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BDWM-关于申请的几点看法

avatar 39570
QiQi
3274
20
写的很好,拿来和大家分享。
以及我仍然不懂“关于文字材料的排版”章节关于字体的问题,请留美多年的前辈们指教。

转载自BDWM站AdvancedEdu版,作者:asukanokaze
链接:bdwm.net

关于语言类考试成绩:
对于文、商、社、医科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不敢随意评论,对于理工科,一般地说,它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小的(这些年来这个观点基本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所以所有告诉你英语成绩很重要的人都是试图从你钱包里掏钱的培训机构。所以请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里走出来,不要因为某个培训机构将收费的语言训练和免费的“励志培训”混杂起来就认为你为语言培训所缴纳的费用也包含了励志的成分。如果你真的认为某些机构的教学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作用,那么坊间广泛流传的笔记录音讲义应该已经足够。P.S.,某些流行的复习材料其实错误很多,因为它的制作者的水平其实并不高。我就没给任何英语培训机构交过一分钱…… (当然法语入门的时候还是给法盟交了些钱的,不过这些年来我觉得除了收费略贵之外(按照如今的物价标准也不算太贵了)在语音教学和最初的自信心的确立上还是很值得的。)

关于抓PS的重点:
PS的作用在于让老师相信你是在学术上一个可造之才或者次之是一个熟练工(“可造之材”),所以与此无关的东西(比如你去过南极探险)都不要写,除非能表现出对你的学术性人格有积极塑造作用(比如你掉进冰缝里而没有挂掉的原因是强烈的读PhD的意念支撑你活了下来)。请注意“可造之才”当然很包括你自己求知求学的愿望,所以自己对该学科的热爱一定要写出来而且不能乱写。另外,对于一个争论很激烈甚至派系林立的专业,除非你很了解你申请的学校的派系情况,不要故意去触到某些派系的雷点。很多人的第一篇ps里水货和废话太多,清除掉它们的比较好的办法其实是写一个300字的迷你版本,哪怕没有哪个学校真正需要它——在这篇让你痛苦地选择删什么留什么的短PS里,你就会发现你原来的PS里真正本质的地方究竟还剩多少。

关于文字材料的排版:
首先,内容,乃至于你这个人本身,才是committee最关心的,所以文字材料排版不要太花哨。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西文排版完全不了解,自己闷头做出来的东西无比丑陋(想想课堂presentation的幻灯片就知道),向一个熟稔于此的同学请教一番是相对必要的。至少应该避免用Times New Roman或者(更糟)宋体英文。

关于代笔推荐信:
虽然大家都说“对方学校”早就心知肚明推荐信是学生写的,但是一定程度的language and content variety还是需要的。因为即使推荐信是学生写的并不代表committee真的就完全不看推荐信。考虑到落款签名比较有作用的老师一般都会限定使用推荐信数量(甚至学校),这些老师的推荐信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老师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或者纯粹就是懒。另外,真正老师自己写的推荐信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曾经见过一封挺霸气的推荐信,内容如下:
“我面试了该申请人,此人对XX学科的知识扎实,对自己感兴趣的xx领域的前沿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有很强的继续深造的意愿。根据我在全世界各地访问交流数十年的经验,此人应该有能力在贵校读一个PhD。我是ZZZ,A奖、B奖、C奖的受奖者,a书b书c书的作者。”
这种推荐信虽然口气不太谦虚,但是对committee来说是很impressive的。鉴于西方学校很难面试一个中国申请人,这等程度的信息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这样一封推荐信肯定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关于申请费:
我认为,“我交了申请费小米就应该为我服务”的态度是错误的。原因如下:按照米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你真的认为几十刀足够雇佣一整个committee来审理你的材料,还找一个人来面试你么?几十刀按照购买力在中国也就几十块钱,也就是个报名四六级的费用,照此看来,你应该可以想象几十刀在米国你能得到何种学术服务。但是尽管如此,小米仍然有责任服务你,但原因并不是因为交了申请费而是因为你是一个potential fellow of the departement,在此关系下,你应该可以想象你可以指望系里的秘书能做什么,也应该想象你应该尊重ta的劳动到何种程度。那么这几十刀的申请费是用来干嘛的呢?文献指出,这些钱是用来把不认真的申请者拒之门外的。我没有学过经济学,学过经济学的同学大概可以画点曲线图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年由于中国人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和中国顶级大学里中下层群众的子弟比例进一步下降,逃申请费已经不再是一个被热门讨论的话题。不过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逃费的可能后果。由于院系对申请材料的审理的原理,理论上逃费与否只有小米知道,同理小米也有充分的权利把“不完整的申请材料”扔掉,所以你逃费而不造成任何后果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取得小米的谅解。具体怎么做就不讲了,向人哭穷还是稍微拉下点面子就能做成的事情。另外,很多院系其实也有向特别贫困的学生减免申请费的政策。政策是依据原则制定的,所以即使你要申请的院系没有这个政策,你也可以试探着问问。

关于套磁:
我认为由于基本每一个像样的教授都会收到大量的套磁信,从而产生了较高的鉴别能力,所以除非你真的和教授有学术互动的需求(比如你真的发现ta论文里某个关键的地方有问题),套磁最好的办法就是硬套。所谓硬套,就是直接说“AA老师您好,我是BB大学CC系(毕业)级的学生DDD。我今年打算申请贵校贵系。我希望知道我申到的机会有多大(,以及如果申到,跟您混的机会有多大)。我的PS/CV/(WS)/成绩单在附件里。谢谢。”我的每一封套磁信都基本如此。据经验,回复的老师比例还挺高的(但是这也许更多是因为P大数院的面子,而非我个人可怜的“魅力”),有的老师说他们竞争太激烈了说不好,有的老师直接告诉我ta是否可能带学生,也有老师回信问我sub考得怎么样(但这并不代表sub对于任何一科都像数学那么重要),还有的老师就直接说看情况你拿到offer的可能性挺大。我觉得这就是不以确定导师为目的的套磁的最高期望了。如果你有严重短板,害怕小米直接把你的材料扔掉,那么找一两个教授套磁,让他们给小米写一句“Please moniter this application”的潜在的作用比表现出来的要大很多。

关于寄成绩单:
EMS/DHL其实是不必要的。把自己的成绩单包装得跟求婚礼盒一样,还拒绝用最便宜的邮寄方式绝对是矫情而无用的。教务部提供的密封信封的原始作用其实就是方便你贴上邮票写上地址直接寄走(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提供这项服务而并不额外收费)。鉴于小米们处理成绩单的速度并不快,以及各国国家邮政系统其实并非那么不靠谱,寄普通挂号信乃至于普通平信足矣。不过合寄有时候成本并不高,甚至比自己寄挂号信还便宜,所以矫枉过正地一定要寄平信,反而是邮政爱好者才有的臭毛病。有人认为合寄会造成“对方学校”觉得自己不诚心,不过这种看法显然来自于对“对方学校”概念的过于模糊的理解和“无礼重复了一千遍就是礼节”的缺乏认识。这种人大概会觉得如果受邀参加一个在八百年古堡里举行的宴会,和一帮人一起从一辆拥挤的大公共汽车上跳下来是很有失身份让自己泯然众人的事情吧。

关于信息不对称:
有人可能会抱怨X国大学招的本国学生或者abc国学生水平远远不如自己的同学,也有的人抱怨(国内)A校的学生因为学校有名而获得了“有资格的平庸”的权利。信息不对等造成的不平等肯定是无法消除的,不过如果你来自一个比较一般或者比较没名气的学校且成绩在校内出类拔萃,你也可以试试反向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等,大胆申请一些学校,只要在申请材料里表现出你受到的教育或者自学能力并不差于名校的学生即可。

关于“课程清单”:
我觉得列出自己上过的重要的课程的清单,并标明课程内容对于某些专业的申请应该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是一种使得你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对方学校的教育质量可比较化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等所带来的劣势。

关于拖延症:
拖延症是人生的巨大的敌人。在申请中这种病发作起来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占用学习时间完成申请,认为大四(或者研三)的主要任务就是申请,以申请的名义浪费时间不学习;申请效率低下,明明填一个学校网申只要二十分钟,但是却磨叽一整天,明明PS两天就能写好拖了一个月,etc.;什么事情都拖到deadline手忙脚乱来做。这些都是病,得治。

关于选校和“北美之外”:
人生的每个哪怕为了单一的目的所作出的选择都会导致混合的后果。如果美国生活或者某个大农村学校的生活和别的前景(例如quit找工作)让你不能接受,请不要被美式帝国主义和学术共同体对青年的垄断蒙蔽自己的眼睛。即使没有别的地球仪,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值得考虑。(以下观点是临时性的,and is subject to unforseeable changes)虽然如此,“历史已终结的国家都是相似的,没有终结的国家各有各的历史。”

关于申请失败的概率:
在已知你个人条件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录取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因此,你有一个正概率什么都申请不到。我曾经用一个简陋的模型计算过我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概率被全灭(似乎大家更喜欢说“全聚德”?),并据此认为我的申请策略是可以接受的。当然最后offer数量远远超过想象大概是因为我避开了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申请材料里有某些我不可预知的具有打动committee的地方,但如果这种事情存在,那么根据前提已经超过我认知的范围,所以在此处不予讨论。我更想说的是,应届生是个很中国式的观念,申请失败过一年gap year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从而你有一年空白并不影响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当然申请当学术熟练工另当别论,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人阶级可没有资格休(一整)年(的)假。

关于本文:
随手写的,希望给未来申请的同学一些参考,只保证理智的诚实,不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有用性。参考文本使用中文,请打算采用文中所述的方式的同学自行翻译。本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by-nc-nd)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 1
2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