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 INI 生存经验+20Fall改制分析

avatar 569924
senorita
55657
86
今年的INI录取适逢改制,好多拿到录取的学弟学妹都想知道改制后INI的定位会变得如何。除了INI改制,还看到许多关于选课、找实习、peer pressure的问题。
适逢病毒,也有好多学弟学妹担心今年不能入学。未来的事情谁也不好说,但是作为19Fall Cohort,我还是斗胆分享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助下一届以及以后的学弟学妹们作出符合个人发展的选择。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想找SDE工作,本文主要讲MSIN和MSMITE。比较小众的MSIS和MSIT-IS相关问题可以在楼下问,我会在我知道的范围内尽量解答。

============目录============

#课程设置及改制分析
#19Fall Cohort
#一些迷思
#INI相关课程介绍
#实习情况
#生存经验——暑假安排、选课、找实习
#INI大楼
#匹兹堡
#个人感想

==========正文开始==========

#课程设置

INI下主要有5个项目:MSIN、MSIS、MSMITE(原MSIT-MOB)、MSIT-IS、Kobe MSIT-IS
三个IS项目主要和安全相关的,一般中国人想做SDE主要都是申MSIN和MSMITE。
此文也主要讲MSIN和MSMITE。

INI共通:
- 项目时长:固定三学期毕业
- 学费:现在改为按学期收费,2020Fall每学期$25050,无论选多少学分的课都是同样收费
- 必修:一门经管课,一门网络课(三选一),还有今年新开的两门1学分的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项目core:分项目,下面会讨论
- 其余选修:可以任选INI、SCS、ECE、Heinz、Tepper等等学院的课(具体有些小规定但还是非常自由)
- 实习:暑假必须有paid的实习,否则不能毕业。找不到实习可以在学校跟着做research
- 学分要求:最低注册36学分(相当于3门课),最高注册49学分(相当于4门课+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最低要求就是36+36+48+2(两个学期选3门课,一个学期选4门课)即可毕业,肝的话可以48+48+48+2(每个学期都选4门课)
注:CMU一般一门课12学分,也有6学分只上半学期的mini,和少量3/9/15学分的课。

MSIN:
- 多两门必修:
 1、Greg版本Distributed System,并且由于overlapping course设置,非常蛋疼地不能上SCS的DS
 2、SCS的Operating System或者INI的Embedded
- 24学分必须上MSIN列表里的课(以下简称MSIN core),列表中有非常多的好课,各种System课、Machine Learning等课
- MSIN有24学分可以选上选修课/project/thesis,但一般大家都会选上课,加上最低24分的选修,所以算作48分选修
- 相当于课程结构是:4门必修,2门in core,4门选修
(注:Greg是MSIN的program director,他同时也开了几门他自己版本的Operating System,Distributed System,网络课,Cloud Infra,比起SCS的课都比较水,统称Greg全家桶)

MSMITE:
- 多两门必修:
 1、安全课
 2、INI的Embedded和Mobile Hardware二选一(今年新加的)
- 24学分必须上MSMITE列表里的课(以下简称MSMITE core),里面热门课现在只剩15-640 Distributed Systems了 :(
- 第二年Fall会在硅谷,并且有一个practicum会占用24学分(相当于两门课的学分),给业界做一个真的会投入生产的项目(可以写进简历吹)
- 相当于课程结构是:4门必修,2门mob core,2门选修,practicum

##改制分析

项目时长:
- 从4学期变成3学期,找工的压力还是变大了一点,第二年必须在Fall学期就找到全职工作。楼主这一届还能打打小算盘(第二年Fall找到工作就提前毕业,不然就4学期毕业,多一个学期找工作),现在不work了
- 但是根据往届的经验,直接拿return或者第二年Fall找到全职的人还是挺多的
- 并且许多拿来和INI比较的项目也是三学期,就也不是太劣势了

MSIN:
- 从12门课变成了10门课,少了两门选修(少了上好课的机会)
- 只能上INI开的Distributed Systems,不能上SCS开的15-640(这个两年前就一直被诟病)
- 网络课不能选15-641 Computer Networks了,对于想多上系统课的大佬还是有点影响(但本来也不是人人都会选CN,许多非大佬都不选的)
- 必修里面Operating System的workload非常大(每周40h),要上的话建议搭配两门水课,本来第二/三/四学期都有机会上,但是改制后就不太有空间上了(第一学期不能选,上4门课的那个学期不能选)
- 除开4门必修以外,还是有6门选修的,这6门选修自由度还是挺大的
- 每学期肝4门课的话,可以再多上两门选修,不过一般人不太能做到(能做到的都会倾向选workload更大的课,比如OS)
- 总体来说,有一些大佬来MSIN是想多上系统课的,这么改少了上好课的机会,并且对于选CN和OS都会有影响。但是对于非大佬而言,6门选修平均每学期上两门也是能上到不少好课的

MSMITE:
- 改了名字,很多人认为变得更硬了担心影响找工,但其实在CMU是不太有影响的,雇主不太会看你是哪个项目的。何况本来INI就不是正统CS(MSIN还挂着那么大个Networking的title呢)
- 10门课变成了8门课,必修从3门变4门,也就是只剩下4门(2门MSMITE core+2门选修)(原本可以有4门MOB core+3门选修)
- 2门MSMITE core的列表中,今年修改得热门课只剩下15-640 Distributed Systems,也就是选修里还要选一门可能不太感兴趣的课
- 但因为第二年就去硅谷,一般第一年在匹村也就上3~4门SCS课而已
- 多上选修课也不会多花学费,还是可以第一年在匹村上4门SCS课,然后Hardware必修和MSMITE core留到硅谷上
- 但这样在硅谷就不能选好课(Cloud Computing和Deep Learning)了,还是有影响的
- 总体来说,能上的课确实少了,并且还多了两门可能不感兴趣的课。但是如果本来就打算在硅谷挂机专心找工作的话,影响不大(硅谷校区本来也没什么好课)。后面选课部分我会详细介绍一下MSMITE选课策略

============================

#19Fall Cohort

MSIN:53人(华人34个,男19女15)
MSIS:26人(华人26个,男3女3)
MSIT-MOB:38人(华人34个,男13女21)
MSIT-IS:18人(华人5,男1女4)
Kobe MSIT-IS:6人
另外MSIN 20Spring还招了两个中国人。可能下一届开始也会有Spring入学的Cohort了。

如此平衡的男女比例,一个男生加四个女生一起去吃饭的情景在INI经常发生:)
INI里成对似乎一直是传统,Orientation上Dena也说过,你们天天一起学习可是很容易催生感情的。学习、工作、爱情三开花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D

INI中除了中国人就是印度人比较多,其他国家的人大概10个左右吧,主要集中在IS项目。所以平时主要还是中国人自己一起玩一起学习。

其实INI,尤其MOB中转专业的还是挺多的,其中大多是EE类专业转过来的。所以也不用太担心自己转专业会跟不上什么的,其实大家都一样 :)
并且在INI选课还算自由,有能力的就多选一些难的课,觉得应付不来的也可以选相较简单的课。

============================

#一些迷思(劝退点?)

##workload太大影响找工作?
完全看选课。MSIN和MOB的课程设置自由度其实非常大,你可以选成每学期三门水课一直浪,也可以每学期三门重课学到头秃。
当然,对不对得起高昂的学费又是另一回事了。如何在学费、知识和刷题之间平衡也是一门学问(笑)
选课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生存经验会详细介绍。

##peer pressure大?
这个有两方面的解读。
一方面是简历关难过,主要体现在Facebook面试难拿,这个是事实。CMU一年招1000+CS相关研究生,可想而知其内卷程度。但同时CMU TOC(career fair)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来摆摊,在TOC聊到面试的几率可比海投高多了!如何在高手云集的CMU中找到实习这件事,在后面的生存经验也会详细介绍。
另一方面是同学太强,压力山大,比如一堆压力怪10月就找到了实习、某门课作业刚出就做完之类。这个就要看自己心态了。比如跟大腿一起时你是会觉得不自在,还是开心地抱起大腿来呢?INI其实不乏乐于助人的大腿,大家都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刷题、分享内推资源。和厉害的人一起,自己也会渐渐变得厉害吧?

##system课对找工作没用?
CMU出名的就是各种system课,然而找工作几乎只考刷题。
其实有时候面系统设计或者系统知识,system课上学的知识还是能帮上忙的,尤其是15-513和15-640 Distributed Systems。
就算找到工作也不是终点呀。在工作中你有系统的知识就会得心应手很多。况且,经过CMU的历练,能力是真的会大大提高。
另外,对于转专业选手来说,CMU还有许多充实的project课都是可以写到简历里、甚至面试被问到时都可以用来举例回答的。
博君一笑漫画一则:
Preview


============================

#INI相关课程介绍

CMU其他课都有很多人写心得了,我就写写和必修有关的课吧。

14-776 Fundamentals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简称经管。
可能是很多人上的课中唯一一门和技术扯不上关系的。讲课节奏很快,会涵盖会计、经济、金融等等知识(都是浅尝辄止),分4次考试(允许带cheatsheet),会在前2/3学期考完。另外就是有一个跨度整个学期的模拟经营游戏,每组作为一个公司会设置产品价格和各种投入成本,和其他组竞争,想要获胜还是有点难度和玄学的。外加会有4次presentation,也是和公司经营有关的。
周花费不大,可以作为水课来调节workload,一般考试前看几小时,presentation准备个半天就差不多了。至于模拟经营讨论策略就看各组了,有些可能随缘玩玩,有些只在线商量,有些就真的要开会,讨论起来可能要个把小时。
好好考试的话最后拿A的同学挺多,就算模拟经营倒数也还是可以拿A的。

14-740 Fundamenta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s
简称740。ini740.rocks
网络基础课。作业做起来还是挺花时间的,考试闭卷还考很多细节,要拿高分还挺难。偏偏这课给分还absolute grade(就是你拿多少分就什么grade,不curve),mid semester grade一堆拿D拿C的吓死你,虽然最后给大家都加了分,但是上的同学都普遍反映拿不到好grade,A range很难,一般在B range吧。

14-760 Advanced Real-World Networks
简称760,或者greg网络课。andrew.cmu.edu
greg一大特色就是给分好,作业基本上根据题目认真写了都有满分,考试虽然闭卷,但和作业题目很像,平均也比较高分。这门课还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group project,要自己选题目自己实现,workload也还是可操作的。
周花费比740小,如果想找水课调节workload,选它就对了!

14-741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简称IS,或者安全课。
比起CS课一周一due,这个作业间隔还算大的(意味着平时没workload),但是到了作业周就很艰难……4次作业基本都是CTF或者攻击一些漏洞,还是挺难的,建议同学们一起讨论怎么做,一个人真的想不出来啊(痛苦挠头)。考试可以带ppt和notes,题目和往年的风格较像。这门课curve,大概有1/3的人能拿A和A-,一般好好学的话我身边的大多都拿了A-。

14-642 Introduction to Embedded Systems
Embedded,MSIN不上OS就只能上这个。但是对于想做SDE的大家有些太硬了不太友好。这学期开始greg开设了INI的OS课,上greg OS然后petition代替掉这个必修也是不错的选择。

14-840 Mobile Hardware for Software Engineers
MSMITE新开的必修,embedded和这个二选一。感觉这个load还是会轻一点的,MSMITE如果不是对embedded感兴趣的话建议上这个。不过目前为止只在SV开课,所以选它的话第三学期的课基本就这么定了。

============================

#实习情况

往年数据直接贴网址:
全职情况(截止17Fall):cmu.edu
实习情况(截止18Fall):cmu.edu
18Fall MSIN除了两个以外,MOB是全员都有实习,很给力了(不过去年找工整体环境也好一些)。

19Fall实习情况(仅国人),楼主social能力有限,目前知道的有:(不知道有没有更多啊)
Google MSIN 2个,MOB 2个
Facebook MSIN 1个,MOB 2个
LinkedIn MOB 1个
Amazon 太多了数不清,加起来共十几个吧,今年亚麻确实捞了不少
其他的也有不少大家熟知的如Uber,SalesForce,PureStorage,Microsoft,VMWare等等。
(注:FB日常简历拒,人数少正常,GG这里我提一下,今年GG进度太慢而INI找工速度很快,我知道有好几个进了HC但早已接了别家offer的,最后就没去GG……)

今年基本上寒假前,楼主感觉有一半人实习上岸了吧,加上寒假亚麻又捞了一波,感觉大部分人都上岸了。
不过春季病毒这个趋势,好多公司都hiring freeze,不知道到3月的现在还有多少人没找到实习。

INI找工的这个氛围确实会给人挺大压力,在INI大家都会讨论今天做了什么OA,面了哪家,拿了什么offer,会有莫名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个互相激励努力找工作的动力源吧。
(说一个小插曲,某天在INI offer怪们突然在聊要不要跳回水里,还有人突然做起了OA,在场唯一还没上岸的同学在压力下打开LC刷了一题,结果就刷到了后来Uber面试的原题,冥冥之中的机缘巧合哈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背景太弱,怕被压力挤爆,但我觉得既然INI录了你,就是相信你的简历能找到工作的!
引用一下Dena说的话:每一届都有人怀疑,Did you admit me by mistake? No you are here for a reason!

还有些人会担心CMU的workload导致大家刷题不多,这个确实,经常听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LC刷个500题甚至700题,但在INI感觉大家刷题量都在100-200左右,最后也上岸了。所以也不用太担心,找对方法,增加面试机会,上岸机会就会提高。

============================

#生存经验

##这个暑假做什么?
(今年的疫情变数似乎很多,只能假设能正常秋季入学的情况了。)
三选二:刷题、实习、15-513
这三样都非常有用,可惜人精力有限,能做两样就十分不错了。

刷题:
CMU的workload确实让人没法腾出很多时间刷题(这也是为什么我感觉大家都只刷了100多题),从现在开始到开学这段时间,可以先把题刷起来了。尤其是转专业的,可以一边刷一边学数据结构、算法等知识。
这里的节奏很快,8月末开学,9月中旬就是TOC(career fair)了,拿到on campus的话可就是立刻面试了,开学才刷题的话就来不及了。现在开始刷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实习:
最好是CS相关实习,填充简历。有一份甚至多份实习对过简历关是十分有帮助的,并且TOC上engineer跟你聊简历也很喜欢问你工作经历相关的东西。
毕竟实习是实打实的工作,比学校做的side project impact大多了。(当然,如何写进简历把impact写好看也有些技巧)

15-513暑课:
如果Fall打算选Database/Distributed/Computer Networks,那么暑假上513就是必须的(除非美本上过类似的课,否则不能waive)。如果不是呢?其实也可以上一上。原因如下:
一,可以让你适应CMU的pace,不至于一开学就被各种course load + 找实习的压力击垮。
二,相当于一个自我评估,如果你能拿A,那么说明你应该能hold得住CMU中等程度的load,如果不能拿A的话,就要加倍努力或者考虑减load了。
三,拿一个A,第一学期找工作可以直接在简历上写GPA4.0,是不是感觉马上变大佬了?
四,如果想在匹村多上好课(尤其MSMITE),暑假先上513等于省下了一门elective的额度,可以让你在CMU多选一门课。
不过513暑课算6学分(我们这一届是算毕业学分的,下一届要先确认清楚),不被包在项目学费中,要额外交钱。

Project:
今年由于疫情,也许可能会找不到实习。那么代替实习,尤其是转专业简历不够充实的可以尝试做一些project,增加简历的内容。

##选课
对于一般人来说,我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一学期两门中等load课,或一门重课搭配两门水课。
重点!!第一学期load不能太高,要预留刷题找实习的时间。找到实习后第二学期可以适当加一点load,不过我们这届好多人第二学期选择了快乐退课(笑哭)

什么是重课?
搜“CMU FCE”,这个是以往每一届同学的faculty course evaluation,里面有一项是每周上这个课(包括上课和作业)用了多长时间。这大概是最直观的参考了。
一般来说,~10h的是水课,~15h的是中等load,>=18h的算重课。当然,实际情况也因人而异。
注意>25h的选项是FCE的最后一项,所以如果FCE显示>25h,很可能实际是30~40h。

还可以看别人写的课程介绍。分享两个我觉得写得挺好的帖子:
CS相关课程介绍:instant.1point3acres.cn
硅谷校区课程介绍:instant.1point3acres.cn
知乎“CMU计算机选课上有什么特别好的课程推荐?”下也有许多不错的回答:zhihu.com

一些热门课的workload个人感觉排行:(毕竟大家背景不一样,有上下浮动)
重:15-605 Operating Systems / 15-611 Compiler > 15-619 Cloud Computing > 11-785 Deep Learning > 15-641 Computer Networks / 15-746 Storage Systems
中:15-513 / 15-640 Distributed / 15-719 Advanced Cloud Computing / 15-645 Database / 15-618 Parallel
中(偏低):17-514 Software Construction / 11-642 Search Engine > 17-637 Web / 10-601 Machine Learning / 14-740 / 11-601刷题课
水:14-776 经管 / 14-741 IS / 14-760 greg网络课 / 14-736 greg DS > 17-781 Mobile

根据这样的load表,就可以自由搭配课表,以下是一些示例:
(1学分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因为是新开课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暂不写进来,反正也就1学分嘛)
注意Database、Storage、Computer Networks是Fall Only,而Advanced Cloud Computing则是Spring Only,排课的时候要留意

###MSIN

1.轻~中度workload + system课走向:
Fall:经管 + 513 + Machine Learning/Search Engine
Spring:greg DS + 760 + Parallel + Advanced Cloud Computing
Fall:Embedded + Storage/Database + 水课?
第一学期腾出时间刷题找工作,第二学期可以加重workload上个两门系统课,第三学期embedded load也不小,如果还要找全职的话第三门课就水一点吧……
MSIN选课太自由了,可以看个人兴趣替换load相似的课或者自由搭配load,基本上每学期两门系统课以内就不会太辛苦。
今年ACC和greg DS是时间冲突的,但是MSIN现在只有这一个Spring可以上greg DS和ACC,可以看看明年能不能安排错开时间。

2.选OS:
Summer:513
Fall:经管 + Storage + Database
Spring:greg DS + 760 + Operating Systems + mini如17-681 Java或者heinz的课
Fall:Advanced Database + Machine Learning + Parallel
能选OS的一般是大佬了,我就稍微加重了一点workload并且多放了system课,感觉应该能handle hhhh
mini课的位置我有些不确定,这个主要是为了凑学分毕业,因为看起来无论哪个学期都塞不进第四门系统课……有余力的话也可以选一些非system的课比如Software Construction、Search Engine来塞最后一门课。

###MSMITE
注意15-640 Distributed虽然Fall和Spring都有,但Fall用Go且挺热门的不一定能排得上,Spring用Java,一般都在Spring上(Fall也可以先排排看啦)。且它有先修513的限制,如果想Fall上的话,暑假就要上513了。

1. 轻度workload:
Fall:IS + 经管 + 513
Spring:760 + Distributed + 选修(如Web/Machine Learning)
Fall:Mobile Hardware + MSMITE core
第一学期可以腾出大部分时间刷题找实习,第二学期load也不重,第三学期两门课搭配practicum正好。(practicum的load肯定没有两门课重)
如果想要workload再轻点的话,第二学期Distributed换成17-781 Mobile,那就几乎没有workload,可以一直浪了……

2. 中度workload:
Summer:513
Fall:IS + 选修*2(如Database、Machine Learning、Software Construction)
Spring:经管 + 760 + Distributed + 选修(如Advanced Cloud Computing、Parallel)
Fall:Mobile Hardware + MSMITE core
适用想在匹村多上好课,Fall选三门课为了腾出时间刷题,事实上如果其中一门是system课的话load还是不小的。
这个选课相当于可以上5门SCS课,基本一学期两门SCS课也是普通人的极限了。

3. 想在硅谷上CC:
Summer:513
Fall:IS + 经管 + 选修*2
Spring:760 + Distributed + 选修 + MSMITE core(如17-781 Mobile)
Fall:Mobile Hardware + Deep Learning/Cloud Computing(过了49分要petition)
在(2.)的基础上,如果想在硅谷上DL/CC,大概就要走这个路线了。Mobile Hardware似乎只能Fall在硅谷上,那就需要把另一个MSMITE core放到前面上完。
这个选课相当于可以上6门SCS课。
如果只想上CC对其他SCS课不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第一年减少一些选修(反正本来上两个选修就能毕业了嘛)。
不确定在已经满足毕业要求的情况下是否可以petition上CC超过49分。请确认清楚再走这个路线哦。

4. 重度workload:
Summer:513
Fall:IS + 经管 + 选修*2
Spring:760 + Distributed + 选修*2
Fall:Mobile Hardware + MSMITE core
如果你是大佬可以一学期拉满三门硬课,又对DL/CC不感兴趣的话,这个选课相当于可以上6门SCS课。
handle不了的话还是可以中途withdraw的,但花下去的时间就回不来了。

###拿A拿B
INI要求GPA在3.0以上,并且core GPA(必修+相应core选修)也必须在3.0以上才能毕业。基本上只要有好好学的话B还是容易拿的。
A的话,相对比较absolute grade的课(如513、Machine Learning、经管)要容易拿一点,身边这几门课拿A的同学还是挺多的。
然后有些课是根据人数curve的(就是前多少%才能拿A,如Web、IS、Software Construction),这种就比较难拿A,一般大家的成绩在B+到A-之间。

###course registration(“选课”这词有歧义,还是用英文吧)
在选非INI的课上,可能没有别的学院那么有优先权(比如SCS、ECE院下的课可能会优先自己学院的学生),但基本想选的课都能选上。基本啦。
一般课只要你在开放选课的第一时间排上就能选上,所以最好在选课开始前就想到自己要选什么课,Plan A Plan B是什么。
Registered在选课期间最多可以选60学分(现在可能会变61?),过了会强制你drop到49分以内;Waitlist最多可以放5门课。
一些例外:
- Parallel/Database一般是根据第一份作业从waitlist里面捞人
- Operating Systems要根据系统课成绩以及毕业紧迫度优先

##找实习

###简历
就算有了简历上的硬经历,也得会包装。我个人总结了几个点(可能不完全,欢迎大家补充):
1)不要写太深的业内专用术语,要写得先让HR能看懂
2)多用数字(少用形容词)体现自己的impact,比如performance提升了多少%
3)就算一份不tech的经历也可以多往tech方向上靠,适当夸大,把印度人的长处学过来!
关于怎么写简历别人都能写一长篇文章,这里我就尽量长话短说了,建议学弟学妹们开学前先改一版简历,INI在orientation week会host一个改简历workshop,以此为起点,可以约CMU GCC帮忙改简历,也可以找INI已经在职的学长学姐提意见,还可以找peer互相改。
简历决定了你能不能拿到面试,不要忽视了包装简历的重要性!

###刷题
如何有效刷题在时间有限的CMU里显得特别重要。没拿到面试的时候可以先按类型刷,在拿到面试后准备期间可以专注刷面经题/LeetCode公司Tag,有些公司的题目刷多了之后会有“它就是这种路子”的感觉,就算没面到原题,也会有种感觉知道怎么解。

###TOC
其实CMU的career fair不止这一个,但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这一个了,全称Technical Opportunities Conference,持续三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来摆摊。TOC上机会真的很多,好多人的第一个面试/offer都是TOC上聊来的,像TuSimple今年更是投了简历的几乎都发了面试。
TOC有大厂(如FLAG、SalesForce、Microsoft),也有小厂,大厂的队伍排得非常长但收益却不大,像GG、FB、亚麻这种有内推的,就可以别排了。建议多排点小厂,或者早上早点去,趁人没那么多的时候先把大厂排了。(吐槽:CMU的内卷真的很严重,提早到场地外面都要大排长龙,还是早点去吧……)
其实参加TOC的时候压力还真挺大的,比如同样一起现场做OA的同学收到了on campus而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比如站了一天自我介绍了几十次但engineer都对你很冷淡的时候,会觉得这么辛苦到底有没有用。这时候记得要调整好心态,做好期望管理,先觉得自己就是去领纪念品、练口语的(毕竟后面面试也要介绍自己的!),这样才不至于灰心。没有on campus也不代表TOC就是一无所获的,也有很多公司是把简历拿回去慢慢看慢慢发面试的。

###内推
大厂内推尤为重要,相信在INI的学长学姐都很乐意帮忙内推,有些可能INI没有资源的也不要吝啬多问问其他CMU的学长学姐,也有些同学是有本科学校的学长学姐可以内推的,我个人真的建议多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内推资源,不要害羞,要多问!像今年Uber内推比海投的真的是容易拿面试多了,能拿到内推真的不一样!
不过也有像亚麻这种玄学公司(今年内推不发OA、海投才发OA),至于这种情况也要多和同学们互相交流才能知道,我们10月发现这件事后,及时海投的最后也都拿到OA和面试了……

###海投
海投重在一个“海”字,反正平时不想做作业不想刷题的时候,就把LinkedIn或者Handshake打开,随便海投几家。感觉这种中奖的几率挺低的,但是投个一、两百家总会拿到一些面试吧?反正多投就多一份机会。
有些白嫖OA(投了就给发OA)的公司也别怕申,反正就当做刷题了,还真有同学收到后续面试的。
(小插曲:10、11月的时候我们在INI的白板上写了一个傻*逼公司列表,往上加那些给我们发OA/面试但又拒我们的公司,那简直是个海投列表hhh)

###GHC
在CMU,聊小厂的成功率会比较高,但大厂的on campus真的很难拿。GHC就不一样了,聊大厂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去GHC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到底值不值呢?一方面,没去GHC的也确实能正常上岸(甚至通过内推上岸大厂),似乎没有value added;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有同学在GHC聊到了在CMU聊不到的大厂onsite机会。据去了的同学说,比如前年发很多面试的公司去年直接连场都没租,尤其是现在GHC越来越火人越来越多,不能期望太高。
我就这么感觉吧,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简历在peer中算弱的,并且在TOC努力了三天也确实拿不到on campus,说明你的简历在CMU中跑出的机会较小,这时就可能需要换个arena了,一方面多一些机会,另一方面也不用和CMU的大佬竞争。并且,GHC的面试确实(基本上)比onsite要简单一些。
男生也不用怕受非议,去就完事了,在论坛被喷算什么,找到工作才是重点。
另外,INI每年都有GHC Scholarship,记得申请!中了可是能省一笔钱呢。

============================

#INI大楼

INI让人比较舒服的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楼(虽然总共只有三层),而其中的一整层都是开放给学生用的。除了开放空间以外,还包括可以订的会议室(面试或者开会用),quiet study room,游戏区(有XBox和Switch),可以申请的locker,甚至还有淋浴间(睡在INI不是梦!)。平时我们除了聚在一起自习,也会约各种桌游局、德扑局,或者买外卖回来一起吃。
不过缺点是因为空间开放,有时印度人聚在一起吃饭那个声浪真的是震耳欲聋……曾经用这个作为test case来测试AirPods Pro的降噪功能 :/

除了同学们自己组织的聚会,有时INI也会搞一些活动让大家聚起来social(骗吃骗喝),比如刚开学的时候会有boat cruise,春节的时候也搞了个活动让大家写写挥春,还挺有意思的:
Preview


附两张INI student floor的照片给大家感受一下:
Preview


Preview


============================

#匹兹堡各种

##气候
长达半年的冬天,夏天的衣服几乎没什么机会穿。10月就开始降温,3月末的现在气温还是十几摄氏度。不过来之前预想匹村经常下雪,但并没有(我是个期待下雪的南方人哈哈哈)下雪的季节一般在12月到2月间,但也没有预想中冷,一般也就0度左右。去年-10度的时候直接因为大雪停课了……北京同学表示:都没有北京冷啊(一脸不屑)
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啊万字长文写得我真要累死了╥﹏╥希望能帮到来年的各位以及以后的大家吧。
  • 397
8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