写了自己对于他们研究如何如何喜欢,又写了些我的经历,然后附加上了我的research summary和CV,结果两个老师一封没回(这两个老师一个是Reisman,她还认识我。。。)。之后在其中一个组的师兄也帮我给他的老板推荐过,结果他老板又问我要了一份资料,所以估计第一封直接扔垃圾桶了。除此之外,TLC学长@Harvard说他曾经给MacMillan教授写过套磁信,结果没回。他自己也心灰意冷,不过后来去普林做campus visiting的时候MacMillan教授说他读过学长的套磁信,问愿不愿意来他的组。所以有没有用大家自己斟酌。[/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过于陶瓷,再有一点就是Kizen Liang师兄曾经准备了好多页ppt,把自己的工作做成了报告给Harvard的教授讲了40分钟。这里我才知道自己对于申请这个事情准备的是多么的不充足。(北大第一最近又陪着Buchwald教授逛天安门了。。。羡慕嫉妒恨啊)[/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2)选校[/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因为我自己早早就关注了申请,所以很多前人的总结我都特意去找来看过了(然而GRE还是拖到了最后)。我记得2014年在一个北大施章杰老师组的学长申请总结里,学长说他只申了“学校给你offer你就一定会没有顾虑的去”这样的学校。所以我也以此为把关,绝大部分学校都是非常非常喜欢的学校,里面的老板的工作都读了很多,然后才下定决心去申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并不像在北大或者其他国内的学校那样,学生可以通过往年的排名与结果来估算自己的定位,学校这边愿意申好学校的学生本身就已经了了,加上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自己对于学校的定位非常没有把握。我只是知道SSY学长去了UMich Ann Arbor, ZWD学姐去了奥斯汀。虽然这些学校都已经非常好了,奈何自己是个志高才疏,一心想进常青藤的渣渣,加上第一次跟老板聊选校,老板跟我说随便申,还跟我表示对SSY学长申请结果的遗憾(UMich已经是专排第九了,加上有机化学这种保守学科前十除了Umich和麦迪逊其他几乎都是藤校等级的),我就决定主申常青藤。但是之后跟Prof. Uyeda要推荐信的时候,当我问到他我今年申到好学校把握多大的时候,他跟我说“没问题,这么多学校呢。不过你为什么不申BC,为什么不申哥伦比亚。”然后我立马就虚了,感觉这话的就是委婉的告诉我申不上。然后跟Hilkka老师要推荐信的时候她跟我说“普渡没问题的!”我说我不想申普渡,我想申blablabla之后她跟我说“啊没问题没问题。”所以我也感觉她也认为我的水平不够高。所以在那之后才加了UCI,UCLA,Umich和BU,而且说实话,即便真的后面学校给了我offer,可能我也会选择学士后一年,第二年再去努力的申请常青藤。[/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自己挑老板的时候也是非常的picky,我只申了我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没有申请斯坦福和UPenn。现在看来稍微有点可惜,因为这两个学校里面都有很牛的老师跟我的老板关系很好,感觉自己chance还是蛮大的。不过感觉上学这个事情真的是宁缺毋滥,真的去了这些学校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感觉将来也会后悔自己这一时的决定。[/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3)有机方向老师的概述[/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在写之前:[/align][align="left"]JACS=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align][align="left"]ACIEE= Angewandt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English[/align][align="left"]CNS= Cell,Nature, Scienc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Harvard:[/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Harvard is Harvard.[/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一个学有机的学生,谁不想申一把哈佛呢?哈佛本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当我自己走在哈佛一间一间红砖房之间的时候,我才明白哈佛这个词是多么的美妙。全合成的第一代神R.B.Woodward和第二代神E.J.Corey都在这里。但是随着Kishi,Doering,Evans这样的大牛退休,随着Ritter的离开,Scheriber教授转向生化,哈佛现在有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Andrew Myers教授:[/align][align="left"]老爷子的四环素工作非常非常经典,我的每一封PS里面都引用了他四环素那篇Nature一步氮叶立德的[3,2]重拍的反应。那一步反应构成了关键的一个环以及3个手性中心,非常经典。现在把精力转向了红霉素。我不太喜欢这类分子也就没多看。不过据我师兄说,自从Myers老爷子拿到了一笔2800W的钱之后自己慢慢的把工作的经历转向了开工厂。当时在芝加哥开会的时候老爷子精神也不是很好。据说自己做了80个红霉素类似物,但是这种化学是我挺不喜欢的,因为我觉得这里没有什么新的chemistry。我们组也曾经拿出好多节组会来研究Myers老爷子组里的哈佛化学115课件。另外Herzon@Yale和Movassaghi@MIT都是他的学生。感觉他们这一枝的人非常喜欢把一个天然产物切成两个piece,然后通过关键的一步coupling反应来快速的做出来一个family的分子。不失为一种非常实用的合成方法。[/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Eric Jacobsen教授:[/align][align="left"]哈佛的系主任,感觉有机化学说话最掷地有声的几个教授之一,现在在做氢键催化,产量不是很高,但是每一篇的完成度非常高,几乎都有计算作为辅助。也曾经捕捉到氢键与羰基键合后的NMR数据。另外Jacobsen教授的学生很多成为了现在的faculty,比如Reisman@Caltech,Doyle@Princeton,Sanford@Umich Ann Arbor,另外我的一位推荐人也是Jacobsen老师组毕业的。[/align][align="left"]在做有机小分子催化之前他们组主要是做salen配体的金属环氧化/开环氧反应,对金属、物理有机的研究非常到位(well,Jacobsen老师本身也是Bergman老师的学生),也有好多人名反应。据说当时转到有机小分子催化这边主要是因为发现thiourea这个东西扔进去不加金属反倒是产率更高一些,所以后来才开的这个课题。Jacobsen老师也是我梦想中的大老板之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Matthew Shair教授:[/align][align="left"]哈佛做全合成的另一位大牛,跟我老板是博士/博后的师兄。这点也从他们对分子的设计上可以看得出来。我非常喜欢他fastigiatine的合成,那一步formal 3+3简直绝了:羰基和胺的性质都用了两次,还是一个tandem反应。除此之外,hypeiforing合成的也非常经典,那一步环氧开环来做手性biased六元环C-C成键真的非常自然。我很喜欢他的工作,不过他现在有点过于的不productiv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Tobias Ritter教授:[/align][align="left"]Ritter教授今年转到了德国的马普所,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向说一说,因为他的工作实在是太牛了,PdIII的先驱,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牛逼的热氟化学,用KF18和PdII/IV直接做,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配体的设计非常的rational。非常喜欢他的工作,如果他在哈佛的话我拿到offer非常想跟他,也曾经一度想跟他去德国,不过后来还是没有申请(主要是懒)。[/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M.I.T.[/align][align="left"]我觉得MIT可能是我从小学到在决定申请有机化学是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现在慢慢的不太喜欢MIT做的东西。倒不是做的不好,但是感觉没有个人色彩,冷冰冰的,就跟一块铁一样。我喜欢化学主要是因为很多奇奇怪怪的思路可以应用在分子的设计上。如果我不学有机,我觉得我现在应该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吧。所以慢慢的不太喜欢MIT了。但是不得不说,MIT的有机化学还是非常强大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tephen Buchwald教授:[/align][align="left"]我觉得Buchwald教授是世界上最好的以有机化学为主的金属有机教授,几乎每年都有CNS档次的peper,做的东西也非常非常的实用:Hartwig—Buchwald偶联几乎是点对点的反应。在我看来Buchwald教授是世界上配体设计最好的教授,折腾出来一堆磷/氮配体,而且广为人知。师兄跟我说他的H-index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106了(要知道100左右几乎就是诺奖级别了,何况有机的引用远比生化这种要少得多)。据说人也非常nice,每天10.5个小时,四年半就能毕业。我也看过一句“one day one reaction,keep Stephen away”。 可惜做的方向跟我喜欢的差了一些。[/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Tim Jamison教授:[/align][align="left"]典型的MIT教授,做的是process chemistry,是flow chemistry的大牛也是我老板薄厚的师兄(Scheriber教授的博士?)。也正因为如此我并没有读过太多他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Ni的化学以及polyether开环的工作,据说条件可以mild到用水开环,一次tandem开非常多环,确定手性中心什么的。。。但是我觉得这也是那种没有new chemistry的课题。所以也不是很喜欢。我在我的PS里面提了提他的光催化,今年暑假他发了一篇JACS的通讯,讲的是用光催化剂来催化Ni催化剂,完成Ni0/II/III/I催化循环来做吲哚,据我所知这应该是第一篇光催化剂完全催化催化剂的例子(麦克米兰的要稍微晚一些发)。这是我喜欢的化学:有新的内容,完成新的挑战,转化也非常有意思。[/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Movassaghi教授:[/align][align="left"]Myers教授的高徒之一,做很多吲哚成环方法和生物碱dimer的全合成,不过我不是很喜欢他的工作,感觉他的工作太不天然了(我就说我很picky)。方法感觉很奇怪(当然这肯定是因为我自己文章读的少,太渣渣了)。不过不得不说分子做的还是很高效的。只是我不太喜欢而已。[/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Berkeley:[/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Berkeley能够早早的给我offer我真是太惊喜了。Maimone教授就是我的偶像与目标。Sarpong教授也是现在最最高产的教授之一(这两年2/5的CNS档次全合成出自他们组)。拿到Berkeley的offer之后我就开始各种谷歌,发现伯村7月平均温度17℃,1月7℃,然后一把一把的诺贝尔奖什么的。加上又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不像楼上波士顿的两个学校一天到晚都是参观的,可以让人安安静静的学习,真是太吸引人了。实话实说的讲我没敢奢望伯村,因为伯村申请主页上明这写了国际生因为政策原因不好收,学生陶瓷没用,committee决定录取什么的,感觉非常不友好,加上最近UC系又开始压缩国际生比例。当时就没敢抱太大希望,不过不申总归是太可惜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arpong教授:[/align][align="left"]估计我就要跟Sarpong教授了~ Sarpong老师博后跟的Stoltz@Caltech,博士跟的Semmelheck 教授@Princeto. 先前其实有一些顾虑的,因为他们组出好多JOC,OL这样的文章。虽然说做科研这个事情不应该是以发文章为目标,但是如果博士四年全都是这样的文章我觉得自己如果将来回国找位置的话问题会很大,不过就在前几天发的Nature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因为前面的OL和JOC就是在做hetisine和hetidine。不过这些分子氧化级数太高了,所以即便步数不少(29步和30步好像),大思路合成骨架也是非常的高效。[/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除了最近发的Nature之外,他还发了好多JACS和ACIEE的方法学,感觉很有意思。其实我自己也有一个小想法,希望等到了博士阶段能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而且Sarpong老师人特别好,据说有一年圣诞节,因为一个分子没做出来,自己很郁闷,把度假的机票取消了,结果他的博后都飞走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Maimone教授:[/align][align="left"]这是我的偶像,我的目标。博士跟的Baran,做了一个Vinigrol和 WelwitindolinoneA Isonitrile, 这些分子都是做一个就够成名的分子。自己建组之后两年发了4篇paper(2 JACS,2 ACIEE),但是每一篇我都被他的策略深深的震撼了,几乎每一个分子他都封死了,以后估计是没有人能超越现在他设计的已有的路线了。Hyperforin那个分子简直是太牛了,我如果能去他们组这种分子我是一定要抢过来了的=。=,每一步都非常robust,但是11步就完成了别人可能20步才能做到的东西(Shair的JACS也用了18步好像)。我的偶像!即便跟不了我也希望rotation的时候能有机会去他的组做一站。我觉得如果Baran和他差了20年,他就是下一个Baran。据说有一篇Science已经接收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Hartwig教授[/align][align="left"]金属有机界当之无愧的大牛,博士跟原伯克利的Bergman教授,薄厚师从MIT的无机大牛Lippeard(估计打错了,无机我也不懂),所以据说配体合成非常的新颖。从文章上讲每年都能发NS这个级别的paper,15年还发了一个JACS的Prespective。2014年的时候来过普渡讲过一次关于C-H活化之后硅化的Brown Lecture,当时我还什么都不懂。。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他还回复了我。[/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Dean Toste[/align][align="left"] 金催化的大牛,博士导师是Trost,薄厚跟Grubbs。 印象最深的就是15年年初看他的主页,发现一个月之内连发了一篇Nature一篇Science。金催化感觉还是挺好玩的,用好了各种成环也很不错,不过感觉在合成里面的应用还是太少。。。[/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Caltech[/align][align="left"]我梦想中的学校,两所主申的学校之一(另一所是王子屯)。学校化学系faculty非常牛逼。老一代的大牛有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命名人Robert Grubbs老爷子,中生代中有号称difficult reaction scavenger 的G.C. Fu 和合成大牛Stoltz,新生代中则有Reisman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去了Caltech就不会跟不了大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Caltech才成为我最想去的两个学校之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Fu [/align][align="left"]Fu 大概在2012年左右从MIT move 到了Caltech,他现在主要在做Ni的手性偶联,P做路易斯碱的各类反应以及手性二茂铁类氮杂化合物来手性拆分醇,然后做酯化等反应。他的research非常的好玩,比如说他有一个反应,在同样条件下R和S的产物分别会做5 exo和6 endo的反应,得到不同的产物。这类反应虽然没有什么非常直接的工业价值,不过感觉非常好玩![/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toltz[/align][align="left"]Stoltz老师在耶鲁跟John Wood老师完成了他的PhD。他做了很多decarboxylation then formal 3,3 rearrangement来做全碳手性季碳的反应。一开始觉得他们组发了好多JOC,OL,害怕自己博士毕业了也是一把一把的这样的文章,所以有点犹豫要不要写他,但是后来看了看他们组发的文章,发现非常的有趣。用Ireland Claisen Diels Alder反应做关键步,然后formal5+2,4 步从链状没有任何手性中心的分子拿到天然产物。Elatol更是展现了他的方法学的可靠与广泛的实用性。前几天他来到我们学校做报告,讲他对全合成的理解以及设计方法学的原则,感觉他对合成的理解非常深。更难能可贵的是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老师:作报告的时候第一页他放的是他们组的组员,最后一页放的还是合影,并且多次感谢了他们。除此之外,当报告结束的时候我跟他短暂的talk了一会,问了两个问题,他都很热心的回答我了,还跟我说我的idea很neat。之后我老板跟他说我今年申请的时候他还说会回去跟committee说我。然后晚上他和大姐等研究生代表吃完饭后大姐回来跟我说了好几次他人特别好。所以我非常希望能成为他们组的一员,至少给我一个成为他们组组员的机会…… 另外我觉得Stoltz老师也比较适合大家去套磁,因为真的感觉Stoltz老师非常和蔼,所以就算他不回复你也应该不会hurt大家的申请。[/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Reisman[/align][align="left"]Reisman老师是Stoltz老师的师妹,博士期间完成了Welwitindolinone AIsonitrile的全合成。单干之后的文章也非常的不错,我读的第一篇真正的impressive的全合成论文应该就是2013年Reisman老师发的MaoecrystalZ还不是V的合成,其中Ti的还原开环氧然后成全碳手性季碳的策略以及二碘化钐还原自由基tandem反应关环策略非常非常高效。另外一些小的反应也很令人值得玩味。去年的3月份我们学校请她做了一次报告,讲的是用Ni在吲哚C3位置上手性偶联,然后讲的几个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合成。除了方法高效之外,我觉得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组对于全合成问题解决的策略非常高明,我觉得这个能力可能是她在博士期间做Witwelindolinone A Isonitrile的时候锻炼出来的。那篇全合成原文推荐所有想学有机化学,尤其是全合成的同学看一看。(据说最近要发一篇很牛的全合成,nature chem往上走的样子。(往后我就只挑特别特别喜欢的教授了。要不然工作量太大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tanford:[/align][align="left"]斯坦福感觉做的更多的是交叉领域的研究,比如du Bios做的是生物/化学那块的研究,Waymouth做的是金属和质谱方向的研究。申请的时候觉得自己这种成功不可复制,所以我就没有申斯坦福。不过到了1月份,突然觉得自己如果将来想要成为一个不错的教授应该站在一个高的立意上开展研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感觉挺后悔没有申斯坦福的。(大姐跟我抱怨了好几天说为什么不申斯坦福……)[/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Barry Trost[/align][align="left"]感觉基本不用介绍了,上世纪最牛的化学家之一。做的3+2体系很好看。最近我在看他早期的工作(1963-1967),做的硫叶立德和方向化合物的研究。总之是做的挺杂的,JACS发了700篇(虽然现在太水了。。)刚刚超越敝校的Brown老师成文JACS最多的老板。不过现在不找本科生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Justin du Bois[/align][align="left"]去年听过他做的一次报告,主要是做钠钾离子通道的inhabitor。先是设计、合成,然后是生测这边。做的很有意思,至少报告感觉就跟讲故事似得,遇到了有趣的问题我也会跟着想“咦,为什么是这样呢”,遇到困难解决掉也会感觉吊吊吊。(不过后来说那个分子做了10年。。。。。。。。。)不过也正是因为那次报告,我才把斯坦福换成了耶鲁。[/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Waymouth[/align][align="left"]金属催化的牛,和我们组曾经有用质谱测机理的合作。[/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aul Wender[/align][align="left"]Trost时期的合成大牛,不过他的工作我也只局限于一个Science的用碳正开环丙烷的半合成和一个PKB2(好像是这么拼,我不懂生化)的inhabitor合成。我觉得多少有点偏药化了,感觉不是很喜欢也就没读(毕竟**)。[/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cripps[/align][align="left"]Scripps是我觉得最有可能给我offer的学校之一,结果竟然跟普林第一波把我拒了(TuT)。但是Scripps我的成绩单寄晚了(美国的学校几乎都只要个电子的就好,所以当初就没寄,即便要求了)。 Scripps是超级大牛校,Baran,Yu都是这个时代最牛的老板了。往上数有Sharpless,往下有Shenvi。而且他们学校感觉很看重学生的水平,而似乎不太在意成绩,所以我才申请了。(他们的T据HPF学长说卡线98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S Baran[/align][align="left"]PS Baran无疑是天才,两年本科毕业,26岁博士毕业,28岁当faculty。他现在才38岁学生已经遍布耶鲁斯坦福伯克利ucsd等等等等等等地方了。我跟师兄们都觉得他30岁做到了他应该60岁有的成就(领先同时代20年的理解加上工作)。别人几十步的合成他14步,别人20步的合成他8步。不过最近也是越来越水了(再这么水下去跟不了他我也不后悔。。)不过说回来,他的学生基本要求自带funding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说道funding,我就想起来他当时合成Ingenol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公司找他做的,公司跟他打电话说“Hi Baran,我给你5W刀你能帮我把Ingenol设计一条新路线么合出来么?”,PSB说“that sounds great! But a foundation for5 posdoc fellows will be better.” 第二天公司打电话说“Let’s doit.”由此也可见Baran之牛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Jinquan Yu[/align][align="left"]C-H活化的大牛,靠氨基酸不对称sp3C-H活化发了很多文章(不乏NS)。外国人都叫他金库余。[/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rinceton:[/align][align="left"]我最想最想最想要的offer,学校超级美。不夸张的说,申请前我的电脑,手机桌面是普林的化学楼,QQ头像是普林校徽,桌子上的软木板插着的是普林的图片,还有申请手册上面有普林的那一页图也被我订在了软木板上。正是因为在LWJ学长家里住过两天才坚定了我一定要去top10的决心。王子屯其实平心而论化学不是特别强,不过有MacMillan和Chirick顶着总归是不弱。不过后来想想可能自己对普林的执着更多的是对普林学长学姐的佩服吧。从这点来看,我觉得top10的每一个学生都比我强。。。所以,没录就没录吧(心在滴血)[/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MacMillan:[/align][align="left"]最喜欢的方法学老板,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在拿到伯克利offer之后犹豫要不要写封信套一套磁的老师。做事情非常非常有格调,文章最差也是ChemicalScience,尽管自己是大主编,不过还是瞧不大起,所以最近最差也只都发ACIE了。发迹于伯克利,转到了加州理工,落脚在普林(都是我超级喜欢的学校)。我很喜欢他们组的文献报告格式,所以自己做文献报告的时候也更多地是模仿他的风格。感觉方法学做的非常的有趣,从alpha到beta到gamma,从homo到lumo到somo,从小分子到小分子光催化到光催化到dual catalyzed 光催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工作读起来非常舒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很多东西都有非常具体的解释,比如催化剂设计,比如溶剂作用,比如排除其他可能机理。真的是很喜欢他的工作。不过我自己还是更喜欢合成一些,毕竟如果博士在他们组做,发两篇JACS(他们组人超级多,所以平均而言一个博士能发3篇文章就是super star了),感觉还是意犹未尽,不能想全合成那样刺激我。总之真的超级喜欢麦克米兰。[/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Robert Knowles[/align][align="left"]Macmillan的学生,很年轻的老板。想法非常有意思,用proton coupled charged transfer做反应,这个过程对脱质子和光催化氧化而言都是降低活化能的,所以反应很smooth。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做物理有机的老师,每一步的机理都研究得很透彻,虽然只发了5篇文章,但都是JACS,而且去年一年发了3篇。当时他来我们学校作报告的时候跟他聊了聊,不过没有提自己申请的事情,因为觉得最后自己还是回去伯克利。现在看有点后悔。[/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Paul Chirick[/align][align="left"]无机大牛!也是唯一一个能够让我愿意转方向的老师。虽然不太明白他做了什么,但是从他的报告中听出来他真的是超级喜欢他的工作!感觉就是那种讲到自己的工作开心的都要蹦起来似得感觉!NS也是一把一把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总之。。普林没录我。。哎[/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Yale[/align][align="left"]其实之前不太想申耶鲁,感觉John Wood搬走之后就没有特别喜欢的老师了。不过感觉Yale在有些方面上跟S大挺像的:都是交叉的科研。Herzon博士Myers,薄厚Crubbs,所以自己金属和合成都做,还做生化。Siegel是Antibody Drug Conjugate的大牛。申耶鲁也只是因为自己当时心态比较崩,觉得总归是要找个学校上。。PS的语气也是几乎是那种大爷只跟Herzon,offer爱给不给。不过后来发现耶鲁也是大牛校,Ellman,Miller,Herzon,Siegel都是很不错的老板。上面还有不收博士的Crebtree老爷子。[/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我也奇怪了。。耶鲁跟普林怎么比都差不多,不管学校风景,地理位置,学术水平,综合排名。尼玛普林我就跟孙子似得,耶鲁反之。怎么耶鲁就给offer普林就把我拒了。。。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不过同一天和高中认识的朋友一起接到这种学校的offer感觉还是超开心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老师就不说了。。都是大牛,而且没有像是Reisman,Macmillan等一杆老师那种全部的文献都读过了,怕说错话。[/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UChicago[/align][align="left"]冲着Snyder老师去的。学校超级有钱,据HPF学长说芝大曾经有一个学科方向没人,芝大只加盖了一栋楼,把这个方向最好的三个老师挖了过来。别的不说,在我申请之后从康奈尔挖了一个做纳米的老师,每年都有Nature, Science和NatureNano。明年广斌老师也要去UChicago。反正超有钱。[/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nyder老师真的是很好,人也很好,是个非常棒的instructor。听他们组的学长说他从来不push学生,但是你有问题随时去问。自己本身是Classic of Total Synthesis II的作者。据说当时出版社问他为啥不叫More of Classic of Total Synthesis,他说你是喜欢GodfatherII还是More of Godfather。做的Scholarsine也非常好(我自己超级喜欢这种笼状的分子),也很有想法。[/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剩下的学校我就没有主申了,感觉全都说一遍太长了。不过UCI的Vanderwal老师真的是非常nice的人,我withdraw他们学校的时候他还回复了我一封信鼓励我将来好好学好好做(我没套他的磁,怕套了不去损失自己的名声。。)UCLA的Garg,UIUC的Bruke和White还有Denmark,UMich的很多老师都非常好。不过全写下来工作量太大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參、 后申请时代的准备[/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首先我觉得这段没有课的时间真的非常宝贵。跟在UMICH的SSY师兄聊过之后有一种本科最后一年和博士第一年就跟一个发卡弯一样的感觉,看着近在咫尺,实际上过了弯道就可以撒丫子跑了。所以对我来说这段时间就已经开始我自己的学前班了。老板又给了我一个项目,我也很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完成。除此之外恶补自己的拙计的基础。多看一看书[/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现在发现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也觉得有些很靠谱。我觉得自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受挫折时候的心态和面对挫折解决它的能力。去年4/3-4/18的两个周,我考了3们试,还有gre sub,一个poster,一个summerresearch award的申请(proposal, background和personal statement)。当时感觉也要忙死了,不过后来看一看觉得这段时间对自己时间的规划能力的锻炼相当有益。所以现在有种特别期待一个事情把自己弄得很烦,然后在慢慢地把他做的有条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决定要当honor 学历毕业生,因为这个要求我自己多写一份thesis,我觉得这个能力也是我欠缺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再有就是像讲故事一样的做ppt的能力,把逻辑整理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中二点说,就是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肆、 致谢[/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终于写到正文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首先是感谢我的父母,让我挥霍了4年的金钱,把我打造成一个申请路上的人民币玩家,最后才能拿到这么好的offer[/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其次是我的老板,没有我大哥我是不可能12月21号拿到伯克利的offer的,他教会了如何做科研,怎么去思考。感谢他在我最无知的时候不嫌弃我,也感谢他愿意一直鼓励我,完成申请。当然,也感谢他帮我到处吹牛(他跟Reisman说我是他见过普渡最好的本科生,跟Vanderwal说我是我们组的superstar,然后还跟Stoltz,Sarpong老师吹过我。。这是我知道的。。)Wherever I go, I willalways be a member of our group![/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感觉组里的师兄们。跟他们一点一点交流文献才让我有的现在这个水平。师叔对我PS修改起到了关键性的左右。Y博和B师兄一直在科研上帮助我。没有他们没有我。SSY学长是我申请的顾问,有问题就直接问。大哥和大姐帮我改了无数个version的ps和research summary!没有他们的帮助不可能有今天的我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感觉HPF学长(@scripps),他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一个有准备的牛,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无数个夜晚,通宵的电话他都耐心的听完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感谢CYQ学姐(@MIT),LWJ学长(@Princeton),CWT学姐(@Harvard),没有那一次春假你们对我的帮助可能我永远都不会踏出要去top 10这个梦想的第一步。也感谢ZZC学长(@MIT)对我申请的帮助。跟你们聊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我也知道了榜样的力量。我会想你们学习![/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感谢WPY~ 谢谢你帮我修改我的PS,陪我聊天,精神上扶持我。说了一堆有的没的的打扰你了呢~ 早点拿到offer啊![/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最后,感谢ZPR@USTC。高中班长+死党。谢谢你当时一道一道的给我讲GRE,每天听我有的没的的抱怨。祝你早日拿到offer![/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
  • 7
1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