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一学期小记(版大让我从人人转过来,我很听话~标题够长!)

avatar 9836
carly1986
8499
22
留学生涯的第一学期就慌慌张张的结束了,竟然我也就习惯了不写日志,所以今天想着似乎该来点小总结,可是却实在脑中没有思路,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

我还是依旧总是胡思乱想,想法永远比行动领先太多,学习习惯和劲头真的因为多年混日子而变得不够勤快不够踏实,明明课程压力是有的,还得硬着头皮极慢的速度读英文的笔记和课本,可是还是做不到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这种基本要求,因为总想上网聊天视频睡觉。所以宅着宅着,英文也没有变好很多,课业也只能是说非常普通。其实还真的挺喜欢现在所学的课程,考试复习周在图书馆泡得也很享受只有我与书本亲密接触的氛围,可是似乎这样的状态很难成为一种努力的常态,很难成为一种一直追求的习惯。其实也会有压力,可是压力与动力之间的距离还是大得惊人的,而且心态又好到总是不疾不徐,淡定着面对自己的诸多incapability(我并不想丢英文,可是我也不想说自己的无能,所以只好用英文单词,似乎感觉力量没有那么重大吧。)

但另一方面,我也并非消极,对自己也在一点点的肯定着,至少我没有像有些刚出国门的孩子有什么很严重的不适应,我似乎从第一天到现在哭都只是看电影被煽情,没有太多的想家,没有太多的觉得自己落后别人语言不通而沮丧,一切都是如预料之中,所以觉得都是正常的,也就总能笑对一切了。还是总是感慨,自己运气很好,可以有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觉得这经历就已经够了,何必一定要从中还要获得多少明确的加分呢。

身边还有一个江汉大学毕业的武汉同学,她本科毕业就出来在U of Oklahoma读PHD,然后quit又来到这里。我们总是很早就把大家的身份有了一个定位的标签,可能自己一直读的很好的中学,然后又生活在小康的知识分子家庭,我就觉得人生就应该是读一个个的好学校,然后找一个个的好工作,然后结识一群群优秀的朋友,然后自己过着一天天优质的人生。现在想来,自己这思路就是小学生,因为我连好坏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太多的事情在人云亦云。我在大学,我就认为我这样档次的大学出来自然还是不错的,可是如果要申请便是少了许多的竞争力,我对自己就定位极低,然后不曾想过很多可能性,然后也许那些可能性完全行得通,而没有想过也便没有尝试过,错过那个时机,确实是不会再有那样的第二次机会。

看到别人用自己的努力,一次次改变自己的境遇,一次次实现一些所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似乎缺的不是想法,而是总是在用所谓经验,否定着自己的想法。而这样的消磨,放走了时光,放走了机会,放走了青春年少,放走了再后来的机会。这样再想深一点,或者真的是教育制度在潜移默化的给我打下的烙印。我知道问题都是有答案的,答案理解了,记对了,就算是掌握了。一切都有所谓的一定规律,照这个规律走,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可以得到答案,得到了答案,这件事情就完成了。

其实当初还没有这个答案的时候,试图找寻答案的人,花了很多年,甚至可能是几代人花了很多年,说起来他们真是耗费了不少生命,十年,十代,甚至更久解决的一个问题,今天,或者就是一个公式,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就学着记着,然后就可以更快的做完作业,答出答题,然后就可以去玩耍,去吐槽,甚至得闲去抨击自己已顽固遵守的制度去了。

懒得思考,懒得去耗费时间,因为时间可以用来娱乐用来赚钱用来经营感情。其实如果花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算是耗费生命,那娱乐赚钱经营感情的意义又多出多少呢?我不知道,因为还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价值观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答案。

最可怕的应该是都不曾想过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就这样和每个人一样过着日子。或者是我理想主义吧,只是我好害怕和绝大多数人过一样的日子,我好害怕每一天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其实事实上应该也就差不多,只是我必须每天有不同的感受罢了。

再想想,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努力,不够有勇气去挑战一些所谓的规律,习惯于遵守,也总是很轻易的就相信了各种规律。比如在申请时什么学校排名什么平均分什么托福GRE,然后就可以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我相信多少存在规律,但是每个人又终究是不一样的案例。比如身边那个武汉朋友,她学校排名一般,成绩也不算高,也没有发过论文,可是最后她也申请到了全奖的phd,学校也不错,导师也不是在北美谈及色变的中国人或者印度人,而是地道的老美。后来我想想,可能中国老板反而瞧不上学校排名不好的中国学生,因为他们脑海里也难免有各种印记,高考都考不好的学生就不算好学生,即使有个别优秀的,我错过了也没关系,反正可供选择的来自名校的也一大堆呢。而反而老美不知道也真的无所谓什么排名,他们就关心你想要读什么方向,是不是和他感兴趣的方向接近,然后聊聊天,看看有没有潜力,估计那些千篇一律的面试小技巧我那同学也培训不够,也就体现出了自己和绝大多少中国学生不一样的地方,当然中国学生都很努力很乖很好用,所以她也就被录取了。

我却是连想都不敢想申请phd,因为我认为自己各种条件都不符合。其实按照这样分析来当年的我也确实不能申请phd,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喜欢什么,也总是习惯于接受知识,遵守规律,思维都停滞多年,只想混文凭走人。所以也值得庆幸,现在的学费也是应当交的。不够勇于挑战自己,挑战权威的人,何必要做苦逼phd呢。所以我自己不一定会去读,可是我从心里敬佩真正的phd们,真的是一帮勇敢而有梦想的人。

身边的中国学生,如果不是ABC,那就我们两位武汉小朋友比较另类,其他确实都是名校出身,北清复浙,确实还是主力,我欣慰的是并没有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许多,就是年纪稍长两岁吧。都是本科就直接来的孩子,而且对自己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相对明确的计划与目标。我总觉得自己还算心智成熟,可是确实对人生几乎没有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也都自得其乐。但是这种想法又是各种定势。中国孩子一起聊的牛人,几乎不是赚大钱的,就是小小年纪手拿一堆论文或者名校录取的。有时想想,这些又怎么样呢。我觉得区别在于做到这一切的心情。比如两位店老板,一位自己掌勺,让客人都吃得特别开心,他也就充满成就感,这算是成功。另一位擅长做管理,开了一大堆连锁店,他也享受这种资本扩张和管理有序的感觉,这也算是成功。可是他们交换位置,掌勺的每天疲于应付报表和应酬,管理者每天面对油盐酱醋,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全没了吧。

我的幸福感就来自于自己也没有多少规划,但是还算有着普遍的价值观,认为还是要努力,但是也不愿意牺牲掉娱乐与谈谈恋爱,所以圈子一直绕,前进依旧在前进,就是步子慢一点,周围四下的风景也不能落下。所以也许我如果强迫自己规划明确要在几年内达到怎样的目标,大概我自己也不见得高兴吧。

但是心态也是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改变着,而且人所谓的心态好,我觉得不是不去提更多的要求,而是不论得到了什么,都很满意很欣喜,不因为没有得到而把时间耗在懊恼上,而是继续去争取。我自己也还差得老远,还会继续努力。

今晚会去和认识几个同学的别的朋友,都是放了假没处去的苦逼小青年,估计还得灌点酒,我倒是不怕这阵仗,只是我会主动少喝点,免得老公同志担心。今晚的组织者是中山毕业的小朋友,那也是幸福小青年,毕业典礼在电视节目上宣布结婚,校长也帮着庆贺,主持节目的还是武汉老乡名嘴撒贝宁。看他们的视频还真是有点小羡慕。新婚老婆是放弃了加拿大的学校现在也跟过来陪读,那小俩口还招呼我们一专业的中国同学去他家吃饭。本科毕业就结婚,我觉得这小男生还真不错,我要是男孩子都不愿意这个时候就定下来。一段让人羡慕的感情,其实就是自己放下了自己,而成全了彼此的过程,总是怕自己妥协牺牲得多了,但其实幸福这事儿也是自己的,真的爱到了,是觉得对方幸福就是自己幸福的。所以我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就没有太感动,只是觉得纯真是件美好的事情。因为他们错过的彼此,确实就是还爱得不够深,如果爱得够深,会愿意倾听对方的愿望,会愿意做对方喜欢的事情,会认为那样不是改变了幼稚或成熟的自己,而是最愿意最幸福的事情。太多的人,是深爱却依旧被命运分开的,那样的故事我会哭,会难过,会为他们遗憾,可是现在看到的故事,太多,都还是自己的选择罢了,选择了自己,怎么能要求还同时拥有完美的感情。

美国真的不算什么理想的地方,国内当然也是。都有这样那样的让人遗憾,也有特别耐人寻味的美好。在我心里,在哪儿生活没有什么不同,我在哪儿都不会抱怨,只是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走着自己歪歪扭扭却各种风景的路。看待世界的视角的不同决定了看到的世界的不一样,这就是所谓世界观吧。所以决定生活环境更多的还是自己的感受,人的韧性是无可估量的,可以承受的或重或轻,真的没有什么不可承受吧。那些曾经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在有一天发现早已娴熟,这应该是许多人成长阵痛之后的获得吧。

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他觉得自己总是心情无法平静,我告诉他,我也从来不平静,只是我可以平静的对待我的不平静。不管苦逼二逼装逼,生活还是一样很有滋味啊。

美国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有着较强的幸福感,他们也有很穷的,脑子够不灵光的,可是似乎他们不去和所谓更好的去比较,而是继续过自己的日子。当然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他们的优势,可是最近几年各种危机也让他们有了担忧。可是总体而言他们还是很恬静,因为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就在自己的舞台上折腾吧,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呢。不过他们还是很重视尊重他人的隐私,我们的考卷作业小论文,任何只要有打分的,同学都是看不到彼此的,有得老师甚至用订书机订起来发给我们,不过中国小朋友,包括其他一些亚洲小朋友,还是挺喜欢打听的。我有时都不太想参与这样的对话,不过有时发现亚洲的孩子们还真的都比我会考试,还是知道要再努力点的,呵呵!

其实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属性,每个个人又都有各自的脾性,看到这种不同,珍视这种区隔,然后在心底偷偷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倒是我现在最经常的思考和最美好的感觉了。
  • 7
22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