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申请总结】小贰的一些零碎Master申请心得

avatar 15055
aydenye
6435
12

答应了好久几个学弟学妹要写一篇美国Master的申请心得。滚蛋前最后一个月忙里忙外终于回家闲下来几天,就顺便写掉这篇算不上总结的心得吧。

从太傻寄托和1p3a上的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2011对美国Master的申请者来说是个尤其的tough year。不过今年SJTUer们申请的结果似乎又特别的好,身边有很多兄弟姐妹申到了Stanford,MIT,UCB,Princeton,CalTech这样的牛校。自己申请结果还算可以,总共申了24(22US+2UK)所,最终确定ad 14个,包括UC Berkeley(最终确定去的学校),CMU,Cambridge,UCSD,Rice,GaTech,U Chicago,NYU等校的ad(部分小奖)。拒信主要来自MIT,Stanford和IVY(IVY今年貌似特别恨我@@),另外还有若干至今仍杳无音讯的坑爹WL。因为整个申请过程都是自己100% DIY的,所以对其中的各个细节至今还很有感触。这篇文章就分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申请中方方面面碰到的问题(其实网上有太多的申请经验心得,所以我只写一些被提及的较少的,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日后的申请有所帮助)。因为自己除了MIT申的都是Master,并且方向都是Computer Science,因此这篇心得比较适合CS Master的申请者,不过大多数心得对所有Master的申请者而言是通用的。

【专业方向】

个人认为这是着手出国准备的过程中最首要要考虑的问题。当然首先是要确定读PhD还是Master,两者的申请过程会有很大区别,因为PhD申请还要涉及陶瓷,而具体的录取要求和选校过程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确定是读Master,要考虑是继续读本专业方向还是跨专业申请。个人不建议一年里申请多个方向主要因为第一每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和学习内容都不同选择多个方向就意味着要在很多方面积累容易分散精力,第二选择多个方向就意味着在准备PS、RL这些申请材料的时候需要花多倍的精力,更重要的是一直觉得对Master申请者而言既然大多数情况是一笔教育投资就应当争取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本人在交大的自动化专业基本属于ECE范畴,同系的几个申请者申请的方向基本是EE,历年来的申请方向主要是EE/ECE,IEOR和商科,不过由于自己暂时还没有本科毕业直接读商科的打算,也不是很喜欢做硬件,更喜欢软件方面的东西,所以申请的是CS方向,在20+个项目中,基本都是CS MS/MEng,Software,以及管信MIS。但是跨专业的申请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学校在录取过程中会考察你在要转的专业方向上是不是有足够的专业背景,所以申请过程中我在大四上一口气补了OS,Database,Network和Java等好几门专业课,并且在四月份的时候还等成绩单出来又寄了一遍(一般来说大四上的成绩单是不用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申请进度,也影响了最后的结果。所以如果觉得专业背景不强的话我建议尽早多修一些目标专业的专业课,有这些课的高分成绩对能否顺利转专业申请是很重要的,虽然大多数学校没有明文规定是必须的:比如对大多数工科学生想申Finance或者IEOR的话最好能在大三下学期结束之前就修掉几门金融财会数学或者运筹方面的专业课,会对跨专业申请有很大帮助。

【关于GT和GPA】

关于GT,一是要尽早考掉,因为越早摆脱GT的负担就越早能投入精力去增加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并且个人推荐先考G后考T,最好是考完G趁热打铁两三周之内直接考掉T,如果没把握T可以连着报名两三周,这样可以省掉很多单独准备T的精力。新G不是很了解,但是我想新老G红宝书都是重中之重,词汇是内功,红宝书越熟心里越有底。T的准备感觉只要尽快做掉那20套TPO就可以了。至于GT的最重要性,个人感觉肯定没有GPA重要,觉得GRE1250~1400之间都不会对申请结果有什么太大影响,T一般来说90~110之间也没有很大差别~当然超级高分绝对有用,还有一些卡T的学校也另当别论。至于GPA的重要地位我想就不用多少了,经过漫长的申请和结果之后对“GPA是王道”这句话我表示百分之百同意,对于那些GPA高到一定程度的申请者来说其他一切都比较浮云,但是GPA不高不代表就申请不到好学校。不过如果重要课程有硬伤的话一定要尽早刷掉,不得不说刷分是个比较痛苦漫长的过程,个人建议刷分一定要在保证新学期的成绩的情况下进行要不然往往会得不偿失。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近年来Master申请人数几何倍数的激增,GPA和GT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拿这两个标尺直接先刷掉大量申请者,所以软件条件再好也一定要建立在硬件条件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

【竞赛/科研经历的积累】

关于竞赛:个人觉得这部分应该是自己在申请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学四年大大小小拿了几十个各类竞赛的奖,其中一些个人觉得对申请还是挺有作用的。其中比较推荐如果有机会就去参加一下的竞赛主要包括:

数模相关:首推MCM/ICM,每年寒假春节结束之后的一两周那段时间,报名要尽早,这个比赛参加的中国人很多,时间是四天三夜,一般分工是码字+编程+建模,每年会有两个MCM题目(一个离散一个连续问题)和一个ICM题目(需要设计大量学科专业知识),一般大多数本科学生会选择做MCM中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我们当时是直接准备了一两天就上了,建模过程中没有用到太多高端数学知识,但是整个论文全部做完确实很花力气,三个人三天四夜几乎没阖过眼。每年中国人的成绩都很不错,当年交大有好几个Meritorious。个人觉得MCM/ICM获奖难度就纯数学建模水平而言不必数模国赛高太多,唯一的区别就是对英语的要求。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参加,毕竟是美国举办的全球性比赛,在申请的过程中认可度比国内竞赛高很多,而且评委中很多是美国各高校的数学和相关专业的教授。

EECS相关:EE硬件主要就是电设了吧,每年交大都有国赛的培训包括专题和嵌入式,具体参加过程和MCM差不多也是几天之内做完一个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小型比赛,比如曾经和平神和大阿朱跑去水过的那个TI杯等等,还有智能车神马的都是硬件相关的比赛。CS相关主要是ACM如果有能力的话去参加一下是很给力的,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参加一些专题的软件开发比赛会更快一些,而且软件开发的成果可以作为独立的project做出更多的东西出来。

商业和公益类:个人觉得如果申请的是比较学术的方向这个可以忽略,当然如果申请商科管科的话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加分点。国内最高规格的就是小挑了,除了小挑以外每年各类的创业竞赛简直多的数不过来,要合理分配好精力。公益类的比赛因为自己做过一些公益项目也参加过不少,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和我交流。最后在提交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可以把各类竞赛的奖状扫描成电子版,一起上传到网申系统中。

关于科研经历和发paper:自己觉得有一个关于科研经历的误区就是积累科研经历=混实验室,一直觉得两者没什么必然联系。就我自己而言很多项目都是自己做的基本没有待过实验室,具体体现形式上做过PRP,国家和市级创新项目,还有各类竞赛等等。感觉积累科研经历益精不易多,着重做好两三个,不断深入地做下去就可以了,做得太多反而会出现很多烂尾楼工程。当然如果能找到很好的导师呆在实验室做研究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paper,感觉如果有机会可以投一些短期的conference,自己曾经成功投过一篇IEEE的conference,感觉要求不是很高,周期也会比投期刊短很多。国内的很多期刊门槛很低,但是感觉发中文的期刊几乎没什么意义~

【关于海外交流/学生工作/社会志愿者工作等】

关于海外交流经验:个人认为如果有交换/交流/游学经历一定要写进CV,在educational background方面会比没有海外交流的申请者有优势很多。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学期交换,暑期交流也是很不错的,力荐UCLA/UCB/Columbia等学校的summer program,除了SJTU每年办的交流还有很多校外机构组织的,本质上区别不大。关于学生工作/社会工作/志愿者工作:很多学弟学妹问这个到底对申请出国是否有用,因为自己也有很多学生工作经历,也跟学校交流了解过这些方面,个人觉得学生工作的成就对出国申请确实帮助不大,因为貌似基本是个中国学生就会写自己是学生会主席神马的搞的真的做过学生会主席的反而很尴尬。不过感觉相对来说一些志愿者工作和公益性的社会工作反而作用大一些,如果有相关经历可以写进CV。

【关于RL,PS和CV】

RL,PS和CV是申请过程中最主要的几个文书:RL其实我觉得是申请过程中需要尽早留意的一个环节。其实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牛推都是比较可遇不可求的,因为感觉越是牛的教授越不轻易写推荐信,如果只是为了老师名气直接去求RL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情况。所以对大多数申请者而言,比较理想的推荐信就是找三位比较熟悉的老师来从多个方面推荐你。建议从大二开始就要找好几位老师并且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样到时候才有东西写。不过国内的推荐信大家都懂的,真是老师自己写的很少,所以据说国外committee目前也不太看中国人的RL。但是无论如何还是尽早准备掉,因为这是申请中跳不过去的一个环节。

关于PS虽然说法不一,但我个人认为PS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还记得当时写的第一篇PS发给MIT的一个老师求拍砖之后整个被拍的体无完肤。不得不说写PS的过程确实比当年准备AW的过程更考验和锻炼写作能力。个人觉得一定要找native帮忙多改几遍(自己应该是改了50+遍才定稿的吧。。),另外shinewrite的文书修改服务也是挺不错的。还有就是写给不同学校的PS最后一段一定要有针对性地diverse一下。此外会有一些学校的一些项目要写一些单独的essay,比如diversity或者professional experience什么的需要单独写。CV的准备也是一门很有学问的事,怎么把大学四年的各种成就罗列在有限的简历里面,首先要注意分类,其次就是突出重点,还有CV中很多时间排列和内容描述上的格式问题也需要注意。

【关于选校和选项目】

个人认为,Master的选校如果自身的硬件条件没有太大硬伤的话,尽可以从TOP30里面海申过来(这个基本就是我的策略)。专排和综排的trade off也是一个其实没有太大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说到底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殊的位置和历史,所以排名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另外对于Master来说地理位置绝对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以后想做技术的EECSer来说最好的位置应该就是加州,东海岸的波士顿地区,北卡地区,还有中部的德州地区等,有意转行金融的当然NYC是个不二选择。还有一个我认为要注意的就是那些感觉自己就算拿了ad也不会去的学校就尽量不要申,因为不但浪费精力银子还折腾自己。就像对大多数EECSer来说都申了USC保底就不必考虑那些跟USC相比肯定不会去的学校了。另外建议对于那些新开的项目可以尽量多地去关注一下,因为往往新项目第一年关注的人并不太多所以竞争上也会缓和一些。还有除了Stanford等几个少数学校,大多数学校是允许一个学校申请多个项目的,但是要交多份申请费,当然还有申请费一片儿顶五片儿的USC~哈哈。大多数的项目都会有current student profile和就业统计数据,从这些数据基本可以了解申请难度和未来去向。另外对于一些不是一眼就能了解的项目我比较喜欢直接看curriculum,可以迅速知道学的都是什么东西。

【Timing】

个人觉得这是本人在这次申请中吃的最大的亏~主要因为跨专业申请的原因,一直在等专业课的成绩所以战线拖得太长。各个学校的申请时间段都明确写在主页上,基本上越好的学校ddl就越早,以CS为例:最早的是UCLA 12月1号截止,然后是Stanford 12月8号,然后12月15号是一个重要ddl,这一天基本上大多数IVY和一些其他牛校的都会截止,然后是12.31,再往后就到Jan,然后Feb.15是另外一个ddl,排名前30的绝大多数学校到这一天截止。然后就各种再往后了。。。但是个人惨痛的教训告诉我,申请材料提交的早晚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影响申请结果~因为大多数学校是分批审材料的,也就是从开始接受材料的时候起每过一个时间段就会看一批然后发放一部分offer,但是总的offer数目是固定的,所以无论是从实际情况上还是心态上当时间慢慢过去而slots越来越少的时候标准就会越来越高,而且因为越往后堆积的申请材料越多,被成功选出的几率就越低。所以切记如果可能一定要尽早把申请材料寄掉,当然也不用六七月刚开始接受材料的时候就寄掉,毕竟越早寄送就意味着材料准备越不充分,所以如何把准备申请的时间往前拉,并且协调好课程,考试和准备材料之间的日程,如何做好Timing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DIY or 中介】

个人感觉如果精力允许一定要DIY,因为我觉得产业化的申请中介和代理永远不可能用心准备每一份申请材料,也永远不可能在美国高校面前呈现出真正优秀的你,尤其是你越优秀的时候把自己的申请交给中介越是一种埋没自己的选择。另外一方面,我非常深刻地觉得自己DIY整个申请过程真的是一次颇有收获和感触的经历,不但让你能全面细致地了解整个申请过程,也是继完成准备GT之后又一次大幅度提升英语水平的机会。

【其他一些细节】

着手开始准备之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看各个学校主页和其中关于招生的页面:其实所有大家需要的信息个人觉得80%都可以在招生的web上找到。然后要学会怎么联系小米,这是从开始着手申请到一直确定去向的过程中几乎一直在做的事情,一般在主页上都会有2~3个邮箱可以用来联系小米。不过我自己嫌等邮件太慢,基本都是直接打电话的,买张17900的卡就可以了算下来还是很便宜的~打得时候注意东西海岸时差,还有不要跟小米吵架。。(记得当时跟Yale一个态度超差的男小米吵了半天,结果第二天就收到拒信了我擦泪TT。。)

开始申请之前首先要自己确定一个固定的申请邮箱,之后就可以注册各个网申系统进行申请了。网申系统主要有ApplyYourself, ApplyWeb和其他各类学校自己开发的系统。个人觉得ApplyYourself用户体验最好也最方便用。Applyweb要保存一步进一步比较麻烦,而且RL系统是连在一起的。至于RL的转发,如果教授委托自己发的话建议最好要切IP转发,在交大里面因为是浮动IP所以关掉JAccount重新登录一下即可,最好不要用固定IP发有所RL,据说有些蛋疼学校会监控IP神马的虽然没遇到过。

关于邮寄Package和快递选择,各个学校对Package的要求都不一样,有的学校希望能够尽量多地体现申请者的特点,可以放入各种证书复印件神马的,有的学校明确写出只要成绩单放多了反而不好会被当垃圾扔掉。成绩单开的时候记得中英文双份百分制,建议同时再加一份英文等第制,因为我觉得老美按照SJTU等第制换算的结果比直接用美国常用算法稍微好看一点。快递选择UPS即可,DHL比较适合欧洲,但是现在将近有一半的学校在发ad之前是不需要寄任何东西的,在各自的网申系统里面都会有说明。

另外稍微说说几家值得一提的学校:

MIT:这个学校不用GRE,而且部分项目还不要iBT只要雅思,然后EECS还只招PhD,简直毫无悬念地把我据了。。。表示非常无奈。。@@

Stanford:每年只能申请一个项目他家的policy,感觉CS Master的要求真是PhD一般的高。。所以最后还是把我拒了我的Dream School啊T T,只能拜拜小黄和悦大神了。。

CMU:CS名校,项目特别多,感觉跟CS相关的Master program就不下十几个,而且个人觉得难度不大,申了四个项目给了三个ad offer。有一些免申请费的项目比如MISM就业还巨好,另外INI的项目和SV的几个bi-coastal项目我觉得都挺不错,有兴趣的CSer可以关注一下,另外他家的PhD绝对不好申。。认识申到的都是大神。。

UCB:往年基本不在大陆招Master,今年的M.Eng在全球招了80+,其中大部分是IEOR方向,EECS少一点,大陆现在看到应该不到10个,据说明年又要被申爆了,哎。还有PhD也绝对难申,今年交大还没碰到。。

CalTech: 这个学校学术的一塌糊涂,看了官网就不敢申了,有兴趣可以问问彭大牛。。对了还有王子屯这学校。。感觉GPA没个4.0真心浪费申请费。。。下辈子再说吧。。

USC:一片儿顶五片儿就是交一份申请费可以申五个项目,不过今年貌似USC也被申爆了。。到现在还没给我回信。。所以USC水校时代正式结束了嚒。。

UPENN:感觉各方面招生工作做的都很到位,学校也很赞,就是学费有点贵,虽然ddl写的是五月才截止,但是千万不能三四月才申,会很悲剧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UPENN是个典型的GT控学校。。

GaTech:这是个很麻烦的学校,申请系统是自己开发的,但问题是各种不人性化。。要注册很多东西神马的。

Ox & Cam:英国的学校超级麻烦,Cam不但要纸推还要做题面试,而且最后发的还是conditional offer,需要等条件齐全之后才能换正式offer。

感觉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风格,比如感觉CalTech,MIT,王子屯这样的学校绝对是学术大神才有机会进去,CMU的招生标准就要Professional很多会看中各方面的能力,IVY和Stanford感觉对GPA和GT卡的很死,感觉专业课有硬伤希望就有点渺茫了。当然招生规模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比如哥大和USC的EE的招生规模一直比其他学校大很多,所以也比较容易拿到offer,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学校绝对是好学校~研究生院水平也很一流~NYC和LA位置又无敌好~

最后还有关于Personal Homepage的问题,这个也是当年在一次宣讲会上受一个学长启发做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能够快速展示自己各方面特色和成绩的Homepage,在CV和申请材料中可以把网址直接贴上去。比如我自己的Personal Homepage,从流量来源监测来看申请期间还是有大量的美国IP过来访问的。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HTML+一些基本的服务器知识花一两天时间就可以搞定。


一直觉得大二的时候听过一次留学讲座中一个学长的一句话特别有道理,原话记不得了,大致意思是说留学申请是个整盘工程,GT,GPA,科研,竞赛,社会活动,推荐人,申请材料每个方面都是整盘中的一个部分,虽然说有一些短板会影响整个成功的几率,但是不要因为哪一部分特别薄弱就放弃了整盘工程,恰恰相反,如果某一方面特别强,那么这一个方面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在这个整盘中占得比例就会变大。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单纯的某一方面的缺失就放弃出国的打算,要抓紧时间找到自己擅长的方面不断积累优势。

因为最近事情又慢慢多了起来,所以这篇心得写的比较零碎也比较没有系统,只是希望有一些观点和心得能给未来申请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性的想法。在今年SJTU所有的申请者里我认为自己绝对算不上top level,但是还是想分享一下亲身经历的出国历程,让学弟学妹们能少走一些弯路。我一直觉得大学毕业后的各种选择中出国绝对是需要付出最多代价也最为漫长和艰辛的一条道路,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历练会变成大家一生的财富,日后也会带来更大的回报!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各自出国的道路上能不断超越自我,小贰学长给你们加油~SJTUer最棒!~

  • 6
12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