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ald申请经验谈]如何综合评估自己的背景 - 申请中各个因素作用的分析

avatar 2
Warald
14305
62
发表于7/8/2008
开头说明:这个帖子算是个老帖子,很遗憾,尽管我觉得写得很深入透彻,但是根本没红火起来。倒是我其他的讲陶瓷,讲转学这种侧重部分而不是整体的东西,反而很多人叫好。也许大家都喜欢这种一击致命,剑走偏封的东西,而不是更重要的整体。切以为,倒也符合很多人急功近利的心理。

6月的GRE成绩出来了,有人欢喜有人愁,下面几个星期的焦点话题,估计是询问分数是否够用,该如何定位,XX是否对申请有用,是否可以用什么强项弥补什么弱项了。

申请像是打扑克,GPA/G/T/PS/Resume/Paper等就是一张张的牌。手里牌的好坏固然会严重影响结果,打牌人的技艺也非常重要。满手好牌很难得,到手的牌无法改变,你只能利用好每一张牌赢取最好的结果。

我去年写了一篇定位的文章iamxiaoning1980.spaces.live.com,里面对申请人按照背景进行了分类讨论。这篇文章则谈一下我对申请中各项因素作用的看法。

这篇文章把一些常见因素单独讨论。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单项优秀的确可以让你的申请看上去很突出,但是美国老师在评审你的申请的时候,往往要考虑综合因素,何况很少有人可以某个单项出色到"惊艳"的程度。有些gpa优秀的同学,g/t成绩也可能不错,因为学有余力,所以还有精力做科研,学习认真的人很有可能作申请也很认真,最后拿到offer,很难说是哪个单项因素起的作用。

有的专业竞争不激烈甚至比较冷门,老师也许不是很计较,只要看上去差不多,就很可能会有offer。但是现在是个专业都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老师们也会越来越挑剔。早些年大家都说数理化冷门,容易申请,不管多烂的背景,没听说过谁拿不到offer。现在这些专业也有不少人申请,只是相对于热门专业容易一些罢了。

还有,无论道理上该如何如何,现实中总有例外。比如说个别老师也许就是喜欢中国名校的学生,无论gpa多烂,都认定了比非名校的学生好,或者无论是多么垃圾的论文,都比没有论文好。但是除非你恰好知道某个老师的喜好,否则在分析背景准备申请的时候,还是应该清晰的认识自己,应该针对一般情况。

人人都向往更美好的未来,申请的时候每个人潜意识里胃口都很大。申请没有“ enough”这种说法,每个人都want more, want a better result。用自己的垃圾科研经历去套词骚扰教授或者冲击一下不太可能的学校,估计是个人都会去作。用批判的眼光认真的审核自己各项背景的优劣,制定合理的策略,是你在expect more之前应该作的。

《一》 科研背景

科研背景的重要性无用多说,招你读博士就是做研究的,连硕士都有thesis option。出色的科研经历,就算不能扭转乾坤,也可以让你的申请像杨二头上的那朵红花,在人堆里份外扎眼,让人过目不忘 :p 这年头,要拿PhD全奖,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申请,没有科研经历空谈strong interest是很难的。

科研背景肯定有用,但是能起到多大作用,要看你做的具体工作的质量和你在申请材料里如何描述。

从质量的角度来讲,

1) 如果是高质量的科研,那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有论文发表在知名会议或者期刊上。很多人不停的强调说我这个项目是985,是省里重点攻关项目,是这个那个 --- 这样的描述我觉得没有多大作用,美国大多数老师连SCI/EI都没听说过,美国老师也不算计影响因子,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所谓重点攻关项目又能激起他们多少共鸣??"知名"的loose的定义是本领域的美国老师知道并且认可的学术会议或者期刊。发表在这样会议上的论文,是申请中的绝招,有了它,不用你去陶瓷,老师们很可能会主动来套你。

2) 以应用而不是创新为主的横向项目,不能算是科研经历。横向项目能体现你应用技术或者理论(大多是前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少数横向项目有一些创新内容,但是大多数此类项目纯粹是应用性质,除非你能在申请材料里从科研/学术的角度进行美化提升,否则对于PhD全奖申请来说,作用很有限。一般情况下,国内好一点的可以称得上是科研的项目,都在本领域的少数牛校里,其他的学校做的很可能是美国老师眼里偏重应用没有多少科研含量的东西。这些项目,也许可以让你的经历看上去很丰富,但是从科研质量上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经不起仔细推敲。

3) 中国申请人中比较typical的科研经验就是读研期间在一些质量/知名度不高的会议上发表几篇论文。这样的论文很多是中文会议的,最多只有abstract是用英文写的,这种论文,作用比2)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来点缀门面;有少数人可以发表低级别英文会议的论文,情况会好一些,如果对自己的科研有信心,可以附带上自己论文的abstract甚至全文让教授评估一下。其实如果论文质量真的很不错,被知名会议接受的概率也大,自然也就成了1)中的情况了。

无论是多好的科研项目,如果在申请材料里描述的不充分或者不恰当,作用都会降低。见过一些人的简历,里面对科研的描述,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牛气烘烘的名称,被谁资助,获了什么奖,被很多公司或者单位广泛应用,至于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验证的,根本就没有提及。这种描述,牛皮是吹了,但是美国老师想看到的信息没有表达出来。还有的人,描述的过于具体,把底层实现的细节都事无巨细的罗列了出来,这种东西老师们没兴趣看,只能说明你不清楚什么是科研不知道如何来介绍你的成果。

如果论文in progress尚未发表,那么如何描述清楚项目的novel idea,如何讲清楚已经完成什么下面要做完什么,就更重要了。

同样是介绍一个新东西或者新技术,有的人结结巴巴话都讲不清楚,有的人倒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但是分不清主次,甚至除了自己听众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有的人几句话就可以把major/unique features介绍的清清楚楚。你的presentation skills也是读研究生做科研的基本技能,美国老师也很看重的。

《二》 GPA+学校

大多数的人,没有什么出色的科研成果。不少人除了考试分数没有什么其他特殊的东西。因此,毕业学校+gpa基本上就决定了你能去的学校最好档次。比如说,如果你是EECS/统计这种比较热的专业,如果是非211普通学校出身,别管GPA多少,前20/30的offer是肯定不会给你的,前50/60的一般也没戏;如果你是国内名校的,GPA很高g/t也不错,前50的offer拿不到肯定是申请没做好;到了国内牛校牛gpa这地步的,最后去的应该是美国的名校了。

在什么学校读书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但是提高GPA是你应该可以作好的,我很赞成"GPA是王道"这种说法,对于90%的申请人来说,GPA如果不高,就意味着拿全奖难度很大,如果连80都不到,拿不到奖学金反而是正常的 ---- 90%的申请人没有牛paper没有牛推荐,GPA太低了,基本没有逆转的希望。

国内知名学校出国的人多,如果同专业甚至同班好几个同学一起申请,除非高GPA的人有其他的大缺陷或者申请作的太差劲,否则offer的质量和数量很有可能是跟GPA成比例的。

《三》 工作经验/实习

MBA/教育学等少数商科或者文科专业对工作经验很看重,因为要直接面对现实世界里的一些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很可能没办法深入领悟问题之所在。

尽管我知道一些主要靠丰富工作经验申请成功的例子,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专业的PhD program申请来说,公司里的工作经验从本质上来说,作用不是很大。

有的专业很看重detail oriented基本技能,但是学校里的老师更看重的是科研上能否找出新的idea,更侧重的是培养你分析问题,想出自己的solution,然后验证其可行有效的skills,至于如何具体实现这种特别底层的东西倒在其次。学校里的科研项目最终大部分死掉了,完事就完事了,没有人关心后来如何,最多是老师写个report总结一下项目有多么成功方便以后接着申请科研基金。少数项目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幸存,里面的技术被大多数人接受,然后就有公司把这项技术商业化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工作经验来自于这最后一环,属于纯粹的技术应用,有的人的工作还极其重复机械,所以科研含量低,作用小。如果想要靠工作经验突出自己的专业背景,一定要想办法把工作内容往科研上靠近描述,要显的自己的工作性质涉及到了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基础技术活。

工作经验还要看是哪里的。同样3年软件开发经验,微软/IBM出来的和国内无名小公司出来的,在就业市场上身价完全不一样,在美国老师眼里也是如此。想当年,还有农村基层储蓄所工作经历算是到最深入最底层感受中国改革和时代发展脉搏然后跳到牛校的说法,现在buy这种story的美国老师越来越少了。

工作经验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说明你读研究生是highly motivated。工作数年之后,有的人想读master or phd来了解本领域更高深的知识和技术,有的人觉得自己很适合教书育人,所以打算读个phd,然后回学校当professor。这些想法都显得很成熟很自然。

实习在美国是很普通的事情,很多本科生暑假去各种各样的公司工作,实习经历对将来的求职非常有帮助。但是本科生实习,即使内容跟专业紧密相关,一般也都是做一些很底层的简单工作,没办法接触到科研课题,而且大部分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科研项目。如果能在读研的时候去著名公司做Research intern,花几个月的时间专心研究科研问题,这个就很有帮助了。

总的来说,有工作经验是好事,在其他背景不错的情况下,可以锦上添花,但是对于PhD program申请来说,如果指望用工作经验来弥补学术背景上的不足甚至扭转乾坤,很难。

《四》 TOEFL & GRE/GMAT

现在已经不是90年代了,美国老师不会因为中国学生G/T分数高就给奖学金。但是系里如果要划分数线杀人的话,G/T作为标准化考试,往往是最常用的。

根据08fall的申请来看,IBT的作用比以前的老托福重要多了,主要体现在奖学金评审上。不少学校对于口语分数的要求直接打碎了很多人拿TAship的美梦。如果学校很严格的执行分数规定而你又不合格,那么你的唯一希望是靠很强的科研背景争夺少数的RA position。IBT分数高尤其是口语好,最近这几年在申请中都会占很大便宜。

GRE的重要性远不如IBT。根据我的经验,GRE verbal部分最重要,我觉得600以上算优秀,500以上算合格,450不一定需要重考,但是400以下基本建议重新考。数学是crap真的没什么作用,而且中国人这个section考的惨不忍睹的人也非常少吧。AW感觉也不是很重要,有个4分-4.5足够用了,3分也凑合。

SUB这东西对转专业或者GPA很低的同学有用,如果申请本专业而且GPA不错,不考SUB一般没啥问题。一锤子买卖怎么也不如大学四年连续优秀重要。

GMAT我觉得650和700多是两道明显的分界线。不管是GMAT还是GRE,分数特别高的人很少,他们的申请经历,对广大申请人来说,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他们的成功,不是单纯因为G分数高。

《五》 推荐信

推荐信很重要,尤其是学术界知名人士的强推荐信,极有可能像优秀论文一样,会一锤定音。很可惜,中国大陆的推荐信大多没这作用。

写推荐信的中国老师有两种,第一种老师认识美国教授,甚至本人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知名度;其他的算第二种,共同特征是名字美国老师从来都没听说过,并且满篇吹捧自己学生有多牛 --- 大家也都明白这些东西是谁写的。

美国老师很实际,美国老师对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推荐信里的潜规则,人家都明白着呢。

现在在美国做教授的中国人很多,他们每年都要招很多中国学生,这些老师大多跟国内有联系,有的人还有合作项目。国内教授很看重这些合作关系,不会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学生胡说八道;有的国内老师本身就是海龟,有自己熟悉的美国教授;当然国内也有很少数牛教授,在国外打下较高知名度。如果有这样的老师愿意把你推荐给认识的人,只要对方前面几年没有招人太多被撑死的话,那你的offer基本跑不了。

如果遇到能帮上忙又肯真心帮助你的老师,那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有人说我的导师是院士,我的导师是某个领域或者我们院系的权威,他们的推荐信有用吗?90%的情况下,这种推荐信没有太多的用处。国内的很多院士或者权威,其实早就不活跃在本领域的国际会议上,他们的主战场是国内,他们需要维持在国内的地位,在国际上是否真的有知名度根本没什么意义。不少院士最近10年内发表的论文质量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美国博士生5年的成果 ---- 方舟子他老人家早就在新语丝讨论过这个方面的话题了,我就不在这里招惹是非了。

有些此类的老师,自我感觉良好,架子很大很不合作,if so,没必要跟他们浪费时间,换个很愿意帮忙的小老师就可以了,反正他们的推荐信对于你的申请一样的没用。

《六》 PS/Resume

有人说简历(Resume)里面只要把最重要的信息列清楚就可以了,PS没用美国老师一般不看;有的人PS is so important要花心思修改无穷多遍。 正反双方还都能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现在只要是个稍微有点知名度的美国学校就有一堆中国人申请。比较pupolar的学校,比较热门的专业,光是来自中国的申请就有可能收到近千份。录取委员会的老师没有时间把所有的ps/resume一份份仔细去看。现在申请基本都是网申,系里负责招生的教授们先设定一个最低的g/t甚至是gpa分数线让计算机软件过滤一下,把分数上不合格的杀掉,剩下的基本是快速扫描一下,留下比较impressive的一小部分人来考虑是否给TA或者是Fellowship,有的老师自己想招学生的话,也会在按照自己要求筛选后的申请人里选择几个candidate联系。

如果你的基本分数的确很矬,那你的PS/Resume很有可能的确没用,因为你的申请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老师们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看你的申请文书;但是如果能进入第二轮,要想在下面的筛选中脱颖而出,你总得有点能吸引人的地方吧。大家都明白快速阅读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迅速的抓住要点,从申请人的角度来说,就是你在PS/Resume里,把自己背景中的卖点(selling points)非常清晰非常impressive的传递给教授。

有的卖点是硬件上的,比如说中国牛校专业前5名,或者有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会议/期刊上,诸如此类。这些是过硬的本钱,只要清楚的写在简历里,老师们自然会详细讨论你的申请,高质量的PS/Resume可以增加你成功的几率,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的硬件的,过了初步筛选之后,要想脱颖而出拿offer,不在PS/Resume的写作上下功夫,除了赌运气,你还能干什么?认真写的PS/Resume美国老师未必一定看,但是只要有一分被看到的可能,就要作好十分的准备。

《七》 竞赛

如果你高中的时候拿了国际数理化奥赛的奖牌,那你这样的天才肯定是牛校的学生了。尽管有的天才后来也泯然众矣,但是大多数天才们可以轻松搞定著名大学的全奖。

国内常见的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包括数学建模(包括美国MCM),ACM编程大赛,大学生创业比赛,挑战杯和电子设计竞赛这几样。如果能在跟你专业紧密相关的领域,取得非常非常优秀的竞赛成绩,会对申请帮助很大。我的一个非牛校出身的朋友,GRE分数很低,但是有一块ACM亚洲区的铜牌,他申请软件工程,照样有一个CS前50学校的老师主动给他offer招他去研究分布式系统,老师说方向不同不要紧,可以慢慢学。

竞赛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又很难保证优秀的结果,如果投入大量的时间搞竞赛而忽略了专业学习或者科研工作,得不偿失。而且,竞赛成绩如果不是非常出色,那也证明不了什么。

高中生经过严格选拔然后在国际上拿牌,说明你是天才;对于选拔博士生做科研课题来说,大学生的各种竞赛没有太大意义。竞赛本身也是个有争议的东西。

《八》 认证

常见的全球性认证有两种,一种是EE/CS/IT类的比如网络数据库等认证,再一类是CFA/CPA之类的商科认证。其他的认证也有,但是相对少见。

前者对于申请基本没用。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的是更深入的理论是很多技术背后共同的东西,而这些认证是针对某公司某一款产品/技术的,属于纯粹应用层次的东西。

CFA/CPA level 1是很基础的东西,很容易考,所以也很没用。能考下level 2的基本就是master的水平了。谁如果有CFA二级,来了美国都可以直接找工作了;level 3的更少见了,有了这个连master都可以考虑不念了。如果是转专业成金融或者会计用这些认证说明自己有一定准备还可以,但是如果自己的本专业就是金融/会计,不如省下时间好好弄高GPA/G/T划算.

《九》 找到你的卖点 --- What's your selling point?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要问,到底什么最重要?有些前辈总结出了公式把各个因素在各种情况下都排了序。在我看来, 牛推荐,牛paper和牛校里的牛GPA是申请的三大利器,得其一者,无坚不摧,得其二者,所向披靡,得其三者,天下无敌 ---- 原来我还有写武侠小说的天赋~~~

其实结束了英语考试,到了马上要申请的地步,单纯的讨论什么重要没有太大的意义。无论某项条件有多么重要,到了这个时候,不太可能改变了。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分析自己的背景,找出卖点selling points,然后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才是最应该作的。

申请的过程就是一个推销的过程。商品能否畅销,本身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得让别人肯花钱买。质量最好的物品,未必就是卖的最好的, 反之亦然。脑白金这种东西,照样让史某人狂赚一大把。

教授做决定给offer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过程, 他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 根据一份申请材料, 是很难predict一个人将来能成多大的才, 你要做的是让教授相信你have more chance to do better. 好好想想你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来吸引人,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你的申请脱颖而出,让教授相信你这棵树苗将来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一株小灌木。越是背景普通越是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如果背景普通,整个申请看上去也平淡无奇,结果可想而知。

拿到牌之后的输赢要看打牌人的技术,拿到了g/t成绩之后,就要看你如何找出卖点,围绕着卖点设计整套销售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

-- Warald (1point3acres.com )
1point3acres.com iamxiaoning1980.spaces.live.com
有问题发email,转载请保留ID/Email/Blog,谢谢尊重我的版权。
  • 4
62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