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TRANSFER+美研】4次DIY申请,8年旅美,低SAT,**, 从50+至top 6

avatar 445663
wqyyvonne
5573
14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15岁来美国的读高中,今年是来美国的第8年,现在研究生在读。多年标准化考试的经历证明自己在标化分数上毫无竞争力,然而画风清奇,胆子够大。

本科和研究生总共经历过四次申请全部是DIY。本科第一次申请的最好结果是五十名开外的州立学校,不满意,于是大一入学前就做好转学的打算。Transfer在中国学生当中其实并不常见,由于来年三月左右就要提交转学的申请,第一学期的GPA就尤为重要,而且推荐信只能请第一学期的教授帮忙写,时间也很紧迫。

为了转学,大一一整年平均每天的睡眠在3-4小时左右。GPA保持4.0,不错过每一个Office Hour去教授面前刷脸,重新考了一次托福和两次SAT,一有空就跑到writing center改文书,独立完成了八个学校的申请。最终的录取结果是top 20 的文理学院,和30+的大学2所,最后选择了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的某30+。

原本以为转学前已经是非常辛苦的一年,然而转学后的竞争更为激烈,心理压力也是空前的大。在新学校的第一学期还沉浸在转学的喜悦中,理所当然的第一学期的一门C让GPA一跪到底,长跪不起。

为了挽救GPA,开启了疯狂上课,刷GPA的模式,大二一年全年上课,除了fall和spring以外,还上了一个winter和两个summer。但是与此同时,身体也由于长期熬夜和高压开始出现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失眠问题,最差的时候三种安眠药一起吃也没有效果。于是在大二之后,还是很努力地上课,但是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太拼命了。所以在毕业的时候GPA是以3.2左右低空划过毕了业。

大三那年,大家纷纷开始找暑期实习,我的结果是我一家都没有,并且其实更加困扰的是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于是采取了广撒网的策略。感兴趣的东西我都尽量去尝试,接part-time的工作,做实习,跟着老师做research。这样的策略的最大弊端是耗时多,回报低。大三的暑假很绝望。当时GPA是在3.3左右,没有开始准备GRE或者GMAT,然而也不知道该读什么,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technical skills几乎没有,excel都用不熟,环看周围的同学各个都有了决定。于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及其冒险的决定,尽人事,听天命,一边申研,一边找工作。

一开始找实习真的非常不顺利,而且由于是学期中,兼顾学业和工作并不容易。同时申请研究生也不顺利,一方面我对于我的未来规划(或者说近一两年的规划)非常模糊,另一方面,我的标化一如既往地烂,且这次GPA还非常低。所以这次申请的结果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全聚德。但是在最后一个学校拒掉之后,反倒松了口气,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五月份毕业,在和爸妈一起的毕业旅行之后我一个人回到了租的房子,开始找工作。找工作的种种在这篇文章里就不细说了,总的来说,现在想来,自己非常幸运在第一次申研的时候没有一所学校给我offer,因为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对自己会有更客观而清晰的审视,且找过一次工作后,就非常清楚job market的需求和规则。

当时已经做好了一年OPT就用来不停地尝试各种工作,不断和各种人打交道,不断面试的打算。同时,也着手准备第二次研究生的申请。幸运的是,十月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能够养活自己了。在工作后我还是不停地接面试,约校友,参加各种活动。我意识到自己在标化方面短腿只能靠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和各种工作经历去弥补。粗略的算了一下,在OPT的最后一天,已经投了393份工作,面了24家公司。同时这次的申请也拿到了某top 5藤校的offer,是我想要学的专业,是我根据这么多年不断尝试,不断了解自己,做出的决定,我很满意。

与其说经验,这篇文章其实更多是在分享我的经历,但想告诉学弟学妹,独立地做决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靠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和对情况的判断。我的经历虽然算不上离经叛道,但是也和大多数的留学生不一样。和别人走的不同,就会更辛苦。虽然有时候也要为自己某些错误的决定买单,但是当你的坚持把你拉上更高的平台,让你有更多机会的时候,心里只会有一句话,太TM爽了。

P.S. 我的现状:每天吭哧吭哧写码,领英疯狂勾搭校友,希望找到这个暑假的实习,攒人品,求大米(๑;̀ㅂ;́)و✧加油!
  • 28
14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