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本科研小白+美硕1年半积累:PhD申请时间线/建议

avatar 338207
笑猫达人
7516
6
刚刚从匹大的information science毕业,来谈谈过去两年来的感受吧。这次主要介绍一下自己怎样从名不见经传的陆本出来后,以master作为跳板积累research经历,申请到理想的phd的过程。我读master前是纯科研小白一个,现在也不是大佬。我的经验可能只是比较适合条件、定位和目标都不高的朋友看。

PhD申请经历
楼主的方向是hci, education technology。申请过程/时间线和大部分申请者差不多,没有在准备标化上花时间(G已有,T大部分学校不要求),除完成必须的作业以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research上了。但是,楼主的research做的不是很顺,申请前还没有publication,自己最重要的project也还没有writing sample,但是应该是拿到了比较强的推荐信。

Master期间与申请和科研相关的时间线
18 fall 没有做实质性工作。旁听了几位教授的组会,熟悉环境,在学期快结束时与其中一位感兴趣的教授A商定好下学期做independent study。

19 spring 与教授A independent study。学期快结束时觉得话题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决定换个方向。联系了教授B在summer时加入。

19 summer

1)在教授B的lab里做research assistant, 不拿工资的那种。每周大概15-20h工作量,结束时并没有做出publishable的成果。这很正常~research哪有一帆风顺的~
2)参加隔壁CMU的一个为期一周的小workshop,这段经历没啥highlight的,重要的是在会议上认识了领域内的前辈们,其中就包括未来的labmate~我从申请到做决定多亏了ta的牵线搭桥~

19 fall
1A)继续在教授B的lab里做自己的project。作为pay off,选了可以拿学分的independent study(summer没有选是想省学费hhh)。
1B)选了门 research seminar(后面会详细介绍)在seminar上读了很多自己这个领域的论文,也顺藤摸瓜(单方面地>-<)认识了很多这个领域active的教授,学校和phd项目(从论文作者affiliation摸出来的),凭此组成了选校的基础。同时这门seminar和别的同学做了比较有含金量的project (这周刚投出去,希望能中!)。
1C)在学期中的时候经教授B介绍加入隔壁CMU教授D的一个funded project,这下有工资拿爽歪歪,但是因为当时加入时间太短所以对申请材料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对于以后的科研道路还是超级超级有帮助的。
2A) 在11月时开始联系3位老师(教授ABC)要推荐信,在申请截止前1周发reminder提醒,申请提交后也跟进下,及时提醒。我当时疏忽了,到3月中的时候才发现有一个项目一位推荐人一直没有交,不过当时已经做好决定了也就无所谓了。
2B) CV是暑假就拟好的了,这个没有花多长时间。SOP拖延症迟迟无法动笔,截止前半个月开始写,但是最后我还挺满意的。

20 spring 收获的季节~基本就是在静静等待~在1月的时候就拿到了两所学校的offer,打那以后就佛系了。2月去campus visit的时候就基本确定了。这学期只剩一门课就可以毕业,很轻松,其他时间就忙着已有的project 收尾,写paper,投稿。

PhD选校策略
我的trello里主要包括两种策略,第一种是先心水学校,再顺着学校网站找心仪的老师;第二种是心水老师,为了跟这个老师去申请相应的学校。了解学校和项目主要是根据csranking上找自己小方向的排名列表,先排除确定不会去的(比如我就不是很喜欢北边,明尼苏达这类就划掉了),找人的话就展开看prof分数,进入他们的网页,如果合适就mark到自己的trello里。另外一个找人/学校的方式是读paper,根据自己喜欢的paper顺藤摸瓜找到lab以及所在的学校,我有一半以上的项目都是这样发现的。类似的方法还包含,去这个领域主要的会议网站上找它的program chairs 和 program committee (PC), 这些人一般都是领域内比较年轻、活跃、有影响力的人。

申请过程
  1. 申请前没有陶瓷。因为觉得该展现的都已经在申请材料里展现了,对于特别特别想去的两个学校都是commitee制,陶瓷作用不大。在1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合适的项目(UCI),但是已经截止了,当时联系了一个教授得到了积极的回复,鼓励我申请。
  2. 为了申请上述学校还特地去考了个托福,裸考105+,嗯,说明这两年英语水平的确在进步。但后来发现其实不交托福也可以,因为TA的offer已经发完了,如果录我也只能是RA,而RA并没有托福分数要求,心疼考试费。
  3. SOP完全自己写,写完之后发给各种人看,找学校的writing center,找老师,找lab的phd前辈和native speaker的同学。前后不超过2周,最后挺满意的。申请不同项目时就把why school那段换换词, 没有特别多的改动。PS没有特别针对写,有的学校要的话(比如UW)基本就是把SOP里比较personal的一段摘出来= =| 这个并不好,其实学校主要想看的你个人的闪光点以及能不能给学校增加diversity。在竞争比较激烈的项目里,如果条件都和别人一样,那这个也是学校要考虑的。楼主当时没时间研究diversity statement怎么写,反正这一块肯定是不占优势了。个人觉得SOP/PS没有推荐信重要。
  4. 我自己申了8所学校(3 top tier + 3 second tier + 2 safety),后来又加了个UCI一共9所。最后录了2所safety,UCI waitlist未转正。觉得申多了,因为ddl赶上期末真的是有些头大,时间不够用的前提下只能牺牲作业质量,课程的project本来可以多参与下多学一些东西的,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也划水了,很可惜。有一些项目现在想想没必要申,就是去送申请费的,有那个钱买个大疆玩玩多香。感觉可以精简到6所。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1. 关于怎样找research机会,可参考我一年前写的帖子:instant.1point3acres.cn
  2. 不要申太多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3. 不要目标定得太高,去不上那些top tier也没关系的,为此浪费很多申请费,甚至只申这些项目全被拒而浪费一年时间的,我感到很可惜。明明这一年可以让你离成为Doctor更近一步的。我的目标是有学上,有funding拿就好。如果能去个天气不错,生活舒适的地方就更好了。
  4. 申请前我得到的建议是,第一,如果这个项目/学校你并不喜欢,只是为了保底,拿到offer也没有动力去的,不要申,浪费钱也浪费对方学校精力;第二,top tier的项目申3-4个就好,申多了[拒信拿多了]会打击信心。适合自己的最重要。进一步讲,即使top tier给了offer,它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么?看过一个视频[youtube.com] 大概意思是Harvard里面处于bottom20的学生,本可以在档次稍低一点的学校(比如Maryland)成为top20,而Harvard的top20与Maryland的top20在毕业几年后差距并不大。所以如果是你你会选择Harvard还是Maryland呢?“
    we underestimate the cost of being at the bottom of a hierarchy. (Malcolm Gladwell)
  5. 有 publication 几乎是top tier的必需品了,因为竞争太激烈啦。但是没有publication也一样能申到心仪的项目。Master时间太短,申请截止前相当于只有一年半,论文review和发表也有周期,对于本科期间没有过什么经验的research小白,从头学起,不必太aggressive,尽力而为就好。我的几个项目都是两年后的这个时间左右完成并投稿的。
  6. 读书期间多多关注local的学术活动,summer school, workshop, conference 这些,如果有机会的话去参加一下,这是一个和领域内的人交流的特别好的机会!尤其是你在申请phd期间,说不定就能遇到未来labmate甚至招你的老板。
  7. 把申请的过程当做一次和这个领域build connection的机会,期间你会和很多个prof聊,这些人即使最后做不成你的老板,很大可能以后会在参加conference时打照面,说不定还有合作机会。不要把申请成功失败与否当做终极目标,想得长远一些,PhD只是学术生涯的开始呢。
  8. 申请之前压力会很大,会怀疑自己,会失去自信。我summer的时候感到很慌,当时research卡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条路。我想说的是,大家都经历过这些心情变化,你要做是先找到自己必须读博的原因,然后坚定这条信念,在想要放弃/被别人怀疑的时候提醒自己;然后找点喜欢做的事,释放一下压力;最后坚持一下,时间会证明你的努力!
  9. Be proactive! 这也是读PhD会用到的很重要的一项元素。老板大部分时间很忙,要管很多很多人和事,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上心,主动去争取,不要想着被动接受就好了,那样得到的东西很有限的。在一个lab里不要因为自己资历低,就把自己想成无足轻重的人,你可以很重要,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多表达需求,多寻求合作,多问多交流。
  • 68
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