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G的思考与分享——适用普通水平的朋友借鉴

1212
6
昨天看到舍友拿着一大叠G资料从家里回到宿舍,开始他的奋斗故事,我想起自己类似前扑后继的三战故事……
第一次(144+167,3)几乎看了点单词就走向了考场,做好了接受一切结果的可能,在语文的一篇篇阅读迅速流转时,几乎半蒙半看,毫无章法,无依无靠的无力感。不过看到结果觉得大大高于预期,于是果断在一个半月后再次出战。
第二次(148+161,2.5)这一个月基本就做新东方的绿皮书选择题部分,阅读零零散散,数学则是很水的复习,放松而麻痹让自己付出了退步的代价,这就是GRE,在能力不足够游刃有余时再选错了突击方法,解决就是如此。
第三次(151+170,3.5)这次考试是过了大半年后,复习了一个半月,结果对于我来说,已然是上限左右的发挥,就此止于此。
想起古文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G的考试更像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下面的建议,针对和我条件相似的你们,没有足够的词汇储备,写作能力薄弱,而且做不到全天大部分时间投入的G友们。
1、备战材料: 我个人觉得OG就像是题型的模拟,让你看看出题的思路,逻辑点究竟在哪,我认为如果对题型有体验,OG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高。
新东方的绿皮书系列我觉得很赞,需要一遍遍做,对于不同的主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节奏。
方法论层面《多层结构分析法》《阅读题源分析》都给你一套方法,关键练习让方法成为习惯。
个人觉得外国人写的巴朗系列一般,感觉还是中国人研究考试的一些方法实用性更强,阅读36套和台湾那个作家的填空详解都还不错。
练习是为了两个目标,一、主题的多样性适应:其实我们也都知道,题材就是那些,自然、人文等,或讨论一段历史,或讨论科研的方法,把这些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国家的模样。但对于我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的人,还达不到审美、品文化的高度,那就多分分类,可以熟悉各科词汇,也可以让自己不至于面对某一类题材出现盲区。
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GRE的词汇强度个人认为还是挺大的,记忆负荷挺重,属于认知的其实有模糊点,有错点,属于应用的估计就更少,但是遇到练习模糊的感觉会干扰很大,所以,利用练习检验词汇的模糊点暴露问题是唯一的途径。
三、消除心理恐慌,估计有些高手可以气定神闲地完成G考试,惬意地看着高分,但对于我来说依然觉得每一秒的压力都很大,看着倒计时的一秒秒临近,再遇到几个空拿不准,心理越慌,方法越无力,这只能依靠限时练习,切忌松散随性时练习,压力模拟很必须。
2、追求满分的数学
四个字不可轻敌,尽管自信,依然需要练习,练习的目的是把握一些专业词汇及一些题型,节奏不要太快留有复习的时间。
绿皮书题多,建议选做,不做太多重复的题,做自己觉得害怕的题型以及觉得生疏的题型,建立一个题型备战库,就像之前学数学,集合类,排列组合类。
3、写作
这个自己没太多好的经验,给像我一样应用词汇不足、打字速度一般、单词句子单调、容易打错字的朋友建议,多练,I和A,哪怕一个模板,练熟了至少够用,写作看不会,赌运气没用,只有练,时间紧张,模板很关键,我觉得任何写作指导书都是参考,看看行文思路,熟悉连接词,减少错别字。像我这种水平的降低点期望,多点字数,多点检查,但求可以接受。
4、自我调节
考试强度很大,自我调节很重要,给自己多点信心,就战斗那么几个小时,别放弃就有机会,我记得最后一次数学满分但我很意外,因为第一部分就蒙了一道题,休息的十分钟濒临崩溃,但还是细心地一步步开始之后的事,如果扛不住,逃避就不会有任何希望,坚持,或还有零星的光,可以期冀。
5、不比较,找自己的方法
由于论坛中卧虎藏龙,所以批判的心过滤必不可少,大学中很多学霸玩着考满分的故事确实模仿不了,找到自己对于各个部分的应对策略,并通过练习检验这种策略的问题。
答题节奏同样,就像那个经典的马拉松分段标记的例子,既然是长句,就要会断句,给自己的大脑一个缓冲,一股脑的接受,结果只有一遍遍的循环回看。
6、多次抗战
不要放弃,不要苛求。自己知道适可而止就好。
出国,是梦想,是体验。对于普通人,也是历练,以考试的名义了解点不知道的,学着系统的训练,批判的思考,终究是有好处,易得必易失,难得才难离,不会孤独,不会轻松,不会后悔。
  • 1
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