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地里:美硕转博的总结帖

avatar 122424
Civet
58557
129
随着拿到本校的Offer,今年的申请算是告一段落了,可以安心继续做好手头的科研了~但想到一直以来从地里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也决定略尽绵薄之力,希望能给与后来人一些启发。

首先介绍一下LZ的基本情况。国内末流985本科(好吧这样说母校好像不太对)的EE circuit相关专业,rank大概只有40/65的样子(捂脸...对的你没看错,这就是一个DOTA少年的真实水平), T 和 G 都是刚过100/320合格线。2015年硕士申请,也算是极其幸运的拿到了UMich的AD。这里值得一提的是,LZ当时申请的是非常冷门的MEMS方向,私以为这也是得到录取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到UMich的第二年从MEMS转到了VLSI方向,并决定找寻导师转博,同时申请了17Fall的十几所学校;然而两个目标均未达成,惨遭GAP。在GAP的一年极其幸运地加入了现在所在的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同时也没有放弃申请PhD的准备工作,并于18Fall再次进入申请池,遨游鱼塘。

由于文力不济,LZ决定把这其中的细节和个人经验用Q&A的方式写出来,这样大家也看的比较轻松一些:

Q1: LZ 有什么想对EE的美硕申请者们(特别是偏circuit方向)说的吗?
A1: 作为一个留(Keng)学(Qian)产业的存在,绝大多数的EE美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并且是为已经具备求职能力但想要提高求职门槛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来美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基本上就能迅速的把学生分层,这其中只有如下几种人能够有较大把握找到理想工作:美本(2+2),大陆学霸,以及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阿三哥和韩国欧巴。剩下的同志们要么孤注一掷碰运气,要么稍微转换方向(除了软还是软),否则就只剩下了回国一途。所以如果有一句话是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的,那一定会是:出国前就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已经在工业界有了求职的基本能力?这里不仅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职业社交,面试交流技巧等综合能力。如果你在这个问题面前感到迟疑,那...那还不赶紧去练!

Q2: LZ 不是要说转博的事吗,怎么扯到找工作上面去了,快说重点!
A2: 咳,之前一个问题也算是引出了美硕转博最尴尬的地方:绝大多数MS并不是为科研而生的,那么无论是周边环境还是教学资源,必然是十分不利于转博这个目标的。当然,如果童鞋你在UIUC这样的地方读MS,那当然不在此讨论之列;而且相信你对做科研与否已经想得很透了。回到普遍情况,如果你就是自己专业里比较少数的转博派,而且学院里并没有什么渠道有助于你和教授打交道(有时候本科生都会有直通实验室之类的学院项目,但是MS嘛呵呵),那该怎么做呢?
答案自然是:靠自己联系老师。不过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比如,该什么时间联系最好?如何完成和教授的初步接洽?怎么选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等等... 对此LZ反思起来,得出的最优解是: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联系你的授课教授表达做科研的意愿。假使你第一学期课上表现不坏,教授也人不坏,一般是不会驳回你无偿做点小研究的提议的。假使这一步失败了,你还有第二个学期的机会,同样精心挑选授课教授,以课程的project为契机找寻做研究的感觉和灵感,并且加深和教授的联系。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是:第一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能够正式的进组做一些研究。这样第三个学期开始时(9月)无论是提出转博请求还是申请外校录取,都有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研究履历和人脉关系——这就是你拿两年数十万的学费换来的唯一筹码,务必珍惜。
LZ当时是第一步没有做好,等到暑假时匆忙找到了一个愿意接收暑研的教授。但是由于专业并不算对口,加之缺乏主动争取科研机会的意识,最终只在组里打了几个月的杂,做了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事实证这样一来,在老板眼中他很难发现LZ的优点,自然对LZ转博的事避而不谈;而且在当年的申请里,无论是满绩点的硕士成绩单还是略沾皮毛的科研经历都没有能为LZ加分。LZ事后总结,其实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转博在思想上都是一致的,就是抓住关键的时间点。如果错过了,那自然就是Hard模式了:毕业后作为一只孤魂野鬼继续寻找机会。

Q3: 如果你真的不幸到了LZ这一步,接下来如何做?
A3: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主观,LZ只能尽可能的复述自己的经历,相信每个人看过之后的感受都会不一样。理论上来说,毕业之后用OPT是可以继续留在教授组里做研究的(paid/volunteer 均可)。但在继续寻找研究组的同时,有个逻辑缺陷是不得不去面对的:作为一个被大浪拍死在沙滩上的申请人,如何继续证明自己的价值?LZ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了给LZ上过两门课的一个大牛教授,直言自己今年申请并且拿到了一个加拿大的Offer(这又是一个痛苦的故事,LZ就因为胸中一口意气,拒掉了17Fall的唯一一个Offer),但并不想适可而止地去那边读博,自己还想再折腾折腾。教授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阿不,提供了一个打杂Layout的机会。LZ自然屁滚尿流的开始了菜鸡的提升之路,从外围打杂旁听组会,到倔强地争取到了一个独立的项目;从一开始的小学生科研,到也不知哪一天突然蹦出一个还不错的点子。老板也从头两个月根本记不住我的名字,到后面饶有兴趣的和我讨论课题。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奢望能够留在组里(因为这个组成绩斐然,招人一直比较苛刻),但到了某一天突然心里就突然有了充实的感觉。凭此一心,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去得。

Q4: 转博和申请外校博士有什么区别?
A4: LZ是建议在尝试转博的过程中,永远不要放弃重新申请的准备。这既是为了以防万一,也是要随时让自己保持警醒。LZ在第一年申请失利之后,度过了痛苦的五月份,就开始着手几件事:把以前的课程project整理成稿,投出了人生的第一篇水会议;保持联系各个学校的POI,并策划了实地拜访的行程;逐渐归纳缩小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把SOP/陶瓷信写的天花乱坠。18Fall当LZ带着这些准备和老板的推荐信再次申请时,顿时变成了AP杀手....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认对于申请人硬件条件的项目要求应该排序为: 名校/牛组 PhD > 名校 M.S > AP组。 因为AP往往处于起步期,经费不一定缺,但是其对研究方向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所以背景match并且对自己背景有清楚认知的申请人,对于这些AP而言是有绝大吸引力的;在这种吸引力的面前,什么强 committee 什么硬件标准都形同虚设。相比而言,极端牛校或者牛组更看重的还是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潜力——而这些就是标准化考试或者GPA能综合反应的了。所以如果你想申的是大老板组,请衡量自己的三维;如果是想从委员会那找一条出路,尽可能把T的口语考到26;如果想强调自己的科研背景和研究兴趣,请陶瓷的时候瞄准AP,他们往往有充足的启动经费甚至学院的promotional fellowship指标。

最后,致谢一下我真心想感谢的几个人。我的父母,一脸满不在乎实则万分吃力地提供了我一年的生活费,这种无条件的支持让我从始至终没有动摇过。我现在组的老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需要的那一片面包,在我带着六个树枝就出门的时候循循善诱的教导我怎么买装备,一脸满不在乎实则也满不在乎地默默提供给我可观的实习工资。我的女朋友,用这个世界上最纯洁美好的异国恋温暖着我,已经五年了啊这个暑假一定要把你变成F2 dependent。还有我自己,毕业后像个孤魂野鬼一样借学弟学妹们的图书馆账号上机做仿真,最后搬到实验室发现机子并没有图书馆好用的我。谢谢你们,这旅程很好,而且它才刚开始。
  • 356
12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