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后会很美 | 2020转专业感想+找实习总结

avatar 395761
Garhom
28214
62
2019本命年,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当初下定决心转专业,到现在终于在新领域踏出了第一步,中间所经历的紧张和压力,在24年来从未有过。但内心的坚定和相信,对未来、对人生的计划和思考,在24年来也从未有过。我一直很喜欢Raindrops Keep Fallin' On My Head里的一句歌词:

Crying's not for me
'Cause I'm never gonna stop the rain by complaining
Because I'm free

在找实习终于告一段落的时间里,我想好好总结一下过去的这一年,聊以抒怀。

Part 1 转专业:从彷徨到坚定

在准备面试behavior question的时候,会有这样一道问题:What is your biggest mistake you have ever made?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I should've reconsidered my career path earlier based on my interests,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本科的时候,我选择了生物专业。我的学生生活也按部就班:好好上课,认真复习,努力考试,拿好成绩拿奖学金。当时的我,没有太多的思考,也没有主动接触除了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的信息,只是随大流。对于生物来说,多数人的选择都会去实验室做科研,于是我也在大三的暑假开始,在实验室跟着学习做实验。毕业以后,多数人会选择保研、出国读硕士博士,于是我也开始申请国外的博士项目。

但是,读了博士,然后呢?我该做什么?我会成为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生活?

不知道。想不通。不想了,跟着大家走吧。

在实验室一段时间后,我慢慢发现其实我不太喜欢做实验。我手很笨,对于实验技能只能通过熟能生巧来弥补;我对科研没有像大佬们一样的热情和激情,不能理解这个实验这篇文章为什么exciting。于是我开始反思这条路适不适合我。但是由于惰性,放不下过去四年的专业学习,我还是选择了在大家看来比较好的毕业出路,来到美国某学校医学院开始了PhD生涯。

在PhD期间,我曾经尝试着改变。我在几个bioinformatic lab做轮转,因为这些lab不需要做实验,而且因为跟CS相关,据说毕业以后就业也比纯生物的要好一些。然而,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bioinformatics和我想象的太不一样。很多组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的使用,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抽象,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对于分析工具的使用和开发,又需要很强的CS功底。像我们纯生物背景的去做bioinformatics难度实在太大。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压抑的时期之一。科研毫无有价值的结果,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上;找不到合适的dry lab,但又不想回去wet lab做实验。个人的价值逐渐迷失,不断开始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毫无作为一文不值,但是又被身份和自己的不甘心束缚在了大洋彼岸,缺少说不干就不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决心和经济基础。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拖着晚点去实验室,组会开小差,这就是我每天的日子。

带我走出那段日子的是我的前女友。她用她“活在当下”的乐观和自由的精神感染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极度压抑的心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我至今仍然十分感激,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有她的陪伴。

兜兜转转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室,我只能回去干老本行做免疫学研究。经过十分激烈和挣扎的思考,我决定不再逃避,面对我自己。既然这不是我喜欢做的,那就不要再勉强自己,而是趁着年轻,尽早作出改变。

当时流行一句话: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去学CS吧。我开始打听,学校里是不是有像我一样想法的学长学姐。联系他们以后,发现他们转行之后的出路都非常的不错,人生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可以说,他们是我的role model,通过他们的经历,我能够了解到该怎么做、该往哪个方向走、能够取得怎么样的结果。于是,我决定转行,读一个CS的学位。

于是,在实验室干活的同时,我开始上网课自学CS。不得不说,国外的CS入门课程真的非常好,授课质量高,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我逐渐喜欢上了打代码的感觉,完成课程作业的填词小游戏和实现地图路径搜索的算法,这些成果都让人很有成就感。

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开始申请美国学校的CS项目。我一共申请了20+个项目,拿到了将近10所学校的录取。对于转专业申请来说,我对这个结果总体是比较满意的,同时也增加了我转专业的信心。在申请的过程中,学长学姐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他们的鼓励也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在申请学校的同时,我也根据过去的经验,开始规划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路线。这是我在本科的时候从来没有过的思考。人或许要经过社会的毒打才能真正长大吧。我开始刷题,每次题目出现绿色的accept就像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开始上bootcamp网课,填充简历,为实习秋招做准备;当然,作为PhD在读学生,我还是需要好好的将实验室的工作完成。我还是尝试过投国内的暑期实习,希望在入学前能够有一段CS相关的实习经历,然而国内面试的内容对于转专业学生来说实在太不友好,对于基础知识和项目的理解考察的非常深入。我面了两家公司,最后以失败告终。

离开实验室之前,我对老板表示了我的感谢。老板是UCB本科和MIT博士,对科研十分有热情,对学生也很好。实验室做的课题非常基础,资金也很充裕,却没有足够的学生来做,十分的可惜。

我对后来向我咨询要不要转行的人都持这样的一个态度:我不会轻易劝退生物。我的建议是,从个人的兴趣、能力和家庭情况出发,在自己理性的分析和权衡利弊后,自己作出合适的决定。我所能做的只是提供我个人的经历作为参考。如果是真的喜欢做科研,有热情,只是目前课题遇到了挫折,那么想要坚持一下,我是鼓励的;如果做不下去了,想转行了,我也有转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不管怎么样,这段时间我的生活慢慢充满了干劲,日子有了盼头,心情也比半年前开朗了许多。因为我知道,除去不可控的天命,我走的这条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是我想要的结果。

Part 2 找实习:坚持,坚持,再坚持

暑假匆匆过去,转眼就到了实习秋招季。由于我们学校开学晚,我提前了一个月回到美国参加Tapia的career fair。从2019年9月开始,到2020年2月找到实习上岸,这半年时间对我的精神、体力、专业能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学校课业繁重。作为转专业学生,直接上CS研究生课程,抱着补全专业知识的心态(为可能的国内面试作准备)又不能太敷衍地学过去,所以课程相关的事情占了超过70%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简历投实习、刷题、面试前看面经准备bq和基础知识,恨不得一天能有48个小时。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去了别的学校的转专业项目,事情如何发展也未可知。然而,人生从来不能走回头路,当你做出了选择,想要有所获得,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总共投了250+公司和岗位(海投+内推),其中一半是简历拒,有大约20个OA,12个面试,最后拿到Snowflake offer艰难上岸,还有Salesforce在pending。下面是我曾经面试过的公司的总结:

TuSimple: 第一家发面试的公司,在八月底找了学长内推后很快就安排了面试,由于要飞往美国所以约在了九月初。9/6一面,9/25二面,两轮都是medium的算法题,面试体验还算不错;然后突然给我从general岗转到fullstack,10/29安排第三轮面试,考javascript,跪了。

Salesforce:在Tapia上投的公司,9/29做完OA后,10/17一面(面了一道也是本次实习中唯一一道OOD),10/30二面,面完以后就没有消息了。两周后发邮件follow up,回复说之前面的岗已经招完了,但是又觉得我的面试结果比较positive,所以把我的简历留下来继续等组捞。等到12月底,终于又有HR来联系,问我有没有兴趣和他的组聊一聊。我赶紧回复非常有兴趣,然而对面可能比较忙,一直都没约上面试,每次发邮件都说在等manager的回复。直到现在,仍然在等下一步消息。

Intuit:一面karat 10/30,然而面得太晚了,基本上intern都在GHC招完了,被拒。

Palo Alto Networks:一面11/19,fullstack组,问了前端后端很多实际工程的问题,实力不足,被拒。

Amazon:9月内推,毫无消息,10月初自己海投,在10月底收到oa。面试约在12/20,问了一道bq,开始coding。大姐说他们组做Alexa的语言处理,所以考了一道LC273 Integer to English Words的变种,需要在符合英文文法的地方加"and"。可能是运气不好,也可能是实力不够,碰上了这个题,没能写完,挂了。

Wayfair:9月在Tapia上拿到的oa,做完以后一直没有消息,直到12月底发了一波面试通知。赶紧约了1/3面试,面完收到final round通知,说要去波士顿onsite。我跟HR联系说能不能改成电面,或者晚一点去onsite,但一直安排不上面试。后来传出了Wayfair大裁员的消息,忽然明白了原因。2/22收到拒信说招满了。

Bluebeam:学校career fair投的公司,规模不大,10月投简历直到12月底才联系。这次招实习从3000人里选4人,1/9跟HR聊完后就没有消息了,直到2/18收到拒信。

Achieve:学校career fair投的local小公司,想招2月份开始的实习生,条件不符。

Snowflake:10月海投,无果。12月底找学长内推,1/15跟HR聊选组,1/27一面,1/29二面,2/5加面,2/14跟manager聊组,2/18拿到unofficial offer。总体而言,Snowflake的面试体验是最好的,HR回复很快,题目难度适中,会有follow-up需要动动脑子。

Apple:1/8学校的event里凭着上学期的一门distributed system的课程project拿到on campus面试,面试官在iCloud组。可惜实力不够,对于distributed system算法的练习和理解不深,遗憾被拒。

Splunk:2/10在LinkedIn找了内推,约2/26面试。

字节跳动国内岗:HR直接联系,由于已经拿到了Snowflake的offer,所以我就婉拒了。

在12月的时候,我们同学中曾经发起过一次投票,结果显示这个时候大概已经有一半的同学有offer(不论接还是不接),而相当一部分是亚麻的offer。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拿不到亚麻的offer,比如没拿到oa或者面试挂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当时的计划是,如果找不到美国的实习,那么2月底3月初就要开始投国内的实习;如果国内的实习还是找不到,那么4月开始找找local的unpaid的实习;如果还是找不到,那么可以跟小伙伴一起组队做做项目,争取简历能有更多东西可以写,同时多多刷题开始准备7月的全职招聘。

我非常知道,在大家多数都靠亚麻上岸/当跳板的年代,拿不到亚麻的offer是多么大的打击。特别是当身边或者群里的同学都已陆续上岸,而我们投出的简历却仍然毫无回应,这份落差会逐渐把人击垮。我们需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们也要尽早move on,继续找实习,不停投简历,一直刷leetcode。我们不需要太否定自己,因为某位有智慧的长者说过: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尽人事,听天命。就算心有不甘,也要把它化为下一次爆发的动力。
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191
62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