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2015 美本**的申请总结PhD in ORFE@Princeton University

avatar 147427
nli
22667
61
[align="left"]呃,跟很多人一样,还是做一个申请总结吧....感觉这一轮offer下来人品早已耗尽,写一篇长长的申请总结造福后来人收回一点人品。本人学术**一枚,在中国教育产业急速发展的大时代下悲惨的成长经历就不细说了,从小开始就被各种碾压。。。当时还被老师鄙视过呢~说我肯定考不上某初中(事实上当时的确没考上= =....不过不知道如果她现在知道我被P大录了会怎么想lol~)。。。。我是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才决定要读PhD (这也是因为我没多少research的原因吧= =好吧其实是我懒。。。之前一直在想读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之类的破事,我以前一定是脑子被门挤了orz…..) 在无paper,无牛推,无套磁,并且research极少的情况下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学与金融工程(Department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简称ORFE)博士项目,几天前已经在网上从了大P,正式成为了一名Princetonian。说明一下,本文是为了交流而写的。虽说每个人的经历都无法复制,但我这里所写的东西都是被录取后的这一个月以来自己认真思考总结提炼的,希望给XDXM们,特别是申请类似项的美本同学一些启示(不知道对大陆本的借鉴意义有多大。。。。)[/align]
[align="left"]这里想到一点,插一句话,看了国内和国外的一些信息,感觉今年各个学校不同项目录取的人数都很多,估计跟美国经济强势复苏有关。PhD一般都由学校/教授提供funding,经济好起来了教授容易拿钱了自然而然招生也就多了。不过phd有大小年之分,如果一个学校某年招过多phd,那么下一年就可能考虑少招或不招,这里大家要注意。就像今年NYU Stern的Economics就声明了因为去年招太多所以今年不招(不是常规的Econ而是Stern的Econ)[/align]
[align="left"]国际惯例,先介绍背景:[/align]
[align="left"]高中:深圳中学2011届四单元。这里我很反常地在博士的申请总结里加了高中背景。感谢我的高中培养了能让我终身受益的自学和自控能力。(这里声明一下:本人没有受过任何学科竞赛训练,也没有任何学科竞赛经历,所以我这里想证明不是说能进top校phd program的一定都是搞过竞赛的=w=~嘿嘿嘿=w=~)[/align]
[align="left"]本科: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对外简称WUSTL,这里的学生都称之为Wash.U,US News 2014年美国大学排名14位) 感谢WashU课程设置的高度灵活使我毫无阻碍地跨学院跨系以及跳prerequisite选课,让我能够学到我自己想学的东西,没有一门课是浪费的或是没用的~(美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哈哈哈╮( ̄▽ ̄")╭ )[/align]
[align="left"]学位/专业:应用科学本科理学学位三专业(Bachelor of Science in Applied Science, one degree with triple majors)---Prime Major in Systems Science & Engineering @ School of Engineering & Applied Science, Major in Mathematics (Statistics Track) @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Major in Finance @ Olin Business School[/align]
[align="left"]GPA:3.99/4.00,唯一拿A-的课是大一上学期修的心理学导论(不得不吐槽一下这课当年上得累死累活的),其他科目A和A+各占一半。美国本科的成绩整体来讲跟国内名牌大学相比给的比较easy,同时在国内和美国读过书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我就不再多说了= =|||。。。[/align]
[align="left"]修习课程:系统科学与工程(Systems Science & Engineering)的课程主要分三块:系统/建模/信号/控制类,运筹/优化类,应用数学类。统计(Stat):只上过一些基本的纯数学课程但上了很多概率/统计,特别是高级的统计模型课,比如广义线模和贝叶斯之类的。金融(Finance)专业:会计原理,金融,和管理经济学。除去一堆1学分的小课和seminar,大学前7个学期总共修了39门正课(普林要求前7个学期的成绩,所以这里就把普林能看到的东西拿出来说),其中工程12门,数学/统计13门,商科10门,另外还有两门物理和两门心理学,难度最高的课也就只到研一(应用类课程)或博一(理论类课程)的程度,所以课学得并不深,但理,工,商广泛涉猎,跨度较大,知识背景比较丰富。另外由于对学校的院系课程设置非常了解,很多课程使用了double count的必杀技,省了很多时间。[/align]
[align="left"]标准化考试:无托福(因为是美本所以免考),GRE General Test 160/170/4.0 (V/Q/AW) 随便搞搞就去考了,很一般的成绩,另外无GRE Subject Test (普林的ORFE strongly recommend math sub,但我没考居然也进去了,说明这东西作用不大;或者说我profile太好了不需要sub也能进去?但我不觉得我profile很好= =)[/align]
[align="left"]推荐信:普林的申请用了三封推荐信,一封Engineer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chair), 一封Statistics Professor,一封Managerial Economics Professor,都不是IE/OR圈里的人,后面会细讲。[/align]
[align="left"]申请学校:10个Engineering IE/OR类项目,10个Finance项目,4个Statistics项目,分别对应我本科的三个专业。申的都是PhD,也许因为是美本,对综排情有独钟,另外因为我对教职不是非常感兴趣,基本没有考虑专排。几乎申的都是综排高的私立学校,公立只申了4个项目。所申的部分学校同时申了多个PhD项目。[/align]
[align="left"]录取情况:Princeton ORFE (Offer), UC Berkeley IEOR (Offer), Northwestern IEMS (Offer), Columbia IEOR (Waitlist, 已Withdraw), UChicago Statistics (Waitlist, 由于人数招满已经被拒), Duke Fuqua Finance (曾经发邮件给我,说我很qualify,是good fit,问我对他家还有没有兴趣,我说我录了Princeton之后就没再理我,已Withdraw),本校本系的申请也Withdraw了,剩下的不是被拒就是还没出(没出的十有八九也是被拒),下面会细讲。[/align]
[align="left"]研究经历:正式的研究经历从大四才开始,跟着系主任做research,也算是申请前临时抱佛脚,没有别的research,更别提发paper什么的了。。。各种杂乱的course project就不拿出来说了。。。[/align]
[align="left"]实习经历:3年国内顶级对冲基金实习经历(第一年是纯去水的,所以PS和CV上只写了第二年和第三年干了啥),拥有(水)实战经验,涉猎的东西很广很深,研究员们也对我倾囊而授,至于为啥能有这种fancy罕见的经历,呵呵大家都懂的就没必要问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 ̄)>(还有,自己拿钱炒股跌宕起伏的经历也不仔细介绍了,因为没放在申请材料里,不过去年下半年重仓券商爆赚真的爽极了~(* ̄∇ ̄*) )[/align]
[align="left"]教学经历:两年Teaching Assistant,两年Engineering Student Services Academic Tutor,涉及的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控制系统,非线性规划,矩阵代数,微分方程,线性统计模型,概率论,数理统计,公司金融,商业博弈论等。[/align]
[align="left"]套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套磁的,我之前只给两个商学院的老师试探性地发过邮件,都不鸟我(肯定是嫌弃我太弱逼了(/TДT)/ 嗯,一定是这样TT),于是就放弃套磁了,反正录了的和给了waitlist的学校我都没套过就是了。就像我一个Professor说的,你qualify就是qualify,不qualify就是不qualify,跟套不套磁没太大关系(别的学科我就不懂了,据说化学啥的有的学校套磁管用?)[/align]
[align="left"]背景介绍完了现在开始总结的正文了。总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大概讲讲申请的各种材料,第二部分我想自己解释一下我认为为什么我能在申请profile里有明显短板的情况下进Princeton[/align]
[align="left"]第一部分:申请材料[/align]
[align="left"]1)申请费用:这个是最基本的了,我申的学校一个学校申请费由75-125刀不等,GRE送分每个学校再加27刀,有的人说想申的少一些因为申多了浪费钱,可是PhD申请竞争如此激烈,不多申一些怎么加大自己被录取的可能?再说PhD申请基本上一辈子就一次(好吧我知道有人第一年不成功第二年重申的= =),不放一下大招以后绝对会后悔的。[/align]
[align="left"]2)申请表:申请环节中最无聊的部分,无非就是填填个人信息,上传文件什么的。但一定要细心不要填错信息,而且要提早准备(很多学校9月份就开放表格了),因为整个过程相当繁琐,不同学校要求的信息略有不同所以要注意细节,而且deadline也不同。[/align]
[align="left"]3)成绩单:美本的标准做法就是跟registrar索要官方成绩单,扫描后上传,个别学校毛病比较多,要求把成绩单调成黑白版本,或者干脆要你把学校系统里的非官方成绩单以pdf格式上传。[/align]
[align="left"]4)标准化考试:TOEFL的要求不懂,因为我不用考= =GRE的话我觉得对于美本来讲基本没啥用,只要别考得太差就行,至于多差算“太差”我也就不知道了= =[/align]
[align="left"]5)Resume或CV:主要分Education (School, Major, GPA, Coursework), Research Experience, Internship Experience, Teaching Experience, Computer Skills, Honors等,想加个人的hobbies和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貌似也不算犯忌(个别学校除外)[/align]
[align="left"]6)申请文书:主要写三样东西:以前干了啥,现在在干啥,以后想干啥,很standard[/align]
[align="left"]7)推荐信:对于美本来说推荐信至关重要,因为总体来讲跟国内的推荐信比可信度非常高。我申普林所用的三封推荐信的作者资料如下:第一封来自本系系主任(在WashU, electrical engineering和systems engineering是放到一起的,我是systems背景,而系主任是electrical背景),EE PhD @ Stanford, 主要研究统计信号处理,也研究一些其他的小方向,大一的时候帮他做过双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他多次谈及自己在金融公司的实习经历,以及探讨如何将金融/经济的知识应用到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大四开始进他的lab做research,现在主要研究应用智能电网的电力公司在寡头市场中的行为。第二封来自统计老师(WashU不设单独的统计系,统计Division设在数学系里),中科大少年班计算机本科,Statistics PhD @ UIUC,主要研究贝叶斯统计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大一,大二,和大三分别跟他上过一门统计,关系很熟,曾经做过一个股票的Bayesian statistics project。第三封来自商学院管理经济学的老师,Economics PhD @ Princeton,主要研究应用博弈论和产业组织,大一,大二和大四分别跟她上过一门课,大三做过她一门课的助教,不是很清楚她的Princeton校友身份在我申请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因为是不同的专业领域,而且我申请之前她貌似不知道Princeton有我申请的这个专业= =...三个老师在OR类项目应该都没啥影响力,毕竟都不是这个圈子里的。虽说本系系主任在EE界有比较强的知名度,早年在耶鲁执教时发的几篇paper貌似比较厉害,不过OR界的人应该都不知道他,至于统计和管理经济学的professor估计OR界的人就更不知道了。。。[/align]
[align="left"]当初索要推荐信的思路很简单:既然拥有三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高复合知识背景,那么有不同source的推荐可以体现能力的全面,再说现在学科之间交叉得相当厉害,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学科交叉点产生出来的,相比推荐信全部出自同一学科老师的申请人相比,这样会是个奇葩的“亮点”,加上跟这三个老师认识时间长,他们都很熟悉也很欣赏我,推荐信应该会写得很好,所以就找他们写了...因为都不是IE/OR field的人,这三个老师的推荐都不能算是牛推。前不久刚去过Northwestern去Visit,见到了好几个同样收到northwestern录取的美本。当讨论到推荐信他们能说出各种帮他们写推荐信的IE/OR大牛时,我就各种内牛满面了,就这样吧。。。我们学校好像没啥老师在IE/OR圈混的。。。[/align]
[align="left"]所以总体来看,找推荐老师,能找圈内的并且熟悉的最好,找不到圈内的,圈外的老师也可以,只要很熟悉而且靠谱。招生老师看的是本科期间体现出来的研究潜力和研究能力(对于我这个奇葩的例子估计基本上就是研究潜力吧。。。),而不是你具体研究过什么,毕竟研究方向以后都会变的老师也理解。另外我觉得,能套到大教授最好,就是那种title前面有一大串名字的那种,Full Prof和Associate Prof.也都很好,实在不行再找Assistant Prof.,Lecturer之类的也可以,但可能不会很有力。。。[/align]
[align="left"]第二部分:学校项目的fit与不fit[/align]
[align="left"]下面要讲学校fit在申请中的重要性了。每年数量庞大的申请人当中都会有很多非常强的大牛(声明下我绝对不是大牛,大牛没有我这么挫的背景。。。),但往往PhD项目不能录取所有条件都qualify的申请者,那么最后就要看背景+研究方向来筛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跨专业申请难度更大吧),当然,有些超级变态大牛可以做到各种不同的专业都能通杀,直接跳过fit不fit这个问题,但对于我这种弱的,fit的关键性就在Princeton这里体现出来了,而不fit的学校大部分都被废掉了。。。。[/align]
[align="left"]先介绍一下我眼里的Princeton ORFE吧...Princeton的ORFE一直被许许多多的faculty和申请者所诟病,因为在这个只有19个在职tenure track的系里居然有6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概率,统计,运筹,优化,统计学习和金融数学,所以看起来显得非常杂且主攻每个方向的老师也很少,而且这个系还担负着普林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一半的教学任务,因此许多人把这个系称之为四不像也是有理由的。有意愿申请应用数学,IE/OR,统计,金融工程的人都会申请,而且当收到像Harvard Statistics, UChicago Statistics, Stanford Statistics, Stanford MS&E, Stanford ICME等项目的大牛往往又会把普林ORFE的offer给decline掉。这的确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单个方向的研究实力跟这些项目比显得没那么强,对于只想做很纯粹优化,运筹,概率或统计的人来说,如果有了别的大牛校的牛项目,Princeton ORFE对他们来说也许的确不是最佳选择。[/align]
[align="left"]但是,ORFE的”四不像”特征跟我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 hedge fund industry experience简直就是perfectly perfect fit,这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想到过,因为Princeton简直就是做量化金融的超级女神大梦校,曾经两度想过放弃申请(还好被人劝回来申了。。。),更没想到能拿到offer,所以之前申请的时候根本没怎么关注过他家,本着送钱和不申的话就人生不完整的心态去申请的,直到被录取了之后仔细研究琢磨才发现简直不能更fit。相比其他大多数只有理科and/or工科的申请背景,我的背景完全契合ORFE。[/align]
[align="left"]我的系统工程(优化和系统,貌似好几个ORFE的老师是做优化的,至于系统嘛...除了Rene Carmona做一点以外没看到第二个人做这方面的东西)和统计(普林ORFE有范剑青坐镇,不用再解释了吧)的背景能够在ORFE系内得到发展,至于金融和管理经济学背景则可以在ORFE和Dept. of Economics合办的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简称BCF)得到发展。BCF没有单独的博士项目,所有在BCF做研究的PhD student一般都是从Econ, PACM或者ORFE进去的。事实上,BCF是以其金融硕士(M.Fin)项目著称。网上有人说是火星神牛级别的人才能进的,我觉得有些夸张了,我之前还特意把所有M.Fin在读学生的简历都看过一遍,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短板,但综合实力确实都很强。每年4%-4.5%的录取率已经很低了,何况这还是在很多人连申都不敢申的情况下。据说每年只直接从中国大陆录取一个人,其他的中国人都是海外本科背景,倒是又不少的法国人在里面,特别Ecole Polytechnique出身的,可能是因为M.Fin的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是法国人的缘故吧。Princeton 的M.Fin跟别的MFE相比,更强调Financial Economics,跟别的MSF相比,更强调Financial Math/Engineering,全面的金融训练再加上Princeton的reputation,每年BCF的硕士毕业生的job placement record都能让人瞎掉眼睛。不得不说这个项目的确特别强。今年去ORFE真的可以沾沾Princeton经济系和BCF的光了=w=~除了少数专门为M.Fin开的课以外,大多数课程都是欢迎其他系的研究生去旁听的,这就意味着我也有机会去听他们的课(嘿嘿~)。因此,ORFE + BCF的组合跟我的理+工+金融/经济的背景十分fit,估计以后在普林应该有up to 50%的coursework会在BCF和Econ department完成。另外,虽然传说中ORFE项目本身比较理论,但其实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夸张(至少我看了ORFE的一些老师发的paper我没有被吓到= =)。很多人有这种错觉是因为的确个别老师的方向很理论,而且从中国大陆录进去的学生大部分是学纯数的。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做的一些东西还是很应用的,或者说对应用方面有指导意义。除此之外,ORFE跟industry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毕业生流向industry也占大多数。每年春天Princeton ORFE和BCF都会举办Princeton Quant Trading Conference,邀请各种业界大牛到学校进行演讲,估计我的hedge fund experience跟这个也比较契合吧。(插句题外话:本人有幸在2013年11月参加了这个conference在芝加哥的首次冬季加场,感觉非常不错)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一点,我猜想有hedge fund的经验可能是我在Princeton这里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项。就像ORFE系主任范剑青老师在几年前的一次国内采访中提到的过他的导师Dave Donoho告诉他的一句影响他学术生涯的话:“...做学问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出路...你应该侧重于应用”,而hedge fund不就是最好的运用数学类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最好例子吗?而且还能赚钱,嘻嘻=w=~....好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赚钱= =|||(这么无耻的话我也敢直接地说出来我真是给我自己跪了。。。)不过好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服从现实的行业居然是同一样东西的,在这个世界上这还是比较少见的哈哈。。。不过我还没想好是直接进industry还是说做faculty的同时在industry兼职。。。[/align]
[align="left"]其实当初申请的时候dream school是Columbia IEOR和Stanford MS&E(不要问我为什么有两个dream,我也不知道。。。)根本没想过Princeton的问题,因为我认为Columbia和Stanford还能有些希望,特别是斯坦福,因为我认为大S毕业的系主任会给我强推(之前跟他说过想去这个项目),而且当时觉得很fit,而Princeton这种高冷的学校肯定会把我踢出来,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却正好相反,Princeton录了(o>ε(o>u(≧∩≦),Columbia给了个候补o(-"-;),而Stanford干脆直接把我踢出来了(╯‵□′)╯︵┻━┻ ...事后研究各个项目的细节时发现这个录取结果绝对是有理由的。我之前已经口胡过Princeton录我的原因了,至于Columbia和Stanford不给Offer也是可以找出原因的╮(╯▽╰)╭[/align]
[align="left"]Columbia IEOR录中国大陆的学生时比较喜欢招北大(和清华?)的,美本会招一些纯数和纯IE/OR的,像我这次在Northwestern visit的时候碰到的3个录了Columbia IEOR PhD的同学就是这样。虽说他家做Finance方面的老师很多,但录取的学生背景跟我好像不是很兼容,而且IEOR和Finance和Statistics的院系间整合也不是很好(据说)。。。。我还听人说过这里某些老师在墙街整天忙着赚钱,所以。。。选靠谱的老师就很重要了,要去Columbia的筒子们要注意了╮( ̄▽ ̄)╭[/align]
[align="left"]至于Stanford MS&E难度就更大了。他家有个比较坑爹的申请政策(Columbia IEOR也有,不过不像Stanford这样严重),就是如果PhD program不录还会有Master program的挂钩选项,所以导致一大堆人去申请,反正PhD不录还有可能录Master呢,而且Stanford名气摆在那儿,不申白不申...MS&E的网站做的很翔,找不到current PhD student的任何信息,而且据说professor的research interest也是乱写的。MS&E号称有八大concentration,当初冲着Economics & Finance方向去的,但惨遭淘汰...Stanford的Finance偏宏观,而我做的偏微观,而且MS&E偏Business的方向貌似更重视Decision & Risk(好像是这样= =), Econ & Fin好像没有很多人在做,不fit,而且据说他家很喜欢录纯数学背景的,比如什么北大数院第一之类的,嗯不说了就这样吧。。。(不过现在在读98个PhD student,平均每年近20个,这规模也蛮大的了)[/align]
[align="left"]MIT ORC貌似偏重于做理论而且偏重优化(又是据说....),虽说有金融方向但名存实亡,不fit,也把我踢出来了,不过这次去Northwestern有一个同行的美本同学录了,所以说明他家也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不录中国学生,只不过可能很难直接从大陆录学生吧,今年听说make了20个offer...反正当时随手乱申的也没太关注这个项目的细节,MIT毕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align]
[align="left"]Cornell ORIE偏重做应用概率和数理规划(我应该没说错吧...),虽说有几个老师有financial engineering的research interest,估计现在也做得不多了吧...不fit...但有意思的是,我把这里在读的Chinese PhD Student的profile都翻了个遍,发现他家似乎对大陆本不友好,因为大部分都是美本。其实我对此不是很惊讶。很多人觉得大陆本的学生,特别是清北来的,要比美本的基本功好,考试成绩会更强。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要提:对于博士来说,会不会考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做研究。除了极个别基础学科以外,美国的很多课程设置都完爆国内大学(举个经典的例子,Andrew Yao是华人做计算机的大牛,在Princeton执教期间发现从大陆来的学生由于本科基础教育的原因很多该学的东西都没学,通常都要多花一年的时间去补课,之后辞去普林的教职回到清华开了个“姚班”作为试验点,废除原有的课程设置,以标准的美式教育取而代之,效果貌似还算OK),好的本科课程&知识背景是出产牛research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ORIE偏好美本也不奇怪。[/align]
[align="left"]Northwestern IEMS给了offer而且还给我upgrade了fellowship,管招生的老师背景是数学+统计+管理科学,在Columbia读博的时候也同时做过hedge fund,跟我的背景有点相似(特别感谢Yvonne学姐的这条关键信息~),而且今年据说IEMS的funding异常多,几乎所有教授都overload,所以扩招,前段时间去visit的时候跟教授们聊,觉得所有的研究都太过于math或engineering,而我是想在engineering和economics/finance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没有那么fit…...看来只有普林能做到这一点了sigh……[/align]
[align="left"]Berkeley IEOR也给了offer(很惊讶今年居然给第一年fellowship了ミ ゚Д゚彡 不是近几年都说伯村IEOR很穷一般第一年不给博士生钱的吗.....),但貌似也没几个人做finance方面的,那些大方向比如什么logistics,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supply chain之类的我完全在PS里没提过,因为丝毫不感兴趣,按理来讲不是很fit,至今不知道为啥录我...但能被伯村录取绝对是荣誉啊哈哈~[/align]
[align="left"]UNC Chapel Hill Interdisciplinary Statistics & Operations Research PhD有computational finance track,当时申了,gradcafe上有人报offer了但我却没收到他家的通知,不知道因为是他家觉得我不fit还是有别的原因...难道我overqualify不成o(一︿一+)o ......(我觉得这项目很fit呀,sigh…..)[/align]
[align="left"]Harvard Applied Math本来就不fit,当初是因为第四推荐人是2006年从那里毕业的所以有胆子尝试了一下,被拒......[/align]
[align="left"]其他的还申了10家顶级商学院金融博士和少数统计博士项目。商学院除了withdraw的Duke Fuqua以外全挂,仔细想想理由其实很简单,商学院博士项目的培养目的是给各大商学院输送商学院教授,而把像我这种有很强的对冲基金意愿的人踢出来并不奇怪,再加上商学院博士在将来做了教授后是要给MBA上课的,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怎么给MBA上课,当初申请绝对是脑子发热申着玩的...统计的项目也都是申着玩的,虽说统计不需要用到非常高深的纯数,但好像统计系更喜欢招纯数背景的人,像我这种工程+统计+金融的人估计不会太喜欢,UChicago Statistics之前给了个waitlist也算是很给面子了。[/align]
[align="left"]差不多就写到这里吧,该写的都写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啥不该写的也被我放上来了。申请结果还算不错。但是。。。。。商学院几乎全被剃光了,还是有些伤心的。。。。。白送了这么多钱。。。。。[/align]
[align="left"]感谢拥有纯正THU血统(本+硕+博)的老爸多年在专业/学术/职业规划上的指导和老妈这么多年的辛苦的悉心照顾。感谢各位帮我打开普林斯顿大门的推荐老师们。感谢实习单位悉心指导的研究员们。感谢各种学长学姐提供的信息。特别感谢WashU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刚从Princeton ORFE拿到博士学位回WashU任教的Prof. Zach Feinstein在我申请的关键时刻提供的关于ORFE系这几年大转变趋势的详细信息。也感谢大学期间各位同学/朋友的各种支持,没有大家我无法获得这个来之不易的offer。[/align]
[align="left"]希望这篇口水长文能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align]
  • 48
6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