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在极短期内托福阅读和写作提高7-9分的一些技巧(求奖励)

avatar地里匿名用户CJWBG
26187
55
个人准备TG比较晚,是在18年10月申请前夕开始准备的,所有的T+G+Gsub+套磁+文书+网申+选校全部都在两个半月内完成。鉴于我从小到大都是稀里糊涂的半吊子英语,十月初基本上是一无所有的开局(T80-22/20/19/19,GRE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第一次11月23日提升到了T98-29/23/23/23,第二次12月1日则是T101-29/24/20/28(口语发挥失常),其中阅读和写作进步最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者的提升都是因为发现了某些技巧而一夜之间提升的,尤其是写作,是在18年底明显压分的情况下实现的进步,这里便介绍一下这些技巧。另外在GRE上也有一波两个星期内从144+170提到163+170的操作,以后再开一贴介绍。

Preview


首先是阅读:
发现这个技巧大概是在11月初,临近一战的时候。之前一直阅读都是在18-22的水平,往往是心慌意乱满头大汗堪堪限时内做完,四十多题里却至少有十道是手忙脚乱硬着头皮填上去的,每篇文章最后面的总结题更是做一道题等于做六道题,从来都没有对过几道。更惨的是,明明单词都已经过了,一个月来无论怎么努力却也无法前进一步。直到后来在11月4号晚上做题中突发奇想改变了一下做题顺序,便忽然像是开了窍,基本能彻底读懂每一篇文章,限时内搞定每一道题目,正确率基本在28/30以上。

方法如下(以前在知乎发过):
很多人做题的顺序,要么是极度功利地先看题目再挖文章中对应部分来答题,要么是极度理想地先把整篇文章看完再做题。但是更为合理的策略,应该是而是采取折中的方法,看到一道题的时候,先把对应的那个自然段看完。
比如说,第3,4,5题涉及到了第二段,第6,7题涉及到了第三段,那么就在看到第3题的时候先把第二段整个看完再做3,4,5,然后在看到第6题的时候把第三段再做6,7。
这个策略的好处是:
一来,相关信息量越丰富,我们理解的可能性空间越小,我们看到的每句话都有利于对段落乃至文章的理解,这种策略可以确保我们由具体的问题串联,去尽可能地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而且比起先看文章后做题,它还能让我们真正记住文章内容且知道重点在哪;
二来,一个自然段很多时候会出两三题,虽然这样做第一题的时候会慢,但做后面的题目会显著加速,而且准确率更高;
三来,这种策略就算是对后面的段落也有帮助,随着理解加深,看上两三段就能明白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后面做题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准;
四来,基本这样整篇文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看完,在做最后的总结题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用回头看文章直接检验六个选项,因为整篇文章的故事都在脑子里了。
之前一直用的是看到题目就马上找对应的话的方法,殊不知这样只是表面上取巧便捷,实际上这种七零八碎的空降式阅读,不仅无法对理解文章意思有贡献,而且还会欲速则不达,脱离其他信息的帮助只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做总结题的时候也会搞成做一题等于做六题的窘境。之前有这种晦涩难懂感就一直以为是阅读不熟练的问题,试了一下才发现其实托福文章本身理解很容易,只是自己的投机取巧反而让它理解变难了。

Preview


其次是写作:
可能很多经验贴都会提到,作文的长度和分数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托福作文评分中考察的相当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well developed”,你仔细观察OG中的作文评语,就会发现它们花了很多篇幅在评价文章是不是well developed——它有没有深入讨论,有没有多角度讨论,有没有细节去例证,等等。知乎上有人说得好,有人短文章拿高分,有人长文章拿高分,但无论长短,拿高分的一个原因都是传达了足够的信息量。拿高分的短文章是因为人家表达效率高,在短的篇幅里便传达出了大量的信息量——评判的本质,终究是有效信息量的多少,也就是“well developed”。并且,我个人的经验与网上的许多经验贴都表明,综合写作的225字上限完全不用管,我两次综合Good,一次是280字,一次是320字,都是极为详尽地写遍了所有点。而独立写作更是明显地越长越好(第一次320字Fair,第二次569字Good)所以,由于表达效率很难短期提升,对我这种菜鸡而言,写作的技巧就是无脑的一个字「长」。当然,长并不代表堆砌,最关键的是有效信息量的提升。
怎样做到有效信息量的提升呢?
【综合写作】:综合写作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它在听力之前会给你非常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一般我读完还剩很长的时间),且在写作时阅读资料会重新放出来。这样的机制导致了提前阅读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后面的听力做准备,让你后面的听力变成加了buff的听力。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综合写作的听力和听力部分的听力不一样,它要求你竭尽全力地,尽可能详细地记下所有的点。甚至可以说,听力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所以我在做综合写作的时候,就是一切资源为听力服务,通过阅读提早做好大纲和心理铺垫,预着它听力的内容,然后一波极限笔记。一旦记得比较全,那你的综合写作便成功了一大半,剩下表述的套路并不多,随便研究一些范文即可,大概就是passage说了什么——lecturer怎么反驳,用了什么理由和例子。出于信息量的要求,当然是记下来什么就尽可能地写上什么,所以最理想的写法,是听力信息尽可能100%用上,300字左右基本就是Good了。

【独立写作】:很早就知道独立写作是长了好,但是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一般想好框架和论点,写上开头段就花了5分钟,剩下的25分钟,则是各种表述复杂句改来改去,总是觉得不漂亮。最后往往是匆匆写了两段简短的开头结尾,再加上简单的两个论点,非常单薄(ETS rater建议至少3个点)。后来意识到有效信息量这个点后,开始着手做了这几点改进:

第一,训练自己放弃使用花里胡哨的复杂句。国内的英语教育(尤其是中学)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就是把重点放在各种复杂的语法规则和复杂句式上面。很多人会觉得好像一个段落不用上几个花哨的倒装句同位语从句虚拟语气,便要显得低级显得无能,但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表达需求的。在研究了一些文章后发现,托福的高分作文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展现了把句子写出花来的能力,而是展现了高效地说人话的能力。一篇高分作文当然需要一定的句式复杂度,但鉴于很多人已经养成了下意识写复杂句的习惯,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有意识地,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最简单直接的表述。一来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二来更可以减少出错的概率,而这两者的收益都远大于写出几个复杂句的收益。
第二,有意思地训练出论点框架的速度。在上面提到过,我在一开始的构思往往会花上5分钟的时间,但其实即便是构思完开始写论点时,仍然会花上一段时间思考更具体又要怎么写。换句话说,一篇独立作文中我甚至会花7-10分钟在「写什么」上面,这是极大的浪费。
直到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想论点的套路——利用辩论理论来出点。
笔者在大学期间一直是辩论队成员,大大小小的比赛打了很多场,其中「裸辩」也玩过不少次。什么叫「裸辩」呢?一般的辩论赛是要有短则几天长则几周的准备的,但是在「裸辩」中,却要求双方辩手在看到题目的几分钟时间内,出好尽可能完整的立论,攻防,再临场结辩,这对辩手迅速出点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为了提升这样的能力,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辩论理论中的套路来进行出点——
首先,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辩题分为三类:价值辩,事实辩和政策辩。拿托福的作文题目举例子:
比如说,“有些人赞同活到老学到老,有些人不赞同活到老学到老,你怎么看”便是价值辩论,主要关注一样事物「好」/「不好」;
比如说,“现代的孩子比以前更具有创造力,你同意吗”便是事实辩论,主要关注一个事实「是」/「不是」;
比如说,“政府应该投资互联网还是公共交通”,“大学应该兴建体育馆还是实验室”便是政策辩论,主要关注官方「采取哪一种做法更好」。

对于价值题和事实题的出点,其实比较简单:只要分解因素,向下逐个分析即可:
比如说,对于“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若采取支持的立场,就可以这么分析——
为什么活到老学到老「好」?
→怎样的原因导致「学」一样东西「好」?
→1.它可能是学了对社会有用;2.它可能是学了能改善生活质量;3.它可能是学了能满足个人兴趣。
这样一来,套用到老年人身上,我们就可以出来这个框架:
1.老年人学习对社会有用,因为许多关键社会地位,例如政府高官,著名科学家等身份,往往由老年人所占据,对他们而言,时刻保持学习,抓住时代潮流可以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造福社会(中间可以列举support detail来证明观点,比如许多国家领导人年龄基本60+;也可以假设描述,强调关键职能的官员如果犯糊涂后果会很糟糕;更可以列举许多过时而错误的理论来证明update知识的重要性等)
2.老年人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比如手机电脑便是可以极大改善生活质量的新产品,老年人学了之后通信更方面,阅读更方面,找资料更方便等;
3.人在年轻的时候的学习往往比较功利,或是应付考试,或是职业所需,但唯有到了老年,我们才能去不功利地,无忧无虑地学习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花大量时间学习书法,对于25岁的工程师可能是浪费时间,但对65岁的退休老头则不然)。

再比如说,对于“现代的孩子更有创造力”,我们也可以向下分析——
为什么现代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什么样的东西能使人有创造力?
→创造力需要什么条件?
→1.创造力需要创造的机会/平台;2.创造力需要相关的经验;3.创造力需要自由的环境和观念。
于是又可以套到现代孩子身上:
1.现代科技发达,为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一个六岁小孩便能在minecraft上搭出一个城市;
2.现代人视野开阔,人人都可周游世界,或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经验;
3.现代人观念开放,创新的重要性早已被许多人强调,发明家的故事深入人心等。
总而言之,对于事实和价值的题目,只要抽出主干分析因素,再套回具体情景就好。

对于政策题,辩论理论中则有一个专门的套路去破题,叫做「根需解损」。
什么意思呢?所有的政策辩题,分析的角度便无外乎「根属性」、「需求性」、「解决力」、「损益比」这四种。(有些作文会叫\"高效原则\",\"优先原则\"等,但其实内核还是辩论理论中的这四种)
拿「政府投资互联网」来举例:
「根属性」:发展互联网是不是政府的职责?它是不是政府应该涉足的东西?
「需求性」:互联网是不是迫切地需要外界专门投入去发展?如果不投入是不是也还好?
「解决力」:政府发展互联网是否能有起到效果?
「损益比」:政府发展互联网的性价比如何?会不会得不偿失?
你看——按照根需解损的套路,对于任何政策题几乎是秒出框架的节奏,还一出就是四个。在平时的做题中,遇到政策题我是最开心的,因为几乎连十秒钟都不用就能想好框架,剩下的只是填充细节和例子的工作而已。

在掌握了这些套路后,我后面大概花了几天的时间去训练自己对写作的熟练度,比如开头结尾的套路——很多常规的开头就是类似B站营销号的套路,先来一个introduction,大家都知道xxx很重要,很有争议,我怎样认为等等。对于相对固定的东西,当然是越熟练越好。在大概几天的训练后,我花在构思上的时间基本降到了30s以下,能写出来的字数也从300字左右,提升到了450字左右,最后12月1号的考试更是写了569字,包括开头+结尾+极其厚实的三个中间段,最后两个Good,28分。

上面就是我对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回头一想,从不知道这些经验到知道这些经验,的确让我在极短(~几天)的时间内提高到了7-9分,故把它放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 498
5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