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申请总结】wpqmanu.ECE申请总结[Ph.D., 方向Computer Vision]

avatar 4371
wpqmanu
85946
51
跟风发总结~~本人非牛人,希望我的经历能为大家的申请有所借鉴。之前在地里得到过大家的很多帮助,真诚感谢大家。也为了履行某个回帖的诺言,就把之前在校内写过的总结转过来哈~~比较长,献丑了...

=====================出国动机与个人情况===========================

我出国读书的愿望早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便已形成。同当时许许多多志存高远而又善于幻想的新生们一样,这个愿望看似美好,但是它确实只是个愿望,虚无而又飘渺。玩玩闹闹的大一上半学期留给了我一个惨淡的GPA,逼得我甚至想到了转专业。但是自从我对电子学的热情被大一下学期的数逻点燃以后,我逐渐喜欢上了 EE,并有机会重新思考小时候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你以后最想做什么?”还有我的答案——“我想做老师和科学家”。同是老师的父母告诉我,实现这个理想,只凭在国内的打拼有点难度,因为EE的高精尖技术都集中在一个叫美帝的国家。那里的平台更高,对实现我的理想更有帮助。恰好这个时候,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邀请我一起考GRE,于是我很高兴地答应她一起准备这个只存在于我印象中的只听说过这三个字母的考试。我想,这就标志着我的出国申请之路正式拉开了序幕吧!为了让我的回忆更加有条理,我还是从每个小小的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申请经验,还有那些难以忘怀的酸甜苦辣吧!

首先给大家晒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我和很多非牛人一样,在出国申请刚开始的过程中看过很多份前人的申请总结:大牛与神牛们星光闪耀而又高不可攀的 GPA,rank, GT,paper和推荐信——当然最重要的是申请结果中那一长串top 4,top10,top 20学校名字的offer,经常让我心潮澎湃,心生幻想,可是又在感慨自己为何如此不争气,只有仰望大牛的实力,却无达到那种高度的可能。说实话,我看过几乎所有出国论坛和各大知名高校BBS出国版面的申请总结,基本分为种情况:一是完美背景申到top10的大牛们,他们的经历对我的参考其实非常有限;二是很多“非牛人”的申请总结,他们的背景某些方面和自己相差不多,但是自己却觉得申到那些档次的学校有点不甘心。我就是这种和大牛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着牛校却有些梦想的那一类人。现在看来,我的申请之路,只有可能自己走,被自己所创造了!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我是一个EE的学生,主申方向是CS中竞争最激烈的computervision领域。平心而论,只凭以上我的硬件条件申这些学校,拿一个professor的话说就是”you can never make itthrough the first cut”,换句话说就是直接扔进垃圾桶的类型的。我想,如果没有半年之前的那段交流经历,别说我现在也许一个Offer都拿不到,甚至连听上面那个professor讲这句话的机会都没有。难道一段交流经历对我的申请影响这么大吗?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我,我会坚持认为这段经历对我的申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接把我的选校及申请结果向上提高了一个台阶。对于我这次边交流边申请的故事,由于可以参考的前辈的经验极少,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能为大家的申请提供一些帮助,打开一些思路的话,也算我对未来申请者的一些贡献,还有对于申请路上帮助我的所有人的回报吧!

======================交流申请===============================

我的交流申请的大概情况是:我在大三上学期申请了一个我们学校传统的复旦-UC交流项目,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开开眼界,同时觉得也许会对出国申请有所帮助。大三下学期,我在做research的进程中发现加州有很多professor在这个研究领域很有建树,于是在被决定分配到UCSD以后,我第一时间和那边的一位教授取得联系,讲了讲我现在的科研情况和兴趣,问他能否让我在UCSD的时候在他的实验室做一些相关的东西。教授很快应允,于是我在那边的科研就有着落啦。利用去之前的时间,我也熟悉了一下他的project和paper,为在那边的科研做了做准备(结果后来看基本没用…)由于我大四上需要转回来3门必修课,我也在那边选了3门课程,并计划套到1封推荐信。(这里我想大家可以预见到我在美国悲催的生活…)在我9月份到了美国以后,我首先见到导师并接触要做的完全陌生的Project。于是,一边做科研一边上3门专业课一边申请的魔鬼生活正式开始。最不堪回首的是属于期末考试那一段时间。在那之前,导师答应了我的推荐信请求,但是同时提出给我一个新的要求:”if you can accomplish this, you will makeit from excellent to exceptional in my letter, and that will make a bigdifference.” 于是我横下一条心,哪怕住在实验室,我也要完成这个project!!12.1至12.15的日子,黑暗而又难忘。迫在眉睫的project,导师的科研推荐信其实就掌握在我的手中;12.8和12.9的期末考试,UCSD的成绩单很多学校点了名的要看;相隔半个月10多个学校的deadline,一个接一个让我痛不欲生,不知道那几个夜晚我有多少次趴在电脑面前就睡着了…哎~~~不过这一切随着导师对我的研究表示满意,想让我在实验室多呆两个月而让我感到欣慰。机票改签了无所谓,不能回家过春节也无所谓,我逐渐喜欢上了在UCSD做科研的感觉。终于的终于,我在离开美国的前一周(2.15)收到了UCSD ECE的offer letter。揣着近似于dream 的offer上飞机,加上那两个月科研的paycheque,感觉真是好极了啊!~~

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交流申请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大家辩证地看问题。
首先说利,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接触更加先进的科研,增强自身实力。
对于EE/CS专业来说,一般情况下美国的科研实力毫无疑问远远在天朝之上。无论在国内做过多少科研,到了美国后才会发现在那里才会让人平台更高,看的更远。这次申请的有关BCS方向,我交流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谈申请了…当然国内的科研经历也很重要,但在我看来其实是为在国外的科研打基础的,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在国外上手。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看到我在UCSD的导师和他的Ph.D.,也是那些国际知名会议期刊作者时候的那种激动的心情。毫无疑问,在更好的实验室和科研条件,更自由的科研氛围,全英文的条件,还有实力更强的合作者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本身的进步会是神速的。我在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过半年后我会做出来那么好玩儿的成果,我想这也是这半年的交流实验室经历带给我最直接的提高吧。

2. 提高英语水平,提升自信心
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去,才能真正地锻炼当地的语言,我想凡是出过国的同学都会深有体会。刚到国外的时候,夸张点说,我只想跟在我表哥后面走在银行超市学校,那蹩脚的英语我都没有自信说出来。但是一个月后到LA玩儿的时候,ABC告诉我”your English really improve alot!”。英语这个东西,呆的越久说的越熟练。这个熟练有个好处,就是你发现,在美国EE的课堂上,只要跨过英语关,外国人和中国人拼成绩相比基本是没有竞争力的…当然阿三还是很nb的。一般在课堂上,阿三总是积极地富有表现力地问一些很高深很灵活的问题,而欧美同学都是很天真但是求知欲很强地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比方说卷积,阿三会自己想出来一条性质,而欧美同学会揪着f*g在那里叫老师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卷明白。这时候作为天朝子民,千万不要被人家气势吓到。我们上课闷骚一点,但是考试绝对nb:欧美同学考不好是因为不会,而阿三则是因为不复习。这样考过一次两次(一般一个quarter会有平时作业+2个期中+1个期末),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成绩竟然真不错,于是乎自信心就逐渐积累起来了,课堂上也积极了,课下找professor问问题也积极了,这样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在美国对自己自信才能让人家佩服你。至于英语说的利索和自信有啥好处,下面会进行分析。

3. 更加明晰选校目标
曾经听某大牛说过,一个真正好的申请结果,不仅仅是申请到了和你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学校,而是经过奋斗申请到了比自身实力更高一个层次的学校。做个不以一定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本身有top10实力的申请者申到了top10,和一个只有top30水平的人申到了top20,我想后者会比前者高兴许多。在决定申请结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校无疑是一开始大家最头痛的。综合实力?专业排名?气候?地理位置?治安?声誉?就业情况?对中国人友好不友好?在大家能想到的种种因素中,有很多是可以打听来的,但更多的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而当你在美国申请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机会了解你要申请的任何学校:你周围的本科同学来自每个州,他们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学校周围环境;你周围的Ph.D.学长和导师们了解每个学校相关申请专业的详细情况,这些并不是只凭借USNEWS的排名就可以囊括的。最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不妨利用各个假期,比如感恩节圣诞节,往你选校名单上的校园走一圈,看看到底喜不喜欢。毕竟读Ph.D.要在一个地方消耗5年左右的青春,合不合胃口还是极其重要的。我虽然申请的学校很多,但是这些学校我确定我都喜欢去。我去过所有申请的加州学校,东部的MIT,BU和Rutgers.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许会去更多的学校看看。综合同学+导师+自己的身临其境,我想这份出炉的选校名单一定会让自己信服,不会后悔。

4. 更有力的推荐信,更给力的套磁
推荐信和套磁,这两个申请中和人——你的推荐人,你感兴趣的教授联系最紧密的事情,是我在这次交流申请中感受和收获最深的。没有了太平洋的阻隔和签证的拖延,我发现联系教授和面试居然会如此的轻易,如果你有胆量捅破第一次这个窗户纸的话。其实我当时交流申请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到外国教授的推荐信,一封课程一封科研。无奈UCSD的professor们过于严谨,我DSP的老师直接告诉我他不能给我推12.1 deadline的学校,因为那时候期末考试还没有结束, ”not convincing”…我的导师更是一推再推地给我写推荐信,12.1的推到了12.15,1.1的推到了1.15。我后来才了解人家的良苦用心,因为”I want togive you more time to see more from you, so you can get better letterfrom me.” 这番话很实在,也反映了人家外国教授的严谨: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于是我后来就干脆不催他了,自顾自地做科研汇报情况,因为我知道我每做多一点,推荐信也许就会多一行,形容词也会上升一个档次吧。在这个中国人的推荐信基本被无视的年代,有拿到国外教授推荐信的机会就好好抓住吧。

至于套磁,我会在后面详细说。这里我想说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在美国这个标榜自由的国土上,我可以尽可能利用这种自由:早在10月份的电话面试;坐火车冲到LA,还有NJ去面套;某教授感恩节到SD休假我和他边喝咖啡边聊天;圣诞节飞到MIT被放鸽子以后紧急联系了另外一个教授即兴发挥;从在某教授的办公室和他的大宠物狗坐在一起和教授谈天…@@;至于后来的各种skype面试就不详细说了…也许时间再长一些我会做出更疯狂的套磁举动…面套的一个好处是,在这个funding日益紧缺的年代,作为一个跨专业的申请者,如果我不能在教授面前展示实力从而让教授关照committee看下我的申请,那我的材料是无法被review的…很多教授明确告诉我,他们“只招收他们真正见过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他的学术和综合素养”。同时,美国的教授真的非常的nice(即使是表面上),无论我的profile有多烂,口语有多不堪,他们都会耐心地听完我的叙述,微笑着提出他们的问题,聊天最后给我很大的鼓励:”I am sure you will be accepted by many programs.”这毕竟是教授面对面的鼓励啊,这给我涨了很大的自信,于是后面的申请就多选了很多牛校(比如Caltech,MIT)…@@真正面套了两三次就会知道,其实和教授聊天和和普通人聊天没什么区别,做到表述清楚+放松就没问题了。他们也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申请者,那我们就证明给他看吧!

同时,我也要说,一封好的推荐信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套磁的质量。你时刻要记着,你是在美帝的一所学校拿到了那里一个professor的推荐信。学校和他的reputation有时候就是你的一张通行证。所有的教授在聊天的时候都只对我在UCSD的project感兴趣,哪怕我有意提出在国内做的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项目;所有的教授在聊天的时候都会提一下我的导师,夸夸他啊或者聊聊他们以前相识的故事之类的…不要说美国不是人情社会,在科研圈子里绝对是关系说了算,否则怎么解释大牛的推荐信永远是张王牌,各种内部推荐让不明真相的申请者伤不起…反正我感觉我在美国要推荐信和套磁的经历还是挺难忘挺愉快的吧。现在仔细数数,我在美国面套的大概有5个教授,skype或者电话的有3、4个,还有若干因为被放鸽子或者没时间错过的。不管结果如何,本土套磁的过程不仅满足了我看校园的愿望,同时锻炼了口语,增长了自信,感觉确实超值啊!~~(完整的套磁与结果后面说吧)

说了这么多交流申请的好处,我也来讲讲一些我认为的弊端:
1. 孤苦伶仃,信息不畅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申请一直有一个抱团的传统,比如太傻寄托一亩三分地,还有各大高校的BBS及飞越组织(如WKFB),上面各种经验总结分享攻略不胜枚举,内部小道消息连绵不绝。写文书的时候有人互改,伤心的时候有人打气,郁闷的时候有人倾诉。但是在国外,在美帝这个崇尚独立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没人care你活的怎么样,而他们也没有那么集体主义的申请。我在美国就没有找见过所谓“飞友”,也没有看到过什么当地的论坛,他们已然把thegradcafe当成一个高端的BBS了,真是令我苦笑不得。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知道我申的ComputerVision这么火的方向面临国内众多的竞争者,但是很可惜,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于是也就无从谈起避开他们申请的学校。也许在国内的话同学可以帮忙打听下。总之,独立申请是所有在外交流的中国申请者都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压力甚大,没有退路
相信大家从一开始我的描述中已经有印象了,在边交流边申请的过程中,劳累与大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平衡平时上课、科研与申请(选校文书套磁网申)的关系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的课题。如果最后再加上期末考试的话,那个压力基本可以让人崩溃掉…因为说白了我是没有退路的。如果我期末考的不好,任课老师的那一封推荐信也许会起到反效果;如果我科研做的一般,我导师的推荐信也许没有多大作用;如果我不好好套磁,凭我那GPA…大家懂的。从一开始睡6,7个小时到后来的4,5个小时,期末考试赶deadline那时候我基本上住在了实验室,每天也就睡2,3个小时,甚至通宵。当时的压力真的很大,那种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从未如此强烈。套用当时1月份回顾那一个quarter的校内日志:”当我第一次3点睡的时候,我想就这一次;第一次四点睡的时候,我想明天不许这样了;然而,当我一天又一天地五点睡觉八点起床,或者干脆在实验室睡1个小时然后赶去上课的时候,我感觉我真的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于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变成了,四点半从实验室出来,在峡谷的氤氲中给家人或者同学打个电话聊个天走到寝室,五点钟吃完早餐后,就可以爬上亲爱的床了。”所以交流申请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抗压排压能力。如果遇到学习、生活甚至是感情问题,一定要扛得住,否则就会演变成悲剧了……

3. 不利于自我定位
大家知道,申请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找准自我定位。我是TOP10水平的大牛,还是TOP30的申请者,或者是拿到TOP100就满足呢?一般来讲,在国内的时候大四上学期所有的自身条件都已经定型,或者至少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在国外则不然。我们在全新的起点上做一个全新的科研,前途未卜,有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变化而对自身实力产生不正确的估计。这点我深有体会:在编程或者什么地方看不懂的时候,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申个前30算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我有感觉前10甚有希望,Dreamschool不是梦想!参观了Caltech,感觉不错,申之!被MIT的教授鼓励,感觉信心暴涨,申之!于是大家在我的选校清单上看到了从1到50开外的学校,一是实在因为我在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认识有差距而偏保守的选校策略导致,二也是因为对自身定位的不确定性,到最后也没把这个问题准备好,多交了很多申请费。我想说,在交流做科研的时候,保持平常心和清醒的头脑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让外界环境(人,事)影响了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从而影响申请。

综上所述,大家辩证地看待交流申请的利弊吧。对于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是利远远大于弊。在对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潜力有充分自信的情况下,何不挑战下自己呢?

顺带着提一下有关交流,交流申请和现在申请一个有趣的趋势。

随着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机会到国外交流,交换,游学或者做summerresearch。如果以后想申请出国的话,大二大三的时候用交流经历换推荐信是个蛮不错的选择。希望大家在出去交流的时候想想以后想干什么,这样的交流会比较有针对性。当然,纯玩的话也很好,那样其实最开心啦~~

其实如果你拥有很高的GPA,如3.9+/top 1,那么其实可以直接忽略我上面所有的话,GPA基本直接秒杀一切的说法就是这么得来的。

我认为,交流申请的适用人群是:GPA不高,有一定的科研基础,有探索欲,想利用这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提升自己,套到外国professor的推荐信来实现自己申请目标(即高于自己的定位)的申请者。

现在的申请真的是形势越发激烈,形式越发多样:如果要申到比较好的学校的话,从传统的拼GPA/G/T,到牛paper/牛推,再到交流经历,外国教授推荐,现在有一个新趋势,那就是飞跃太平洋的面套。利用寒假到美国本土进行当面套磁的同学真是越来越多了。不知道这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大趋势。毕竟面套的优势很大,如果能负担费用(甚至对方承担)的话,何乐不为呢?~~

=====================传统层面上的申请经验============================

说了这么多有关交流申请的经历,我还是从一些比较传统的角度再次对我的申请进行一次回顾和分析吧。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 GPA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把大一大二的GPA搞的漂亮些。作为一个本科生,一个上得了台面的GPA是进入TOP学校的敲门砖。很多学校直接把GPA当作第一轮筛选的标准。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从浩如烟海的几千份申请材料中给出几十个admission,在从中挑出不到10个给financial support,这个过程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看的很仔细。显然此时一个不错的GPA至少会保证你进第二轮的筛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听听UCSD导师告诉我的吧:”wereceive hundreds of applications from China every year and we can onlyoffer 10 admissions and give only 1-2 full financial support. If youare not from THU or PKU, we will only take a look at your GPA in thefirst cut. Typically a GPA over 3.8/4.0 or 90/100 will be required. Youshould remember that if you cannot make it through the first cut, weusually do not review your other documents, even your reference letter. Weonly carefully review all the materials in the second round.”大家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学校为了保证diversity,来自一个国家的录取者不能超过限制。所以一般来讲我们是和中国的申请者内部竞争…@@在这个时候,GPA这个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录取策略。为了让你的才华不被埋没在相对没有竞争力的GPA下面,套磁吧!感谢我的导师,他说”I let the committee to review your reference letter and otherdocuments before rejecting you in the first cut and then you make it.”在第二轮评fellowship的时候,导师也传达了committee的担忧:”your GPA is even below averageof the overall applicants so they are making careful decisions.”所以各位,为了别让你的申请如此的心惊胆战,为了别让你的材料卡在第一轮,为了在评financialsupport的时候占些优势,大一大二的同学们,好好搞你们的GPA吧!~~

2) G/T
由于我的GT考得蛮早的,分别是大二上和大二下考掉了G和T,因此在申请的时候我可以没有英语考试的分神(如果在交流的时候再考个GT估计我真会疯掉)。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大二大三交流的时候在海外考GT,一是机经方便容易考高分,另外是托福口语会考得高一些。有关GT的准备各种论坛实在太多了,再加上G要改革了,所以我就不再多说了。对理工科而言,GT也就是个门槛,AW考到3.5,T口语20/23以上,总分1250或100以上就可以了。有时间还是在GPA和科研上多动动脑筋吧。

3) 科研
如果要申请Ph.D.的话,科研是极其重要的。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固然会为你的申请增色不少,同时找到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而不是去到了美国才发现自己做的科研不喜欢而后悔不迭也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一个EE的本科生,我自认为接触科研还是挺早的。因为大一的专业课限制,到大二我才有机会借着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机会到实验室焊焊板子调调电路。当时做的基本都是硬件project,所以很自然地对硬件兴趣盎然。但是参加完了比赛作出了个电源才发现,EE做硬件出国基本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永远用的是别人的芯片拿来组装调试,同时也没有微电那么专业地去做VLSI和device。又做了做有关嵌入式的东西以后,我发现我们太尴尬了:论硬件拼不过微电,软件拼不过CS,论理论拼不过物理/材料,论应用拼不过软院,数学基础拼不过数院,想转经管也为时晚矣。这样一个专业让人情何以堪(其实这也较好地解释了为何EE若出国的话拼不过以上各个学院)…我在想我的科研走向何方的时候,我在团委科创的经历开始发挥作用了——某个答辩会上几个微电的学长学姐用FPGA做的目标跟踪的视频应用打开了我的眼界。出于自己对硬件的自信,再加上学过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我瞬间貌似对机器视觉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时候我也很幸运地碰到了我的导师张立明教授,她对我科研的启发和指点还有严谨认真态度的培养让我十分受用。在她的指导下我系统地做了一整个project,也就是从遇到问题,提出假设,编程建立模型到得出结论,可以说为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基本功。同时和心理学与认知科学联系极为紧密的“注意力选择”课题也为我未来的科研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说我对ComputerVision的兴趣就这么形成了吧。在美国的实验室中我做的是有关object recognition usingsaliency的课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在做的过程中还有和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貌似对cognitivevision也产生了兴趣。因为UCSD是cognitive science的起源地,有极为强大的cogsci, bio和neurodepartment, 再加上ECE和CSE很多研究computer vision的老师,邻近的UCLA,Caltech和UCB的视觉研究也很有名,所以我感觉我来到了一个vision研究的天堂。于是我用着之前国内做的visualattention的底子,看了些有关cognitive vision的文章,就这么装模作样地也申请了三个有cognitivevision的学校:MIT,Caltech和Brown(会在选校的时候展开)。虽然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败下阵来,但是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未来我喜欢的一个研究方向,而UCSD的加州的科研环境必然会让我的research如鱼得水。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坚持UCSD的原因。

貌似扯得有点远了。总之在本科阶段有一个良好的科研训练,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对申请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有些学校如Cornell, UCSD和UMD是去了呆一年再选方向的,这个机会就更加好了。

4) 选校
其实我的选校是非常之纠结的一件事情。我为啥最后申了16个学校19个program也是我纠结到最后哪个也不想放弃的结果。下面说说我的三轮选校吧!~~

出于在国内的时候对自己的定位还不甚明晰的原因,我找到了某年USNEWS的前80名学校开始筛选。由于我对地理位置、治安要求甚高,于是刨除了很多。然后就开始痛苦地一个一个学校地看有没有match的方向(注意,只是大方向)。此轮过后,剩余48个学校(做vision的太多了,木有办法啊)。

刚到美国,科研刚刚开始,出于保底的考虑,我也看了看加拿大和新加坡,甚至香港的学校…发现还有很多是不错的,如UToronto和UBC,NUS。这个时候由于科研进展一些了,我又对自己的申请方向明晰了一些,就把这些学校的研究再看了一遍,去除了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我很对不起大S,因为他们庞大的EECS搞vision的只有FeifeiLi一个人)。此时时机成熟,开始套磁!不招人的,不回复的,没钱的,如果不是dream的话通通去掉。再加上此时由于自信值上升一些去掉了一些保底校,剩下的大概还有29所学校…@@

然后这29所学校就可以让我纠结至死了…都是套磁有回复,或者是dream,怎么办啊?这时候我只好把选校名单给周围的Ph.D.,还有我的导师看让他们参谋参谋了。那时已近11月中旬了,我的research又有了深入,同时我对cognitive也有了兴趣,再加上周围很多同学强烈建议我不申中国老师,于是我开始把那些导师不建议的+全是中国人的+觉得不怎么match的又删了一些,然后为了自我麻醉加上了Caltech,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选校名单。

纵观我的选校名单,基本是套磁有回复+dream组成,排名从第一的MIT到50+的UCSC都有。要记住的是,在你最终确定这份名单的时候,面对所有学校,都要好好问一下自己:”如果只有这所学校录取了我,我会去吗?”如果都是肯定答案,恭喜你,选校成功了!

5) 套磁
如前所述,因为悲剧的GPA,不陶瓷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美国本土,套磁方便了很多。粗略统计了一下,发了75封套磁信,有回复的46封,有深入交流的(来回5个会合以上的)9个教授,有面试的8人。我所有的AD/OFFER中,只有UMD是没有套磁拿到的(当然截止到现在,也有套的很好没消息的)。套磁对我的意义在于:

确定选校名单。不理你的,还有再好的学校,再中意的教授,没有funding,或者不招人,申请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如UCB没钱,UBC的Lowe,RPI的Freedman,Brown的一大群CS的不招人。发过2次套磁信还不理的,除非是dream如UIUC,否则放弃吧…

然后知道教授的口味。很多教授虽然只回个模板,但是你会看到里面很多内容,比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高GPA的啊,发过paper的啊),还有他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否和我的申请方向吻合(比如某做computer vision的最近在狂搞machine learning)。这样也是为了选校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希望教授注意到我,让我在一群申请者中给教授留个印象,如果有可能给个面试,关照下committee,增加录取概率。套磁对于GPA不突出但是科研有一定实力的同学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如果竞争不过fellowship的话,RA至少可以争取一下。

我的套磁是从10月15号开始的,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6) CV/PS
CV和PS是申请必备的文书,但是我不确定他们在我的申请中有多大帮助。好好写写和美化下CV总归是没错的,因为每次去面试都要给教授去看的,套磁的时候也要附在邮件的下面的。同时建议把自己最重要最显眼的特点,比如高GPA啦,paper啦,牛科研啦往前放,这样会更加吸引眼球。

PS的话一千个申请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Ph.D.的申请者,主要要写出为啥对申请方向感兴趣,做了哪些努力,以后的科研及人生规划什么的。CV以及PS的结构和语言最好让nativespeaker看一下改一下提一下意见。我的CV到了11月还被周围给我修改的graduate的同学BS,然后语言和结构推倒重来过…PS更是改了又改,随着我科研的进度和对申请专业的认识在改,真可谓科研做到哪里,套磁套到哪里有想法了,PS就写到哪里…这两个东西可以早上手试下感觉,到后来改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没参加WKFB的互改,怨念中啊……

7) 推荐信
鉴于之前在交流那部分已经说过推荐信了,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我的推荐信是这样的:12.1之前是1中国导师+1中国任课老师+1UCSD导师,12.15及以后是把中国的任课老师换成UCSD的。毕竟人家是大牛,还是以前UCSDgraduate committee的chair,推荐信还是很有分量的啊。还是那句话,同学们抓紧一切机会——交流,游学,国际会议,来套外国教授的推荐信吧!如果国内没有3.9+的GPA,国外学校的4.0和任课老师的积极推荐绝对是有加分的。UCSD这么告诉我:如果你只有科研推荐信,我们会怀疑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正是Rao的推荐信让我们相信你在英语课堂上也会学的很好的。UCSD两封推荐信相辅相成,所以才给了我offer。这貌似也是复旦EE在UCSD历史上第一个offer吧~~

8) 面试
也许我是因为面试比较多的缘故,面到后来我已经没有感觉了,觉得就是和一个同学在聊天一样…当然第一次还是有点紧张的,我竟然差点忽略了美国东西部的时差…囧。面试的固定套路一般就是上来寒暄几句天气+节日问候,然后教授开始让我讲我在UCSD的研究经历,然后对他们没听清楚的地方有意无意地刁难几个小问题,接着开始给我介绍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些project,让我看看match不match,或者有没有兴趣之类的。能说的教授能说上1个小时他们的project,还带领我参观实验室…最后问我有什么问题。当然啦,我一般会有3个问题:1)你们的**project和**有什么联系?貌似很新颖嘛!这时候教授必然很开心,blabla说一堆。2)你们program的admissionprocess是什么样子的?financialsupport的形式?教授然后又谈了一堆…3)你面试了几个人?你对我印象如何?我会被录取吗?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教授都会玩儿起太极推手,先说面了一些对我印象不错,然后又说会跟committee说好话,但不一定保证我能录取…我当时想这些教授怎么都那么狡猾!最后,认识我导师的教授都会让我给他问好,然后就相互道别啦~~当然面试完了别忘了写thank you letter!

====================申请学校简介点评========================

申请总结写到这里我感觉有点长了。在写感谢篇之前,我还是分析一下我这次申请的学校有关Computer vision的方向,为以后的同学申请提供一些借鉴吧!~~

BCS@MIT
没有申MIT的EECS——请相信我是再怎么样也有自知之明的。也许他们招收的不全是天才,但是我相信我是不够资本的。但是我后来才知道,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申的BCS(Brain and CognitiveSciences)难度也不比EECS小——每年只招10-12个Ph.D.,留给所有外国学生的名额大概只有1-2个。TomasoPoggio的cognitive learning, James Dicarlo的object recognition, RuthRosenholtz的attention和perception,还有William Freeman, EdwardAdelson和Antonio Torralba等绝世CV大牛,加上MIT的声誉,周围Harvard RowlandInstitute的支持,MIT是每个研究Computer Vision, 还有CognitiveVision的圣地。他们的研究代表了如今vision研究最前沿的方向。这次和MIT擦肩而过固然遗憾,但是也坚定了我未来再次挑战MIT的决心~~

CNS@Caltech
如果说MIT和Harvard引领了了Vision研究的潮流,那么以Caltech和UCB为代表的加州学派也毫不示弱。Caltech研究vision说白了就只有Pietro Perona和Cristof Koch两个人,但实力绝对顶尖。一个是objectrecognition的专家,另一个是computational visualattention的鼻祖。Perona其实是UCB一代传奇JitendraMalik的学生,而Perona的学生已然遍天下,如UCLA的Stefano Soatto和Stanford的Feifei Li.作为一个研究过attention的学生,发给Koch套磁信得到了回复我已经觉得很荣幸了。Caltech这个学校实在是太小了,不过我参观的时候还是被气场震慑到了,于是不顾教授的劝告,决定申请,被拒在情理之中。顺便说下,Caltech的拒信很有人情味,让我感觉很温暖。

ECE@UIUC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ICS@UCI
UCI地方很不错,Orange County是个大大的富人区,LA边上生活也很方便。不过做Vision的是2个AP, Ramanan和David Fowlkes.当时套来了面试不了了之,现在这所学校也没给我任何消息。

EECS@Northwestern
NWU的EECS排名一般,不过有感兴趣的教授:Ying Wu和Katsaggelos.套过辞,对方说招人,我申了,据信刚刚收到。结合Upenn和UCLA看,也许有中国教授的组比较喜欢高GPA的申请者吧。

CS@UCBoulder
UCBoulder这个学校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说实话我之前也没有,但是CS的排名还可以。作为唯一一所免申请费的学校(GPA3.5+),加上热情的教授(MichaelMozer),他感恩节亲自跑来SD度假外加面试我,我也很高兴地申请了这个内陆学校。说实话我是冲着这个教授去的,因为他一年大概有半年会来SD,组内的Ph.D.和UCSD交流也很多。后来看到这个学校环境也不错,做CV和ML的人也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下。3.24来的offer,很不忍心地dl了,毕竟教授帮了我很多忙,一直关注我的申请,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CS@Rutgers
说实话我至今没收到这所学校的消息让我十分意外。Pavlovic作为我UCSD导师的好友,10月份就给了我面试,然后我在东部的时候又面了一次,当时已经谈到如果加入他的组做什么project的问题了,我以为是十拿九稳的一个Offer,可是现在什么消息也没有,令我十分意外。地处NJ,NYC的边上,那边的教授很自豪地说”其实我们的CS比Princeton强的多!”,同时他们有和WallStreet合作的一个项目,教授告诉我以后从Rutgers毕业的CS学生直接去WallStreet从事金融投行等工作,收入相当之高。这个学校的环境也相当不错,NewBrunswick小镇热闹而又不失宁静,和NYC的距离保持非常的好。学校很多做AI,ML的professor,我感觉他们的CS实力确实不错,也可能只是太低调了吧。

EE@BU, EE@UCSC
这两个当时纯粹当保底申请的,冲着地方很好,进去出路不错。BU的AD4.22才到,UCSC面试我的老师听说我从了UCSD以后就直接给我个AD了事。实话讲UCSC还是蛮难进的吧,需要套磁,BU就不晓得了(套磁的教授表示会看我的申请,后面没音讯了)。

最后还遗忘了个M.Eng@MIT ,纯属当时去完MIT以后被教授撺掇的产物。知道BCS太难进,乱申了个ME的program,材料啥的都是赶的deadline乱写一气(因为申请专业不同),看来果然被看穿了。。。

(略过过于煽情的感谢篇...)

====================结语============================

我的申请总结写到现在,也应收笔了。出国申请,说实话对于我的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洗礼,但我相信这是是个起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我们以经过荡涤之后淡然的心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种种挑战。我相信,每个海外游子,最终,都会在那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
  • 30
5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