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推荐信的一点小经验

11828
10
发帖攒RP…

GPA、G、T的三围是进入初选的基本条件,而杀入初选,与其他高分学生竞争时,一封或多封有利的推荐信,往往可以决定胜负。针对教授类型和与本人的关系,将求推荐信分为以下几类:(由于本人既有国内本科经验,也有国外交流经验,所以以下个人经验适用于国内与国外大学的本科学生)

1、本校教授:大牛+性格严谨、不轻易写推荐信+非普通的选课后授课关系

此类教授通常对学术有较高的热情和追求,获得这类教授的认可,概括起来就是:展示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体现学术研究的努力+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一定的与教授私人关系

step1: 首先,无论是向哪类教授要求推荐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能爱面子。在本校通过网站、学长学姐了解到感兴趣的领域的大牛教授后,可以直接给ta发邮件,询问有无参与研究的机会、如果要开始研究,需要哪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求推荐课本和公开课程)。通常,此类教授虽然不一定很nice,但如果有热心学术的本科生寻求指导,通常不会拒之门外。

step2: 邮件联系之后,争取参加教授lab的组会(研究生组会一般内容比较简单),并尽量做到每周到场。这一步,使阅人无数的教授记住了你的名字和长相,并体现了你追求学术的动机。

step3: 参加一定次数之后,也可以争取在组会上发言、报告,一般都是分享阅读paper的体会。此时,体现了你学术研究的努力。

step4: 一般情况下,在广泛阅读paper之后,自己一般对感兴趣的问题会有一点独特的想法,此时可以与教授邮件交流或直接面谈。如果教授认为你的想法有价值,可以follow idea,那么就离发paper不远了。又或者,在参加组会一段时间后,与组里研究生、博士生学长混熟了,可以帮phd学长写代码,可以混个二作、三作。如果做到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此时,不仅推荐信已经是囊中之物,这些成果也可以体现在申请中了。

step4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通常完成到step3就有70%以上几率拿到推荐信,除非教授真的特别严格。如果只做到step3,就要看和教授的私人关系了。这时有一些小tips:
每个假期结束回校,给prof带点家乡土特产这种招数,是市面比较常见的,但极其好用,尤其在工科专业,周围的人完全没有此类人情世故的概念时,对自己非常有利。注意不能送贵重礼物,而是真正的家乡特产、旅游手信等,有特点、礼轻情意重的东西,展示的是一种心意,而非贿赂。
此外是我的个人经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那就是“蹭”。各种与教授顺路时“蹭车”(尤其适用于有不同校区的学校),与prof同路时蹭一段顺路散步…等等。这些过程中,其实不必讨论学术话题,而是讨论生活、家庭、日常等等…
还有一个,就是每次见面谈话之后,可以顺便聊聊别的话题,或者询问当年prof的phd选校、为何来本校任教等等私人问题…出发点就是自己想要参考成功人士的经验,可以穿插适当的拍马屁:)
以上tips有助于发展与教授的私人关系。如果没有step123,则毫无意义,但如果有了step123,没有step4,给不给推荐信在两可之间时,prof一般不会拒绝。

以上经验亦适用于来本校的visiting scholar,但有大牛来visit的消息不容易查到,需要极其留心院系新闻。

2、本校prof:性格nice+选课

对于性格nice的prof,选ta的课,并在课上、课下积极发言讨论,期末拿高分,通常可以获得一封推荐信。但这种推荐信,内容上的含金量比1的低得多,因为prof顶多了解你是intelligent、有ideas的人,但对你真正的research能力,并无更多了解。

此类推荐信,在期末拿高分之后,直接发email找prof询问能否给即可。此类讨要推荐信的email模版,网上也很多。

3、此类情况不常见,需要极强的motivation、能力证明、套瓷能力,以及经济能力:外校(梦校)prof,大牛

找到此类prof的lab website,看看members里面有没有本校毕业的学长学姐;或直接找本校毕业去该校的学长学姐,让他们帮忙推荐给prof。如果学长学姐给prof的印象较好,则prof一般会比较听从他们的推荐。然后与prof套辞,并且说明不需要任何funding,只想暑假、寒假,甚至没有课的学期(例如大四上)去lab学习、打杂、seek for research opportunities。

通常这种不要求任何funding,愿意只身越洋飞往北美,只愿在lab里学习的孩子,prof一般都会被感动。此后,重复1中的step234,通常可以获得质量很高的推荐信。

此种方法的好处有:获得极其高level的推荐信;在顶尖大牛prof的指导下,学到的东西必不会少,很可能有publication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学校氛围,lab氛围,与学长学姐、prof们交流,也可以套其他prof词;很可能获得phd内定。

此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前期套辞需要很多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跨洋科研实践;没有项目本身作为支撑,自己容易迷失、缺乏安全感;一般用旅游签证,其中租房等问题有种种麻烦,不必赘述。

本人并没有亲身体验第三种方法,但本人的好朋友就用这种方法去了MIT一个prof的lab。此外,还有一个同学走了visiting scholar的路子,去了uiuc,听起来访问学者好像是教授、博士后的事情,但别人并没有明确说明本科生不可以,他还是manage to do it了。

总而言之,拿推荐信对自身而言有许多好处,然而对prof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所以,想拿推荐信,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己强大起来,至少获得prof的肯定。
不要觉得本科生参与科研很苦,其实去lab里面打杂,给lab带来的贡献约等于零,而prof百忙之中指点你一二,耽误的还是ta自己的功夫,甚至有时会提供硬件支持,这些都是一种奉献式的帮助。在导师lab学习、打杂过程中,我体会到学术界大牛们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热情,也正是这份期待research有更多进步的心情,使他们愿意指点、教导本科生,愿意尽自己所能,给后来者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 17
1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