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我为什么选择从美国跳槽去德国?

avatar 110849
weier_36
40900
89
研究生毕业后加入eBay工作,至今也三年半了。最近做了一个"小决定",跳槽去了另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并且搬家去柏林。同时换工作和换居住地点不是一件小事,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当时是怎么考虑,并做出选择的。

【之前的工作状态】
在eBay工作了一年半以后,我在2018年初报名参加了公司内部的Analytic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 (类似于管培生项目)。两年内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在内部选择4个组进行轮岗 (对...之前那篇《逃离湾区1年后...写写在西班牙和瑞士的生活感想》就是我写的... 链接instant.1point3acres.cn)。项目里也会长期提供coaching和leadership traning。我当时报名参加的初衷,是为了摸索并且确立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在此想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个叫Ikigai的概念:

Preview


Ikigai是一个日语词汇,直译过来,叫作“存在的原因”。在日本文化里,人们相信,每个人的Ikigai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你发现了那个专属自己的ikigai,你就能获得人生的满足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怎样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与日常的琐事中找到Ikigai呢?日本学者认为,Ikigai涉及四个概念:你所钟爱之事、你所擅长之能、你所必履之责、你所营生之业。

“钟爱之事”与“擅长之能”的交集是“激情 (Passion)“,钟爱之事”与“必履之责”的交集是“使命 (Mission)“,“必履之责”与“营生之业”的交集是“天职 (Vocation)”,“营生之业”与“擅长之能”的交集则是“专业 (Profession)”。

换句话说,激情、使命、天职、专业,四者的交集即是Ikigai。那么在职业选择的语境下,一个能充分体现你存在意义的职业应该是你既喜欢又擅长,既有社会价值又能带来经济回报的工作。

在加入项目之前,我在eBay做了一年半广告 (Ads)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内容包括业务绩效分析 (Business Performance),产品分析 (A/B Testing),也被临时借去做一些业务战略 (Business Strategy)和收购尽职调查 (M&A Due Diligence)。但是当时我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很大的模糊感,感觉自己的岗位像是一个万金油,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什么都做得不够精通。深感自己如果不早早找准”人设“和"标签” (Personal Branding),后期恐怕很难使上力。

于是在之后两年的轮岗项目里,我挑选了四个非常具有差异化的岗位,才开始对自己的Ikigai有了一点大致的了解。我过去两年做过的轮岗分别是:

  • Data Science, Marketing - 美国湾区
  • Business Performance, StubHub - 西班牙。Stubhub是过去eBay旗下的子公司,做电子票务的,已于今年年初以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Viagogo。
  • Buyer Insights & Financial Planning and Analysis - 瑞士
  • Customer Support Operations Analytics - 瑞士


【关于跳槽】


两年的轮岗项目结束后,按照公司内部政策,需要自己在公司内部找合适的岗位”落户“。正好我年初去美国出了趟差,专门找了我在美国的mentor们聊了下我的”再就业“问题,最后总结下来就是”既然都要在内部挑挑选选,索性网撒大一点,外面的机会也考虑一下"。这里不得不夸一下我的mentor们,虽然给eBay任职,但是给我提建议不夹带一点私心。


其中一位mentor有给我分享过他的挑选offer的DMF (Decision Making Framework)。先将下列六个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然后对照手里的每个offer,给每一项从1-10进行打分,并最终做出选择。


  1. 行业 (Industry)
  2. 岗位 (Role)
  3. 文化(People/Culture)
  4. 地点 (Location)
  5. 空间 (Career Trajectory)
  6. 薪水 (Compensation)



接下去我们一项一项来说~


1. 行业: 我的喜好是互联网行业、零售业和快消品行业等。简单概括就是: 我必须是该公司产品的用户。因为我的工作实质是帮决策者分忧解难,并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公司与客户双赢的局面。所以如果决策者扔过来一个问题,我却不能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体会这个问题,就很难提出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我在StubHub轮岗的时候深有体会,因为我对各种体育赛事一窍不通,确实分析起来的深度,和我在eBay工作的时候比起来,差了一大截。


2. 岗位: 运营分析 (Operations Analytics)、商业战略分析 (Busienss Strategy)。这方面没有太多好说的,纯粹是两年轮岗找准了个人定位。


3. 文化: 因为我的工作实质上是帮决策者分忧解难并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决策者是否数据驱动 (data driven),然后沟通起来气场是否合拍非常重要。这是我面试当中考察的重点。我当时面了5轮,3轮分别和英国、德国、北美的运营总监 (Operations Director),剩下2轮和自己大组的分析师。对于运营总监,我会了解他们目前工作上最想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不考虑资源的情况下),侧面了解他们决策者的角色是更偏运营导向还是战略导向,还有在这两块上面思考的问题的格局。

4. 地点: 北美、欧洲和中国都有考虑,但是偏爱欧洲。我前前后后,读书交换加上工作外派,在西班牙和瑞士生活了将近2年,觉得在欧洲生活的幸福感要比美国高很多,再加上现在美国的疫情和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我还是更倾向于在欧洲多呆几年。具体的对比,以后会单独开一篇文章细细讲述~
身份问题:这一点是我自己加上去的,中国人在外国打工,身份问题不可忽视。欧盟近几年出了非常不错的蓝卡工签 (EU Blue Card,链接放在左下角阅读原文),用来吸引高技术人才。就德国来说,如果你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一份德国的工作合同,税前年薪达到55,200欧元或者对于人才紧缺职业 (比如码农SDE),税前年薪达到43,056欧元,就可以申请欧盟蓝卡。持蓝卡满21个月,德语考出B1就可以换永久居留。至于语言问题,如果不想学德语的话,柏林有足够大的外籍人士群体 (Expats Community),生活在只说英语的泡泡里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我自己是打算把德语学到B1-B2 (之前在瑞士生活的时候上到了A2)。俗话说,技多不压身么~


不过在做任何带有一定风险的决定前,我一般会研究好一条“退路"。比如万一我到时候在德国住着不喜欢,怎么办?

  • 我2018年在美国抽到了H1B工签,2020年初在境外激活,因为一直在境外工作,所以"H1B最多在美国居住6年”这一条规定我差不多只用了十几天 (在美国出差的几周)。之后如果拿到美国雇主的offer,还是可以用原先的H1B名额回去,不需要再另外抽签。
  • 或者就和现任雇主申请,走L1调派回美国,到时候办绿卡走EB1-C也会快一些。
  • 美国的小伙伴如果已经拿到了140,也可以考虑出来玩一圈再回去,绿卡第二步被批准,意味着你在绿卡排队的人群里了锁定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第一步的优先日期 (PD)。优先日期会跟你一辈子,将来无论什么时候你重新办理职业移民,只要排队存在,你都可以使用自己的优先日期插队进去。



5. 空间: 有明显的成长空间、向上两级老板要给到足够的认同感。这一点其实最后我决定跳槽的决定性因素。当时比较了一圈内部找我的5+机会,和跳槽的几个机会: 其中内、外部各有一个机会是一次晋升机会,但是内部的岗位是我以前做过了1.5年的老本行 (Ads),在行业知识、人脉积累上的净增加有限,唯一的优势是会得到一个直接下属 (Direct Report),学习一下管理技术。后来外部公司老板来问我考虑的怎么样的时候,我也很诚实的和他表达了内部岗位给到直接下属这一点对我的吸引力。后来新老板又打了电话过来,承诺会得到管理两个直接下属的机会,给到机会培养我的管理能力... 所以最后决定接了外面的机会。


世界上的路千万条,身边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肯定是条不会错的路,但却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路。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鼓励大家逃离美国,而是希望给到大家一点思路,可以开动脑筋,在疫情这样即是危机又是机遇的时候,DIY出一条最适合你的道路。



补充内容 (2020-8-11 00:04):
来打个招聘广告: 楼主已经入职了... 刚开了一个requisition,要在欧洲这边(最好伦敦和柏林)招一个BA。有兴趣的或者有推荐人选的请私信我或者公众号上私信我 (看Signature下面)。
  • 480
8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