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算留学收益的算法

avatar 151385
sirius27
4533
21
最近看到w大一篇帖子,
去CMU垫底当学*渣,有可能不如去NEU当学霸
1point3acres.com

最后专门强调这篇文章适用于不同的人,我很赞同这个想法。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小马过河因人而异的。无论是申请还是选校定位,逻辑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各个选择做合适的估值。最近正好也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总结一下我的分析框架,抛砖引玉放在这里,欢迎大家找bug。
读书总成本是学费生活费(会计成本,保守算作60w)+读书期间我在国内工作能结余的钱(机会成本,按大多数项目时长和前后不工作的时间,算作两年);收入也是两部分,一个是工作之后短期内能比国内多赚到的钱,另一个是长期来看通过学校的牌子、平台、资源,能比我基于现在的背景多赚的钱的折现值。利润就是后者减去前者。
算第一部分收入,在美国找工作如果拿到fb最高的一档return offer(拿到这个的话我对自己是85分满意,所以取这个作为标准),和这一档的同学估算了一下,因为目前我在国内收入还可以,结余下来的钱减去我在国内结余的钱,要八年才能覆盖我的总成本。当然做了很多近似,比方说假设国内和fb都不涨工资并忽略fb股票价值的变化(emmmm其实这个可以靠在国内买fb股票对冲掉不过懒得算了),不这么假设就没法算了。这样尚且要八年回本,我算了一下地里其它的多数标准包需要12年回本。。。所以如果收入只考虑短期工资提高的部分,我觉得承担找工和移民政策的风险去追求这么小的收益不值得。
收入的第二部分是极难量化的,只能定性地估计。按照我本科学校和目前工作平台的情况,比较之下的结论是,neu对我的贡献是负的,而top4的平台和资源肯定是能够覆盖成本的,中间的学校嘛。。。前20的其实说不清,不过都是好学校,不纠结了还是去吧。所以我最后基本也就是把前20的申了一遍,不过当时申请的时候脑子瓦特了还是申了几个保底校。现在拿了保底我也是不愿意去的,所以申请费寄送费浪费了。。。

其实刚工作的时候比较丧,以为出国读书是刚需,后来才发现国内并不难混,还是看个人。。。
这实际上是很近似的一个计算,一些难以比较的成本并不算在内,比方说北京地铁挤,美国亚裔弱势之类的。不过强调一下,某些敏感因素我不大care,一个人干20年和两个人分别干10年对我而言都是一样的,反正他们怎么轮也轮不上我XDDDD。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补充内容 (2018-3-5 01:37):
补充一下,前两天我和在美国的同学聊天,发现大家考虑国内生活情况的时候,信息可能略过时,毕竟不住在这里就不会每天关注。。。其实按照今年的情况,北京冬天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基本算是退出雾霾竞赛圈了。

补充内容 (2018-3-5 01:38):
接上句,其背后的原因、对北方地区基层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政策可持续性暂且不表,只是提醒一下大家,如果考虑这方面问题,要及时更新信息
  • 9
2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