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all_地里申请者_EECS申请经验

avatar 416222
zhanglekoon
763
1
一份满满当当的申请经验,希望能造福后来人,感谢地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个人信息:
2018~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h.D. Stud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 US
2014~2018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S., Nankai University, TJ, CN
我们都知道每年美国PhD的门槛都在上涨,甚至达到了两年翻一番的程度,尤其是热门的工程学科,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我在申请季之前都没有信心自己能够申到PhD,因为自己的履历看起来实在是太普通。但是随着自己套瓷的深入,得到很多教授的积极回复甚至是提前面试,这个申请结果也是超乎我自己想象的。作为过来人,我想结合自身经历,和师兄师姐们交流以及美国大学教授的面对面social来谈一谈对理工科PhD申请的看法。
申请无非就这几个维度可以反映在申请材料当中:推荐信,科研经历,与教授的匹配程度,技能(coursework),GPA,个人陈述,TOEFL,GRE.在这几个因素当中,我认为重要性是依次降低的,我也是按照这几个因素的考量进行选校和考虑的。
TOEFL和GRE: 研究生院的门槛一般是90分,个别学校会卡口语小分。最好过线(100),只要过线,再高都没有用。GRE也是这样的,320+3过线就好,不需要再去冲刺高分。我和套瓷教授交流过,一个教授回我邮件的的原话是:It’s less important for the admissions process but is necessary if you get accepted.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筛选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去看你托福多少分,GRE多少分,当他们对你有兴趣或者想要你的时候,他们才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如果你和另外一个申请者旗鼓相当而一个人英语没有过线,教授可能会倾向于你,这在竞争激烈的学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最好过线,实在没有办法过线差一点也没有关系,这根本在你的申请中基本没有任何重要性。
GPA: 虽然这个指数是越高越好,但是如果不理想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我的每年GPA都不是很理想,但我发现对我面试的教授没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一共收到8个PhD面试,在面试的学校中我申了六个,这六个里面我中了三个,我觉得自己的样本数量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很多同学觉得本科生申请,GPA只要高的变态就有很大的优势,其实这个想法我觉得是有误导性的。我看过很多高分而缺乏经历的本科生全军覆没,今年我们系就有一个,所以好的GPA也不能掉以轻心,不理想的GPA也不要灰心丧气。
推荐信:这是在申请中最最重要的一环,一封强推可以改变命运,我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获得一封强推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海外做一份高质量的暑研(对于大陆本科的同学来说),获得大牛的赏识,然后请求他投递推荐信。“高质量”的暑研是怎么样定义的呢?我觉得这也是我申请中制胜的关键之一。很多同学觉得做了暑研就好,或者到了一个大牛那里做暑研就行,实则不然。我觉得暑研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推荐信title和影响力越大越好,也要打听一下他的作风和人品。有的大牛很可能会拒绝给你写推荐信,那样就很尴尬了;第二,暑研的project一定要保证能出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不仅仅是大牛想得到的结果,最好还能有点自己的idea在里面,比如优化了过程,新的探索和思考之类的。信的idea可以直接体现在推荐信的内容和细节上,让你的推荐信如虎添翼,甚至是很幼稚的想法,因为你是本科生,大牛很可能都会欣赏你;第三,一定要和组里的PhD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因为推荐信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起草的。
推荐信的重要性还在于人际关系的拓展,可能很多同学都知道,大牛的学生和朋友遍布学术界,熟人强推会让申请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其实不仅仅是熟人才有作用,一个很强的title让教授在查阅你的推荐信的时候也会觉得可信度很高,因为这种量级的人物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学生去漫天胡吹。在大部分情况下,愿意写推荐信的教授,尤其是科研推荐信的教授,内容都不会很差。这个时候区分开来的很可能就是教授的影响力了。
科研经历:科研经历是一个很难量化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一个人有几篇paper应该会很厉害,但是申请结果并不是完全与这个挂钩。体现一个人强大科研经历的表现,不是paper的数量,而是一个人对于科研经历完整度,参与度,自我分析总结意识的综合体现。如果你有一到两个很完整的科研经历呈现给教授,即使没有paper,教授也会非常impressive.以我为例,我在套磁的时候,就完整刻画呈现了我在学校和暑研时候的两段经历,修改了40多遍CV,把每一个细节都雕琢的非常好,套磁阶段有很多教授表示我的经历非常impressive,有一个教授甚至这样回复我:

这个回复也成为我申请季持续向前的动力之一。我的推荐人是这样回复我的:

还有很多这样的回复(这个教授没钱):

这个教授最后录了我:

这个教授也是没有funding:

申请没有提交之前我就收到了3个学校的面试,所以我觉得研究经历非常的关键,有没有paper不是量化一个申请者是否具有很好的potential的唯一指标。如果能在CV当中呈现出非常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潜力,勾画出一个研究者细致努力的研究过程,这本身比很多篇paper重要的多得多。我在做科研的时候,非常注意记录自己的工作情况,然后不断汇总到CV上,成为CV对的重要素材。CV是申请季最重要的文书(默认推荐信不是自己写的情况下),他是一个人大学生涯的高度体现,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写完的,而是需要很多年的功夫不断去积累,融合,修改和完善。
匹配程度:套磁是检测匹配程度最好的办法,教授更倾向于接受一个对自己的课题更感兴趣的学生。关于如何套瓷,我觉得精套+海套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和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一个认知。大家可能觉得海套会让教授厌烦,这看起来是对的,其实不一定对。我的曾经和一个哥大EE博士师兄交流过,他向我表示有的教授根本不看套磁信,他们往往直接看你附上的CV。而且有的教授网页上的信息并不能让你完全找到你们的匹配之处,如果你能海套一番,也许会收获意外的结果。我BU对的offer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套到的,模板邮件,只改教授的名字,其他的什么也不改。另外一点,套瓷是根本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强committee的情况下。再强的committee,也需要有对你感兴趣的教授,所以套瓷的反馈是选校的最重要的依据。没有一个PhD申请是可以量化的过程,可以横向比较的过程,你从往届学长的只言片语很难真是窥测他们的真实情况,就像光看我的标化你也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而且,PhD申请充满了太多不可预测性,去克服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最好办法,也是套瓷!套瓷也不是简单的一来一回就可以,第一轮要广撒网,第二轮要follow up,,我和圣母的教授往来50封邮件,我没申请前就知道肯定能拿下来,即使他还没看到我的推荐信和其他申请材料,这份自信就是来自于我锲而不舍甚至死皮赖脸的follow up!不要觉得发一封邮件教授就能记得你,要反复轰炸,让教授能够在review的时候把你的申请材料专门挑出来看才是最成功的套瓷!看一下下图教授对我的回复,教授承诺一定会看我的材料,这难道不让我的胜算增加了很多分吗?套瓷不重要吗?

第三轮要在申请后跟进进度,展现新的成果,表明决心,这也是我最后拿下西北的关键因素。我觉得套瓷非常非常重要,我的申请和套瓷的成功密不可分。
接下来我想具体介绍一下精套套瓷信(cover letter)撰写和后续套瓷深入follow的方法:
原则:一般而言分三段,第一段要简单介绍个人情况和即将申请的研究方向,第二段可以从需要套瓷的教授的paper或者research website上的信息出发,阐述出你对他研究的兴趣,认为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他研究的契合点,以及自己未来如果有机会加入他的组可能的贡献。一般而言,第一段不要超过三行,第二段不要超过五行。第三段可以很简单地说一下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make further discussion/investigation.

撰写技巧:申请季的套瓷量可能很大,如果真的很深入分析教授一篇paper,写出我所陈述的要点可能很浪费时间,尤其是许多申请季的小伙伴还在奋斗G/T或者是学校还在上课,现有阶段的research还在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有技巧地撰写精套信。

在套瓷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教授都不会很认真地阅读你的套磁信,他们很多时候只是草草掠过,看了你的CV可能会对你有个印象。对于要看cover letter的教授而言,海套还是不太适合的。这实际上就给了我们撰写上铺陈了一个偷懒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只阅读abstract,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去判断他的paper在说什么。我们摘取的内容甚至不一定就得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只要摘取一些有效信息就好,让他觉得你确实读了他的文章而且好像陈述出了自己研究的兴趣就行。你发的只是cover letter,并不是research proposal,申请季几百封套磁信,不可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每个人那么透彻,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让别人看到你的态度就好。但是,你不能直接截取这里面一个整段话,尤其是开头结尾的,这样很容易让人看出来你只是在为了敷衍而敷衍。我总结出了快速套瓷一套公式:what you proposed+ to solve certain issues + what I have done highly overlaps with your research+ I think what I could possibly contribute in future. 我来举个例子:

一篇paper(注意红色划线部分):

红线信息:method:optimized interface design, signal enhancement

target:to improve DNA bio-sensing

公式组合:I am so delighted and interested that your paper presented optimized interface design, signal enhancement to improve DNA biosensing, which highly overlaps with my research experiences. To be detailed, I performed XXX(根据文章标题和这几句尽量扯自己做得研究和这篇文章的关系,实际上没有关系也可以,只要扯一扯就可以). If you also have interests in it, please have a look at my CV or directly contact me regarding any questions you possibly have.

这样的任务量是不是大大下降了!看起来,这其实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大神请无视),但是我发现我用这招“骗过”了很多教授,也用这个帮助其他同学进行PhD和暑研套磁,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Follow:正如我前文所说,套瓷绝对不是一来一回那么简单,所以follow up这是比第一封cover letter更更重要的过程,决定着你在进入committee的pool之前,面对那么多的申请者教授到底对你有多少印象。很多教授,尤其是助理教授,为了增加自己可以选择的对象,往往都开始用非模板的回复来套路你。其实他对你并没有多深的印象,但是就是为了吸引你申请。有海外推荐信的同学肯定感触很深,选校名单每一个学校都很重要,因为海外教授可以提供的推荐信数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争取把每一封推荐信的投递利用到最大!你需要跟进展示你的成果,挖掘更多你和教授所做工作的联系之处,不能像第一封那样挖掘得比较肤浅。跟进就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了,也是一个根据教授回答因人而异的过程,我在这方面的经验也可谓是很丰富了,我在进行套瓷和帮助其他人套瓷的过程,极其看重follow的过程,而且会灵活根据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请看一个例子,我用“提问”的方式来follow up(请注意这不是万能的,有的教授会对提问很烦,这是因人因事因语气而异的过程!一定要根据你原来和教授互动的情况来拿捏分寸,切忌生搬硬套我的例子!):

教授的回复:

这是我根据教授上封回我的与其和内容拿捏之下,大胆的follow的方式。那么follow的结果呢?Cornell的面试意外袭来!虽然没有最终被录取,但是争取到面试也很让我激动!

总结:申请是个套路满满和灵活多变并存的过程,一定要根据事情的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任何general的策略到每个人身上都要做出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申请季中生存下来!
  • 3
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