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 MQM:BA 毕业回顾暨就读体验

8232
19
这篇文章帮MQM的队友T发表在一亩三分地上。
原文:
上个周刚刚从mqm毕业,现在总算可以安下心来写点东西。这一年来有断断续续的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人对MQM项目的评价和总结,有周围同学写的,也有道听途说的。我是觉得对于一个项目的体验感这本身就是件很主观的事情,所以我这就是写写自己的感受,不代表整个项目,言语间带出来的意境大家自己体会就好;尽量做到客观,mqm的不足之处我也会写得很明白。我觉得这篇文章可能会对想找business岗位的同学们帮助更大。最后我觉得,想在美国立足真的不是只有码农一条路。这会是篇很长的文章,慎读啊大家。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十一年前家里移民去了澳洲,本科是墨尔本大学的数学专业,成绩second class honros毕业,第一个研究生读的是CEMS,也叫全球管理教育联盟,专业是国际管理,一年半拿到了双硕士文凭,gpa 3.85。读书期间在upenn和比利时的ucl交换过,在nyu读过winter,在中美澳做了七份实习,后来研究生毕业后在澳洲最大的银行做了一年analyst,部门是business transformation主要做对内咨询。一直特别想来美国发展,于是去年申请了美国的研究生,GMAT 700,拿到的offer有duke mqm - finance track(15K),emory msba,smu msba(20K),rochester msba(全奖),upenn behavioral science,最终看中了商学院的名气和氛围选择来杜克。上周是以fuqua scholar毕业(top 10% out of 234 students),工作在四月份拿到了纽约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全职offer,部门是global product management,职位是vice president - quant analysis specialist,主要负责产品策略方向的量化分析和项目管理。

这篇回顾可能会比较长,先上点干货,聊一聊找工作的一些策略,我自己的心路历程,还有networking上面的一些技巧。其他的我不敢说,但在networking这方面我可能是mqm里最痴迷的一个,有这个名声真的还是挺难得的。单看数据的话,linkedin一整年好友数多了800+,cold calls、coffee chats和company visits加起来也有小100次,outreach inmail在director级别以上的回复率大概是在20%左右,mqm alumni和其他的校友关系的回复率差不多50%。我不是很喜欢讲这些冷清清数字,因为这样会显得有些太刻意,太注重量的增长,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Networking说到底是关系管理,核心是怎样为对方提供价值(或是潜力),然后逐渐的赢得对方的信任,是一个双方共同促进的结果。我觉得如果有人把networking仅当成一个job referral,或者是以后单纯能帮助到自己的人际关系,那出发点已经错了。说得简单一点,networking的心态应该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找工作的过程,在我看来也同时是个和别人建立长久互信关系的过程,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倾听别人的经历上,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职位越高的人越是如此,相反我并没有过多的在网上寻找开放的机会进行网申。综合一整年的情况,从去年七月到今年四月,我一共面试了13家公司15个职位包括实习(2x 重复公司不同职位),分别是:porsche usa,duke angel network,financial technology partners,md global partners(offer),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2,paused),credit suisse(2),citigroup,capital one,bcg(paused),brex,pwc(paused),turner & townsend(paused)& bny mellon(offer)。与此同时我还拿到了35家公司的referral(有些没有申请职位):Truist, Impendi Analytics, Goldman Sachs, JPMorgan, Deloitte, KPMG, EY, Microsoft, LinkedIn, Uber, Dell, Point 72, Bank of America, Google, Youtube, Facebook, Converse, IBM, Visa, Amazon, Chime, Expedia, Amherst Holdings, Silicon Valley Bank, First Republic Bank, SoFi, Westpac, Bank of China, Fitch Ratings, S&P Global, BlackRock, PJT Partners, Express Scripts, Cigna & Alibaba。在这里插一句话,我非常感谢那些抽出时间,耐心回答我的问题,并且愿意帮我refer贵公司职位的朋友和前辈们!如果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也不会在covid-19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拿到理想的工作offer。

接下来聊一聊项目。统计数据的话我们这届一共是230人,人数最多的track是strategy和marketing,finance的话我们是45人;华人学生占项目40%左右,印度人25%左右。我们这届整体和上届比也是扩招了60人。我觉得周围朋友们每个人最后来MQM的原因都不同,我的话目标一直是需要读一年研在美国搭建起一个人脉圈子,然后利用好这一年的校友资源积极找工作。方向的话是投行和咨询,地点只看纽约。对于其他的校园生活和认识新朋友这点,我一直处于一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至于为什么选择来读data analytics,这个我觉得一是因为这几年data还处于风口,虽然我不想做码农,但只要能和data沾点边的工作还是蛮好找的,其次家里人都是学数学的,感觉年轻的时候学点简单的编程不亏。来杜克前,我只学过R和excel,tableau属于入门水平,sql和python一点不会。我对听到对这个项目最中肯的评价是,如果你想以后在corporate america里走business和管理路线,那这个项目学到的data analytics会让你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有前景。但如果你想靠纯技术或者data science in machine learning 找工作,和DS的项目以及一些BA的项目比MQM学得会浅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是MQM不教算法,所有的模型基本上只教应用,我有几个朋友亲切称这种教学方式在R和python里面叫做“掉包侠”。真要是一心只想做software engineer或者机器学习核心组的data scientist的我可能不会建议来这个项目,但话说回来,我觉得一个好的项目应该教给大家的是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英文里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这两点我觉得MQM都做到了,对于我个人而言学到的data技能也足够在美国找analytical相关工作的,如果有统计背景加上课后的适当自学也可以做data scientist,这也是去年mqm就业情况不错的原因。

如果现在倒退到一年前从application说起,首先和其他人想法一样,fuqua在学业和实习的基础上,很看重的是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有哪些有意思的或者是和别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招生标准当时是很吸引我的。读了好多年书我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模板可以让我学习,一直感觉自己走的路有点偏离主流。打个比方我成绩也就中等偏上不算拔尖,但是从小到大走过了22个国家和将近90个城市,遇见过的有意思的人和事能足足讲上一个通宵。而且从小爸妈比较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我学过很多体育特长和课外活动,音乐吹过单簧管玩过乐队,小时候写过诗两年前还学了点西班牙语,就这些事情最后我都写在了25 random things里面。当时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写了可能有足足四十多条,后来哪一条都舍不得删觉得都还蛮有意思的。说句心里话,我不大建议大家申请学校用中介,我自己十所学校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去年也不知道有chase dream和一亩三分地,这都是到了杜克后朋友给安慰的,我才发现尼玛原来网上都有面经。我挺有主见的一个人,写essay就是真的把自己想说的表达清楚,然后找英语是母语的朋友们润色一下直到满意为止,我觉得因为这套杜克独有的招生标准,怎样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别变得尤其重要。其次的话,我在申请里有特别强调为人的重要性。我这些年慢慢完善了自己的三观体系,主要是由四个pillar组成 - ambition,discipline,family和loyalty,这些在我看来重要程度都是处于学习成绩和工作offer之上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来杜克可以帮我塑造出一个更加独立和完善的人格,那么我觉得也是相当值得的。最后一点,我当时第二轮的面试官是一个在法国hec交换的mba姑娘(现在变成了朋友),后来我看了网上的面经才发现那天她根本没按照准备好的问题来面我,我们很愉快的聊了下我对于globalization的看法,然后结合behavioral economics聊了下diversity analytics在未来社会中的潜在应用,感觉不像是面试更像是同事间的命题讨论。在讲到怎样remove stereotype的时候我引用了thinking fast and slow(MQM必读书籍)里的一句话,在这也送给大家“We have to be aware of the inconsequential factors as determinants of choices when we make decision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cognitive biases that we have in our brain." 现在想想能拿到奖学金,还真是不得不感谢她。

接下来我想聊一聊MQM的课程安排,之前看有些朋友和学长都讲了很多,我这里写的只是我自己的感受并不客观,大家可以有选择性地读。首先,十个月的时间分成了五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大家都是四门课,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track必修三门课,然后可以选修一门其他track的课(不选的话那就只读三门)。Finance track的第三学期是个例外,要修四门课,所以当时那六个周真的没怎么睡过好觉。然后所有人的最后一个学期都是capstone加两门课,一门business communication一门专业课,capstone project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帮助clients的公司做data项目,为期六周。听说明年课程安排会有些不同,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课程有2个或3个学分的区别,capstone是6个学分,我这一年一共是修了51个学分毕业,在这里就有选择性的聊聊我印象比较深的课。

第一个学期的applied prob & stats基本上是一个统计和概率的复习课,数理基础好的朋友们基本上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教授是个harvard统计系的印度教授natesh,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每周二会去station 9旁边的一家餐厅享受happy hour。我个人蛮喜欢他的,很聪明然后又有些内敛。Foundation of business基本上是个比较浅的商业前导课,包含了accounting,economics,finance和marketing,想好好学要读一定量的case但是不难,上完课后会发现jeremy,也就是我们的mqm dean,他的last call真的很有魔性。Business communication 1 基本上就是在练习演讲和辩。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认识了cynthia,一个随时可以回答我问题,帮我准备演讲的教授,这一年下来也是特别照顾我,很感激她。在我看来第一学期最有意思的课是ryan的data infrastructure,他基本上在六周内帮我们sql速成,而且学得很深到后面讲window functions的时候并不简单,很考验逻辑能力。这在我看来这个是MQM主打课之一,ryan本身有ibm的工作经验,然后人长得和很和善,上完他的课会让你看the simpsons的时候产生阴影,记得上课不能迟到否则会被罚唱歌跳舞。

第二个学期第一门课时introductory finance, 对金融科班的同学显得浅了,只能是抛砖引玉的课;第二门是critical thinking,这门课我建议直接改名叫behavioral science会有意思的多,教材就是前面我提到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如果有朋友和我一样也对人的cognitive bias很痴迷的话,那你会很享受这门课。两位教授都算是业界的大神,rick larrick和jack soll,他们的paper在thinking f&s里面被daniel kahneman引用过,后者是行为经济学的鼻祖,2002年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第二学期的最后一门课叫data science for business,教授是alex belloni,mit的phd毕业,给amazon做过recommendation system,post-lasso estimator他是co-author。我个人很喜欢他的课,及其聪明但又有一点让人感觉很有意思的自大。那门课基本上alex会提供data science各种technique的R代码,然后要求我们达到的程度就是重在理解和应用,可以无障碍地把各种techniques解释给不懂数据的人听。最后一节课presentation每个组需要完成一个data project,那段时间也是在fuqua熬了好几个通宵。Alex很想再开一门data science 2的课,因为我们只学了analyst级别的data science, 没法让每一个同学稳妥对标 data scientist的职业规划。

第三学期对于finance来讲课程慢慢难了起来,渐渐在接下来的第四学期达到峰值。这学期专业课有derivatives和asset management,data要学visualization然后外加一门data ethics的理论课。讲ethics的教授是个年轻的杜克博士后,我是很欣赏他逻辑清晰、缜密的讲话风格,好像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但是这门课确实有点太理论了,会讨论很多理论和相关的法律定义,最后各小组还要出一篇white paper, 同学们都不太喜欢。这门课可能明后年会调整成tech的课。Visualization的教授是一个业界的tableau大神,去年被邀请到las vegas的tableau conference做讲座,我个人对于visualization属于应试学习的态度,确实兴趣不是很大,以至于到现在好像技能是有了但是certificate还没考出来(和covid-19也有关系)。能让我提起精神的,还是finance的两门课,derivative的教授是ming yang,princeton的phd,一心搞科研就很纯粹的一个人,我是因为他derivatives学的额外上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下了课找他问问题,后来扯多了就聊到人生和职业规划上,于是我们就在他办公室边吃饭边聊,一下子就是两个多小时我还耽误了下一节课,不过真的受益匪浅,我们在怎么定义“真我”的话题上探讨了很久。Asset management那门课其实叫intermediate finance,教授也是我最喜欢的ravi,carnegie mellon的phd在杜克教了三十年书。这门课从modern portfolio theory,multi factor model 讲到hedge fund, pe和vc, 最后还有DUMAC(杜克自己的endowment fund)的主席过来和我们聊投资哲学,我未来想做的方向也是vc和pe,这门课算是物超所值。

第四和第五学期我想合并在一起说,最后一个学期因为covid-19都变成了在线教学,体验感真的不强。最后两门finance专业课的老师都是david hsieh,又是一个科研和hedge fund业界大神,可以google下他的wikipedia和google scholar主页。这教授yale的本科mit的博士,后来在uchicago教过书现在已经在fuqua呆了三十多年。上他的课是需要慢热的,刚开始觉得一般般,两个学期后觉得这个年近七十的教授真的是太厉害了。当时学fixed income的时候真的每天都要被课程难度搞得没时间睡觉,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三个小时写了上千行代码,就这样考完出来大家还都是一脸懵逼,太难了。接下来第四学期还有一门decision making,教授是jiaming,清华的本科wharton的博士后,很有耐心然后又很负责任的一个教授。虽然有的时候感觉上课进度有点慢,特别是接近毕业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有时会听不进去,但教授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希望以后可以保持联系。最后一门要讲的课是navigating organization,这课我个人挺喜欢的,主要是通过和同学间的谈判游戏来学习技巧,然后讲一些基本的办公室政治。印象最深的是一桌十个人左右,从四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达成一个pe公司收购澳航的deal。唯一有一点是,我觉得如果可以不要把课程上的那么“政治正确”和书本化,而是加入一些社会当中真实出现的现象和决策,反而大家可能会更加受益。

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想到会码这么多字,但写起来总觉得应该经历应该是完整的。接下来的这一段我想提一下学校外参加的比赛和活动,这些也算是我这一年生活当中的亮点。首先我从小是看NBA长大的,来美国的时候plan b也有想过去找球队的数据分析工作,莫雷(暂且不聊他的twitter弱智言论)几个月前还来fuqua讲过火箭队的analytical capability。所以因为个人兴趣,我和其他两个老哥去年参加了NBA hackathon,当时第一轮要做一个instagram engagement score prediction的项目,第二轮是写一个business proposal,我们想到的是legalization of sports betting。期间有不间断的询问过第一学期natesh教授的意见,结果运气好我们进了决赛之后去了new jersey的nba总部参加比赛。比赛当天项目质量已经是次要的了,我只记得早上有和deputy commissioner - mark tatum面对面的聊了好久,后来要到了名片回杜克后网上还聊过几句。还有找ny knicks的gm - scott perry合照,活动结束前还和现任wnba的ceo,之前的deloitte全球ceo - cathy engelbert打了招呼,别的不说真的很inspiring。也是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brooklyn nets的一个data analyst,之后也对我的求职道路提供了一些很靠谱的建议。

第二个要讲的活动是去年十月下旬飞去底特律参加的Forbes Under 30 Summit,forbes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三十岁以下的杰出企业家和业界领头羊。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论坛是2015年,当时还在澳洲有个朋友入选,之后的几年慢慢了解的多了起来。这次去参加论坛,虽然只是去观摩但也算是圆梦之旅,找动力的好地方。今年的参会人数也是达到了新高,来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演讲嘉宾,像serena williams,blake griffin,kevin durant,chainsmokers和oliver munn,也有很多政界和商界的精英领袖,比方说底特律市长mike duggan,tinder的创始人sean rad,诺奖得主professor robert shiller,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一william weld还有红杉资本的合伙人roelof botha。我一直以来都很珍惜这种可以跨界社交的活动机会,在这种场合里如果你交往了新的朋友那很有可能你们两个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圈子的中间人,起到了两个圈子之间桥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活动,我的圈子里因此多了旧金山的夜店dj,硅谷的vc合伙人,前墨尔本大学的校友还有从巴西到波士顿创业的老哥,及很多其他朋友。

发现有点跟mqm跑题,希望接下来的这个活动可以拉回正轨。在我还没飞到durham之前,担心mba的社团mqm的人不能参加,因为确实年龄和工作阅历有一定差距。但我一来杜克后就开始疯狂的和mba networking,后来我发现今年开始各大mba社团很多讲座和活动是允许mqm学生参加的,这点真的还算欣慰。我当时聊的最好的两个社团,一个是vc & entrepreneurship club另一个是pe club,这两个社团的社长都特别照顾我,先是linkedin上不断为我在fuqua的生活提出建议,接着又邀请我在开学前参加mba的social gathering,有的时候中午在学校还能一起喝个咖啡聊聊天。紧接着到第二个学期,vc club出乎意料的放出了一个接受mqm同学申请的内阁职位,那个时候因为我和社团里的两个主席关系都不错,面试过了之后我就变成了第一个在mba社团里担任内阁成员的mqm学生。有点遗憾的是mba社团和mqm的整个学生群体交流还是很少的,希望以后这层关系可以慢慢加强起来。接着下一个假期,社团里组织了week in new york city的公司造访活动,主要参观对象是在纽约的风投和创业公司,记得是5家风投2家pe。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开心的,毕竟以后我的长期发展目标也是vc,于是就顺理成章的报名了。因为这个活动,又在纽约结实了一圈可以保持联系的朋友和校友们,同时也通过各种机会参观了point 72、高盛还有阿里这种已经成名的公司,从而更加确定了要去纽约发展的想法。

接下来我想要围绕两个非常重要的mqm项目管理老师,聊一下除课程以外的一些情况。第一个是meredith,她是mqm项目在career management centre的主要负责人。简单来说,meredith的责任是要把每个人变得employable然后最大可能地帮助大家找到工作。先说我很respect的几点,首先meredith是一个非常热心、负责而且乐观的导师。从刚入学到现在毕业,她基本上采用的方针就是鼓励每一位学生然后给大家最大的信心。如果同学们在软技能上还有所欠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准备behavioral interview或者不知道要怎么去做roadmap,那meredith绝对是帮助你的最佳人选。与此同时,她还会和其它一些项目的职业导师共同为mqm学生挖掘data相关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起码她还是很上心很走心的。我记得有一次晚上十二点多,我linkedin上挖到了一个navigant的executive director也是fuqua校友,但是bloomberg上删除了一切关于她的信息连fuqua自己的校友数据库里都查不到,然后meredith秒回我的邮件跟我一起查了这个人老半天,后来发现这个人94年mba毕业但完全改了个名字存在系统里,当时就觉得她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要说到fuqua在职业培训上还能加强的地方,我觉得第一点就是增加校招机会。可能客观而论其他BA项目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mqm作为一个比较新的项目也比较突出。求职基本上靠前校友的内推,还有一些公司回来做宣讲会,但是著名的大公司直接走校招的机会因为疫情影响少了很多,我今年有印象的专门招mqm的大公司有bain的advanced analytics team,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credit swisse, capital one, American Credit Acceptance 以及Novartis(只是举例,还有些其他的我忘记了)。简历和cover letter准备充分的同学可以在九十月份和其他的本科学生参加duke的校招,不过大部分国际生还是会在2月份左右系统找工作。最后还有一点,meredith从头到尾都会很强调roadmapping这个过程。虽然想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对地点,职能和产业做出有效判断是很关键的,但是到了今年毕业前的二三月份,在疫情大背景下,roadmapping就没那么管用了。今年mqm就业受疫情影响特别大,因为很多国际生都是在1月到2月份才开始找工作,到3月份4月份企业基本都不招人了,很多同学的面试被直接取消,或者遥遥无期。我是听说明年项目不会扩招了,然后美本的和美国籍的学生比例会上升,再加上项目本身很不错,名声也是越来越好的,所以可能接下来这个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第二个老师就是我们mqm项目的院长jeremy petranka,这个人之前是北卡教堂山的经济学教授,但是为了组建mqm项目转到了杜克做院长,并且是第一学期foundation of business课economics部分的教授。如果现在回头看这一年,然后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他,我会说:哪怕单纯是为了这个人,和他后来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也会选择来杜克读书。接下来要写的,可能是整篇文章最私人,也是最走心的部分。我和jeremy第一次在他办公室聊天,不是聊学习也不是聊工作,而是聊性格。我记得当时每个人都收到了自己big five personality的检测结果,然后我在开大会的时候问了他一个关于ambivert(时而内向时而外向的结合)的问题,他说这个很有意思可以之后单独找他聊一下,后来就有了办公室的谈话。我们聊了很多,从为什么我信任别人的指数几乎为零,到为什么我感觉合群很难但是networking又很容易,再到为什么我可以在内向和外向的两个极端游走,最后还引发出了对于social anxiety的探讨。他对我说,他觉得我和原来的他性格上真的很相似。接着他举了很多自己的例子,是怎样在陌生的环境和别人打成一片的,是怎样上讲台前为了不紧张过份缓解自己的压力的,是怎么做到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和其他企业介绍mqm项目的,还有最重要的,是怎样可以在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到方式与自己和解的。这每一个例子,我在自己的身上都看得到。有一句话让我到今天还能记得,他告诉我说共情能力太强不是弱点,而是我们最大的武器。因为那一次谈话,我在这一年里有了额外的一个目标,就是不抗拒向别人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然后学会与自己和解。像第一次那种谈话,我们后来进行了很多次,接累了几十封的邮件往来,jeremy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朋友和一个mentor。前两天毕业的时候,我给他写了一封告别信,很希望以后能保持联系。他回复说每年他都有机会和几个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今年我是一个,以后随时找他聊天。我说,the pleasure is all mine。我觉得一个项目很难能用好与不好来直接给出定义,但我觉得通过jeremy这个人,我会对这个项目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这一部分主要想聊的是mqm项目里的同学们和人际关系。这一年应该是我最受鼓舞和激励的一年,在mqm我遇到了很多特别聪明,努力而且有上进心的同学们。我明摆着不是智商拔尖的那几个人,项目里聪明的大有人在,上课久了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谁一点就通,谁小时候读书读得多。刚入学的我状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头发还可以梳到后面,每到周末还会参加些酒局,在项目里表现得很活跃,但是无形之中也有很多的不自在。于是慢慢的开始转变,逐渐认识了些我很欣赏、能力极强但是平时又很低调的朋友们。有个即将去读博的老哥开学后不久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感觉是从对外展现出的样子去分析,他说”我从来没想过会和你成为这么好的朋友。“而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能在mqm里认识他。还有几位兄弟,论努力程度我比不上他们,论统计我也学得不如他们扎实,编程就更别提了。到现在有几位朋友受疫情影响终面被取消还没有上岸,其实说实话我也挺难过的。疫情之下有些事情我帮不上什么忙,只是单纯的希望这几个人可以早日在美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光是拿份死工资,还要是自己有热血能坚持下去的事情。不为了别的,因为他们真的很值得。再往下说,还有一位老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他反社会,自信心一般是爆棚拉满的状态,在不熟的人面前基本上一副bitch face。但是这个人的思维敏锐度,反应力和他对于科学的钻研精神真的是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也是我在mqm里找到的和我最像的人,他家也成为了我们几个定期喝酒聊天的据点。在finance track里,有这么一个老哥我很respect他,特别的聪明本科到现在转过两次专业,从生物,到古典音乐创作再到金融和数据分析,学啥啥通,而且阅读量惊人,我们这半年里交流机会多了起来,让我更加对他刮目相看。其实我还记得很多发生过小事情,就像上半年我和第一个team的组员们一起不知道在team room里熬过了几个下半夜,有的时候项目做到崩溃也会开始聊起了八卦,我当时觉得他们真的是一些特别善良的人。还有我的第二个team的组员,虽然最后一个学期完全没见过面,但是那些我们一天四五个小时在zoom上赶进度的生活,还有那些凌晨四点半、早上六点半交接班的日子真的特别触动我,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也不会这么努力的去拼。最后还有我的fuqua family,三个姑娘都是打心底里特别善良、懂事的人,当初是她们在我分手后第一时间拉我出去散心,也是我在项目里可以足够信任的人。每个人都有内心的一个角落会缺乏安全感,但是这些痛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从内而外的慢慢强大起来。我很希望她们在未来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尊崇自己内心且坚信不疑的选择。

如果大家有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随时联系我,向我刚才说的我很能理解在这个时候找工作的不容易,所以现在我也想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工作的策略在我看来是一个多维的比较抽象的东西,我自己其实也很难去用语言完整的表述清楚,但我觉得打cold call在这里可以重点提一下。就像营业员需要不断的打电话推销产品一样,你需要的是以一个得体且职业的姿态去推销自己。这不会是个容易的过程,而且很多人在和陌生人打电话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有些别扭。这里面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完善打电话的流程,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和对方讲什么,可以先把开头自我介绍的几句话写在纸上,反复熟读,大部分人只要前两句话聊的顺后面就不会那么紧张了,这里要注意一定不要听起来像复读机一样,否则在电话里会显得很刻意。其次,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机会成本较低的联系人入手,这比方说可以先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进行练习,注意讲话的速度、措辞和声调的阴阳顿挫。当你把两个人的关系压缩在简短的30分钟通话里,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于是变得额外重要。紧接着可以选和自己履历比较相似,有相同背景的校友进行联系,通常情况下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学长学姐们也都经历过这一个时期所以大家的共情心会比较强。这个时候我觉得有一个真诚和虚心求教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在电话里可以听出来的。去年还没有开学前,我有和一个之前在高盛工作过的学长打了将近三小时电话,一个尼日尼亚来美国留学的老哥,聊的基本上是找工作的策略和networking的沟通技巧。他提到过一个点让我印象深刻,用两个词讲就是be systematic。意思是说大家平时都非常忙,你也不知道发了信息想联系的人他们正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着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得不到回复,或者收到没有很welcoming的信息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不要有太多的感情波动更不要去质疑自己的方式方法,设定好一个七天的reminder,到了一周后定时follow-up一下如果还不回复就算了,继续联系下一个人。很多时候大家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keep on track的方式,可能是建立一个excel把聊过的人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也可能是像我一样随时随地打电话都会带着一个黑本子,把聊天中的有用内容写下来,以后不好说什么时候能用到。Cold call我觉得它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一件需要去养成习惯的事情。时间久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有点得心应手,有的时候还可以掌握对话中聊天的方向,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多花点时间在networking对象上做些研究。说到底在这一年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最珍贵的,所以不会给你机会去联系每一个你想认识的人,制定一个有优先等级的计划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先调查每一家公司的业务,文化和企业结构,然后确定你喜欢的team,之后去各种校友database上去查有没有校友是在这些或者相近的team内工作的,有的话在linkedin上找到他们,发inmail(强推linkedin premium)进行connect,记住留言一定要简短精确,这个接下来会讲。之后如果运气好收到回复,立即和对方找个时间约电话向他要个学习的机会。如果没有回复,那就move on然后继续找别的人。这个事情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如果有职位比较高的人回复了自己,可能会感觉很幸运,但是by law of large numbers,只要你联系和发信息的人数量足够多,总会有人回复你的,这个相当于是在说运气总会留给准备好的人。我自己的策略是,如果聊的是analyst或者associate,那么尽可能多的搜集关于这个公司、这个team和这个岗位的信息,把你所有想要了解的事情都问个遍,之后和对方保持联系有机会refer的话可以走网申试试看。但其实最有效的去聊职位很高或是在公司里直接可以做决策的高管们,这些人可能是partner或者md的级别。和他们聊最重要的是需要时刻对自己保持自信,事前准备要充分,大部分情况这些人很忙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很确切的、他们能帮的上的诉求,然后在合适的时候电话里直接告诉他们,如果有人愿意做自己的advocate或者mentor那这算是一次很成功的outreach。我之前和partner聊有几个前辈一上来就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然后how exactly can I help you。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不建议所有人一上来就去找partner或者md,这些人想帮你的话可以有很多种办法,但是你在他们面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那一次phone call如果聊不好之后就很难去再进行follow-up。所以在找职位高的人聊天前请确定你已经准备好了,而且习惯了cold call的沟通方式,否则人在紧张的时候大脑是会短路的,而且他们也会觉得你在浪费他每小时上千刀的客户时间。在networking这件事情上能写的还有太多,以后可能会找时间分成阶段的一点点总结。我觉得大致来讲有这么几个部分,第一是research,第二是outreach,第三是cold calls/coffee chats,第四是follow-up/application,然后最后一个部分是relationship management。在我看来,最后一个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一整天洋洋洒洒的码了一万多字,最开始是朋友推荐我写点什么聊聊这个项目的就读感受,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很多人看的,可能是已经拿到offer却还没有做决定的同学们,可能是准备明年申请mqm的学弟学妹们,可能是和我这一年并肩奋战的老铁们,可能是并不怎么了解我这一年生活的家人朋友们,或者更多的是我自己。虽然还是那句话,这篇文章主观意识很强,但是我希望大家不管站在哪个角度去读这篇文章,它都可以稍许的带来些收获。我一直觉得和过去说再见的最好方式是把所有的一切,好的,不好的都记录下来,只是很多时候想要准确的表达情感又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篇文章好像让我克服了这个困难。最后我想引用我们fuqua院长bill boulding常说的一个词,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decency quotient,英文的定义是do right by others,我觉得在中文里最贴近的翻译应该是善良。这个词最开始是由mastercard的ceo - ajay banga提出来的,他的理解是一个人想要推动社会进步仅靠着高智商和高情商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是一个打心底里善良的人。我觉得这个社会现在很需要一些这样子的人。最后的最后,祝我们mqm class of 2020毕业快乐!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MQM。
  • 106
1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