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HF/投行】分享当年找工作和职场体会

avatar 696067
VAEDNN
34300
92
分享一些几年前找工作时候的经验,还有一些工作之后的感悟。估计后面会再修改和扩充。个人背景是美国工科PhD,国内本科修过一些统计和数学。
1. 找实习:实习非常有帮助的。对于PhD来说,感觉找实习的最大挑战是导师需要同意,在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其他问题都好很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导师开明很多了)。如果不同意的那就没有办法,除非能下决心换导师or Quit
1.1 导师允许的话,可以多次实习来build up resume。PhD可以实习多于一次,在美的本科生也是,美国Master这方面项目时间短一些,感觉也可以争取至少实习一次。
1.2 如果做研究时间比较忙,不足够时间准备的话,确实会存在答题不够好的情况,很强的PhD回答不好一些算法问题也是蛮正常的。这点上,客观的看,很忙的学校的PhD其实还有些劣势,毕竟PhD项目不是就业为导向设置的。虽然名校PhD对于简历关有帮助,但是在刷题层面上,一般是负相关。
1.3 实习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比较段时间了解一个行业和公司,当然工作之后也可以换,但是实习更方便,今年做一个,明年暑假再来一个。见过一些北美CS本,4年本科实习》=3次,都是tech/金融里面不错的公司,非常猛。

2 找全职工作
2.1 行业选择的建议:这个确实是一个看个人情况的话题。感觉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少的讨论:
(1)如果个人有足够的兴趣,那就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这个能够提供给你长期的动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要看找工作的match程度,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比较match的也是一个因素。比如工科学生去做MBB战略咨询就属于相对match程度一般(没有额外优势),数学专业的可以转互联网但是需要额外的准备,但比如计算数学去找Q quant就算对口。match程度高的话还能提高简历过HR关的概率。
(3)再有就是大家已经很多关注的pay,现在网上很多信息了。但不同行业pay的模式,path区别很大,所以其实很难算的很精准,按照第一年的package去比较几万美元区别,是一个比较local & greedy的选择,不推荐。当然要是第一年TC区别很大,那还是蛮关键的信息。
(4)整体行业发展,这点非常重要,一个行业发展很快(或者一个公司),会美化很多事情并且掩盖缺点,反之亦然。这点来说,互联网确实是过去十年的winner,没有哪个行业有这么快速的发展。往后看十年,就看大家自己的判断了,但我感觉互联网还是对大多数人整体最好的行业。总结的话,如果没有太多个人倾向性,并且专业也比较合适,选择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option。buyside在2000年之后快速发展了一段时间(催生了好些现在著名的top firm),2006年之后高频行业也快速发展了几年,但最近这十年行业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新东西出现,也没有什么新的好公司,整体行业已经平稳了。

2.2 我自己当时互联网/对冲基金/高频/投行都有涉及,拿到了若干onsite,有几个offer,来自某FAANG SWE/某对冲基金quant/某投行desk quant。最后选择了某quant fund,当年选择完全是兴趣决定的。

2.3 岗位职能:就是你具体做什么,还有就是你负责的这块对于公司的含义是什么。比如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典型的SWE vs research scientist vs data scientist vs data analyst是不一样的。比如印象中F家的researchscientist titie没有特别含义,但是G家是有的。然后GF都是DS相对SWE重要程度稍微低一点。对于buy side fund来说,quant developer听名字还可以但实际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少部分类似HRT or Citadel Securities这样的公司developer能够和quant/trader一样重要,其他的不少HF则不是这样,哪怕是quant fund。

3 工作之后的感受
3.1 行业发展:回头来看,朋友和同学里面当时(a)最多人的选择了去互联网行业的,这些人有换公司的但没有一个换行业的。(b)第二人多的是当年选择去投行,》80%都换了行业,换的人里面2/3去互联网,1/3去buy side HF。(c)第三就是选择了去HF的,这里有换公司的但是基本都还在这个行业。(d)还有几个当年去了硬件or其他类型的,也是基本后面都换了行业。(e)还有一个去了战略咨询的,一直在做没有换行业。合在一起这大概是50个sample吧,谈不上大数据但感觉这个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选择去(c)的人少的一个原因是HF对new grad opening就少,这个要看年份但基本是这样。

3.2 工作成长:工作之后很快就会发现除了pa之外,有太多其他重要的因素决定你是否happy。(1)是不是给你了足够的grow空间,(2)WLB如何,可能刚毕业一两年的人意识不到但是迟早会在意的。(3)整体文化氛围如何,具体所在的组氛围如何,互联网公司一般比较透明大家比较清楚但是金融公司则不然。而且金融这边更加看组,所以同一个公司下面也可能不同组之间风气差别很大。这个问题某些互联网公司也有,但是比如Google换组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大部分buy/sell side公司则不太容易。如果选择了buy side,考虑到non-compete, 一般来说至少3-5年之内你还是会做当年入职或者很接近的方向。

3.3 点评一下公司,again整体公司如何是其次的,关键看组,所以如下信息就只是high level参考: (a)互联网行业,这些年下来发现大家心目中top公司的代码总是不停的在变化,FLGA,FLG,FANG,FANNGUAPP,etc。个人感觉这些年一直在顶级行业不变的其实就是G和F这两家,这两家股票就是cash,F股票的vol稍高一些,其他家则是上下不定风险较大。早些年的Twitter和Uber一度很火,还有Linkedin,当年这些公司都一度和FG比肩,但这些后面则明显下滑了(今年T家stock up了不少但是长期来看还是存疑)。现在Snap/Pinterest/Bytedance/几家无人车/etc算是新生代里面很不错的,etc。靠着股票猛涨,AMZN/Apple的package相对猛增了不少,早些年这两家和FG待遇相比差距明显。startup类似whatsapp财富自由这种也看到过,outlier就先不展开了。从收入角度来说,股票猛涨是某些公司的很大优点,这个是复利,某些L6/E6/Staff达到或者超过投行普通MD收入的例子不少见。
(b) 投行现在JPM最强大,比较一枝独秀,各个方向都做得很好,再有就是GS和MS了。BOA/ML则一般算正常,Citi目前势头相对较弱。欧洲的投行各种原因被美国打压得比较厉害,DB尤为明显,CS和UBS都走弱而且可能还要合并,Barcap算是比较稳定的。
(c)对冲基金/高频公司,综合来看C家Securities是现在最强的,具体到某一个asset可以找到一些公司比C家更厉害,但综合来说C家是比较明显的top。C的文化和气氛也比较独特,这个就需要看个人自己把握了。具体到股票高频,HRT/Tower做的很好的,传统的StatArb则是Two Sigma/DE Shaw很突出。另外一点就是公司模式,大体分为corp类型 vs team类型两种,Citadel, TS, Shaw, JS, Optiver, SIG, HRT, Virtu, DRW, IMC, GTS都是corp,Jump, Tower, Millennium, Point72/Cubist,Squarepoint等都是team/PM制度(如果我说错了,欢迎指出)。btw,这些都是buyside巨头或者比较大的公司,中小规模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FRC或者OMC之类的。纽约和芝加哥都有一些公司比较低调或者神秘,这个要正确理解,一方面是闷头发财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综合没有做的那么突出只是在某个领域比较厉害,当然在一个领域是龙头也可以保证公司获得很滋润了/如果这个领域本身pie足够大,但是达不到和巨头相比的程度。

先写到这里,待续

补充内容 (2020-11-25 22:16):
刚刚有人指出Squarepoint不是silo模式,mark一下

补充内容 (2020-11-26 02:07):
面试:HF和和互联网公司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规模小,quant vs SWE ,这是行业决定的。所以说申请人数一多的话,HF拿offer有些类似彩票。有些人很强,但感觉很难拿 vs 有些人运气好 or 强内推,则貌似比较容易就拿了。

补充内容 (2020-11-26 11:11):
很多公司漏写了,比如PDT,MS的spin off。基本上每个投行都有1到2个spin off HF,这些水平都不错,能不能维持在投行时候的水准就不一定。square是Barcap,GSA是DB,Quantport来自Jefferies,Quantbot来自ML, etc

补充内容 (2020-11-26 11:32):
有一点很多人会提到就是bar,这个确实是意义有限,很多时候只是内卷的体现。或者说比如一个fund今年就只想招一个quant,200人申请,那自然和彩票类似,和什么hard/soft skill没有关系。

补充内容 (2020-11-28 03:27):
看了几天帖子发现行业选择这个点似乎比想象的讨论和争议还要多,原帖里面已经把我的想法写了,可能比较概括,会再补充发帖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欢迎留言
  • 279
92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