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E到Neuroscience/Psychology: 一段跨专业的崎岖路

avatar 94752
katsuragiai
8941
24
[align="left"]一亩三分地,寄托,河畔等处ID:katsuragiai (葛城爱)[/align][align="left"]本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UESTC)[/align][align="left"]年级: 10级 [/align][align="left"]学院/专业: 英才实验学院/生物医学工程[/align][align="left"]GPA: 3.80/4.00 (88.57/100) (Rank: 10/91) [/align][align="left"]G、T:G 155(V) (69% below) +170(Q) (98% below) + 5.0(A.W.) (93% below)
T 30(R)+ 30(L) + 26(S) + 30(W) = 116
[/align][align="left"]Paper: 会议论文*1 @ S4SN,期刊论文*1在投 [/align][align="left"]竞赛:
1. 美国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 2013) H奖...没用
[/align][align="left"]2.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更没用[/align][align="left"]科研/实习经历:
1. RA @ rrurl.cnrrurl.cn (SCAN), UESTC. 本科后两年的大本营. 工作内容均与Cognitive/Social Neuroscience相关.
[/align][align="left"]2. Visiting RA @ rrurl.cn, University of Bonn. 受在SCAN的大老板推荐过去见习了一个月. 内容也与Cognitive/Social Neuroscience相关.[/align][align="left"]3. Visiting RA @ rrurl.cn, University of Manitoba. 3个月的带薪实习,通过加拿大MITACS与中国CSC的合资项目申请。内容是Electrotaxis for epithelial cells...跟申请的方向没有一毛钱关系.[/align][align="left"]4. Summer School & Intern @ 中科院神经所. 1个月左右的暑期学校+实习,内容是神经科学的各领域前沿知识. 比较偏生物,事实上也与Neuroscience/Psychology关系不大. [/align][align="left"]
申请方向:Cognitive/Social Neuroscience (一般在心理系下面) + Neuroscience (这个比较杂,有的在BIO下面,有的在BME下面)
[/align][align="left"]申请18所:US: PhD x 18[/align][align="left"]申请结果:PhD offer @ Columbia University (Dean's fellowship)[/align][align="left"] PhD offer @ Gatech (比较偏BME),PhD offer @ U Rochester (Neuroscience, 比较偏生物),[/align][align="left"] PhD ad @ Syracuse (逗...还要自己去和教授勾兑fuding) [/align][align="left"] Master (tuition waiver) @ University of Chicago (申的PhD,被拒了,结果forward到master里面录了。奖学金能cover全部学费,但是生活费得自己出)[/align][align="left"] Rej @ UIUC,@ Brown, @ Emory, @ U Delaware, @ U Penn, @ Duke @ Purdue (数了下发现正好7颗) [/align][align="left"] 然后剩的还有些从头到尾没消息的,估计默剧了吧。[/align][align="left"] 最后从了哥大。哥大的心理系相当小(每年固定招10个学生),但是专排很好(top10),学生毕业后的faculty率也很高,比较符合LZ的目标. 另外钱也给的很足. [/align]
[align="left"]一. 为什么要跨专业以及这个专业到底是干嘛的[/align][align="left"]跨专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激情...EE/CS的专业本来就是母上秒选的,实在提不起劲。中二度太低了。就算学到后面还有生体计算机这样跟造EVA扯得上关系的方向,我实在等不起了...总之就是想做点跟人的大脑有关系的东西,无论是fMRI这种dry的,还是BIO下面的wet的...另一方面,由于本科二年级时学校千人计划刚好引进了一个做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生物 & 心理学家,引起我的大兴奋,并成功勾兑之,开始在组里打工积累经验. 最后,由于我所在的学院是可以自由确定专业/拿毕业证书的,所以我在大三主要选了生命学院的课,这样就可以拿生物医学工程【碇唯,旧京都大学生体工学系,形而上生体工学专攻】的学位,一个稍微跟申请方向沾点边的学位...
[/align][align="left"]关于心理学各分支及其食物链关系,可以看这个rrurl.cn. 我做的就是用MRI机器扫大脑,然后再结合行为实验结果make sense 的东西. 具体的专攻方向则是与恐惧,焦虑有关的social psychology.[/align][align="left"]你问毕业了能干嘛?要么进大学/研究所,要么要饭,大概如此...当然,我本人还是很希望能混到一个faculty做。做研究的同时带带学生应该是很充实的生活方式。[/align]
[align="left"]二. 本科学业及GPA[/align][align="left"]这方面是我的短板,但却又因为跨专业的原因微妙地变得不那么短板. 3.80的GPA纸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这显然是电子科大的膨胀式GPA算法造成的错觉. 同时ranking也一般. 然而,由于跨专业,我本科到底学了些什么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除了数学. 在心理系的申请系统里面,往往会让填本科学过的心理学/数学课程,虽然心理学一栏我只能全部空着(后来放了些Coursera的课程上去充数),但数学课却可以洋洋洒洒列出不少. 在实验心理学已经变为统计分析主导的计量科学的现在,厚实的数学基础是非常亮眼的,这也是为啥很多学校的心理系在prospective students里面明确表示欢迎数学,计算机,以及其他工科的学生. 如此一平衡,也就让这一块的数据很微妙...究竟最终在申请中起到了何种作用,不得而知. [/align]
[align="left"]三. GT[/align][align="left"]这是我的长板,除了GRE的V。好好看OG应该是最重要的...语言考试成绩这种东西,基本是跟语言水平成正比的. 因为我长期跟老板用英语直接交流(开会报告,讨论,邮件,阶段总结,等等),并且有读原版专业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英文使用状态,因此T这种考试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吃透OG,摸清楚ETS出题套路即可.G,由于对词汇量要求较大,不能像对待T一样随便,好好背单词应该是考好V的关键. 由于笔者太懒,没有好好背过单词,所以V撑死了也就155. Chicago那边我勾兑的教授最后告诉我,系里实在没办法通融我的V,因为低于平均分太多了. (其他申请这方向的学生大多是美帝土著,而且都是psychology major)词汇的关键性不言而喻. 但是AW的道理和T是一样的:平时多写,有了手感,考试自然能写出跟新东方(3分)模板不一样的东西.具体的经验贴就不在这里单独开了,感兴趣的飞友请到电子科技大学论坛(清水河畔)搜索我的ID(也是katsuragiai),我在那里有GT的经验贴.[/align][align="left"]

四. 申请材料
[/align][align="left"]4.1 CV[/align][align="left"]用moderncv模板生成,对原模板稍微做了些修改. 不要用word了,手动调整好蛋疼的啊.[/align][align="left"]没有遵循所谓的“一页CV”原则,死皮赖脸地拖了两页多. 我还是觉得,那个神棍原则只适用于MS申请(文/商科MS申请), Science的学生(特别是PhD)还是有什么写什么,充实一点好. 陶瓷老师的时候,哥大最后要我的教授是这么说的:"Your CV looks good. So pls apply." 所以我觉得这么弄CV没有什么不妥.[/align][align="left"]4.2 SOP/PS[/align][align="left"]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都应该写SOP (Statement of Purpose). 加州系的学校倒是有个奇葩的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但我感觉除非你是上辈子折翼的被迫害少数族裔,否则添油加醋地写一通也没什么用. [/align][align="left"]我的SOP几乎没有任何emotional的东西,小标题+干货. 大致分成了Educational Background, Research Experience, Research Interest和Future Career Objective几个部分. 我的看法是,SOP这个东西没有定式,只要满足了展示背景+表达目标的目的就可以了. 但是,要拼emotional的话,很难拼得过美帝土著。中国学生(特别是我)也很不善于掌握情绪化的正确方法...所以,不如做这么一件事:帮助committee打破审美疲劳,写一点老实的干货,同时加上小标题,把他们从看起来无限长的2页纸中解放出来。[/align][align="left"]4.3 Reference[/align][align="left"]推荐信其实没有什么好讲的,因为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本科老板,加拿大实习老板,德国实习老板三个人的亲自撰写,所以没有操任何心. 这应该是我的另一个长板,一是节约了大量的申请时间,二是免去了描写自己“上课积极发言”的尴尬. 衷心感谢我的老板们. [/align]
[align="left"]五. 申请过程[/align][align="left"]由于我并没有对材料作Institute-specific的修改,基本一套文书用到底,除了改改学校的名字. 在2周左右的时间里面火速投了18所学校,有时一天能投出3所.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系/PhD申请的特例,我申请的学校几乎全部是纯网申. 除了Purdue要了成绩单,其余的学校都是在录取后才寄正式成绩单. 因此,网申也就是无尽地填表/送GT/交申请费. [/align][align="left"]相对于所谓的“学术套”,海套应该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方式. 申请之前咨询了W大,W大表示我的例子很特殊,陶瓷上面一定要重视。我前前后后一共发了100来封陶瓷信,其中以海套为主,少数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套。附上CV,个人网站,表明想在他那里上学的欲望,差不多就够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教授在看了你的海套邮件(其实就是基本信息)之后对你产生了兴趣,学术套才会有作用。如果教授回复了海套,那么再根据该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一些深入的交流是很有效的。哥大要我的老板最开始是从我的CV发生了兴趣,我接下来就发了一封长邮件具体地介绍了我在本科的科研经历,以及发表过的会议文。另外还额外问了几个关于他实验室近期项目的问题。之后我们skype了一次,聊得非常投机。(除了老板的浓厚Birmingham口音让我适应了好长时间. 为啥我知道是Birmingham? 他后来告诉我的~)主要问了我为什么要从工程转到心理,以后的打算,还有一些CV上的细节。[/align][align="left"]之后1月9号来了系里的Interview Weekend通知,叫2月底到哥大去on site. 我于是发信问教授,我需要特别准备些啥吗?教授说:“Since you're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I'm afraid the department cannot completely cover your flight. It's OK if you do not come. I'll take you based on the skype interview before. ” 大喜,遂言谢. 第二天就有了系主任发来的邮件,告诉offer详情将在三月发来. 当然,on site还是去了,当时怂的够呛,因为发现来的一个亚裔都没有,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藤校来的psychology major (H大的1个,Y大的一个,P大的2个). 好在笔者口语还算过关,交流比较顺畅。面了3个方向接近的老师(包括之前陶瓷勾搭的老师),都是1对1的面试,气氛相对轻松,其中一个人还谈起了NYC的交通...当天晚上酒会,又去找到陶瓷勾搭的老板多聊了会儿(我很忠心的),他跟我谈了谈目前实验室的on going projects,基本都没听进去(太兴奋了).[/align]
[align="left"]-----------------------------------------------------------你看到了一条分割线---------------------------------------------------------[/align]
[align="left"]申请结束的现在,心情除了喜悦平静,也很复杂。从“读得好好的”EE/CS,大幅度地跳到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种"Sounds Unemployed"的领域,个中辛酸,大概只有我自己体会得最深刻。大二那年,我认识到一个事实:无论我在EE的行当能走得多顺多稳,我都没法对这些东西投入激情(大概是因为电路,公式这些玩意儿对我来说太冰冷了)。不想上课,上课睡觉,深夜在床上刷PSP聊以自慰(战场的女武神2)。父母担心,辅导员谈话:“你读的好好的,干嘛这样耍性子?”“等到你将来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再考虑兴趣也不迟. ” 这些话听得多了,但是从来没有打动过我。那时的我拿着PSP,认真地考虑要不要回去复读,然后去学工业设计,游戏设计什么的。[/align][align="left"]
所幸我忍住了复读的冲动,“退而求其次“地到生命学院去碰碰运气。也是因为巧合,前文提到的千人计划教授当时正好从cambridge搬到了我校。我对他的评价,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慈祥的长者。对于科研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关怀与鼓励,时刻散发的激情,可怕的酒量(用啤酒杯喝红酒),闪闪发光的双瞳,都是他的signature. 我为有这样的老板而自豪。从大二开始,拼命在实验室打拼,自学技术,找别人学技术,刷夜看论文,第二天又挤校车往返于新老校区...现在想来,当时自己挺可笑的,有时候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莫名地兴奋(第一次操作fMRI机器之类的)。不过也就是凭着那股玩票似的闯劲,慢慢获得实验室的认可,有了众多的实习机会,甚至还有了自己的项目和文章。与他的邮件从最初的毕恭毕敬,到现在的朋友般的随和,有的时候甚至感觉无需多言:学生老板之间这样的信赖也让我感到很欣慰。将来如果回电子科大,希望能成为他的同事。到时候又是一种别样的唏嘘吧~
[/align][align="left"]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放弃EE/CS?多赚钱啊?还有人告诉我:你读这个,出来工作都找不到。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在三流大学里面作教授,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好歹衣食无忧。从小就没什么人跟我灌输钱的重要性。不是说钱不好,有钱才能买同人本,手办,才能玩氪金游戏,才能养家糊口。但如果连(不远万里跑到美帝)读研这种高度自觉性的行动完全以赚钱为导向,我有点无法理解。我相信就算是奔着毕业找工去的飞友,肯定也不仅仅是为了毕业赚钱,肯定也有着自己内心小小的火焰。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很好:为啥PhD? 诗酒趁年华。既然读博,享受的就是读博本身的过程,享受这种Life Status. 如果仅仅是make money,何不本科就去谋个工作,去经商,去闷声发大财呢? 看到一个在基础研究领域读博的人,请不要再上前问他”以后怎么找工作“这种问题,太愚蠢了。因为这个人肯定已经做好了拿不到tenure去新东方打工的觉悟,为的只是以5年的光阴在人生这部Interactive Drama中增添一抹亮色~
[/align][align="left"]
有点困了...祝各位飞友都收获自己满意的人生蓝图。
[/align]
  • 33
24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