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领英内推经验+思考+建议+求内推错误姿势大全(5000+字总结)

avatar 455987
wu.xiaoto
40693
43
这个本来是记录在自己公众号里的,因为很多学弟学妹问到我内推的问题,干脆整理出来帮助大家。也在地里发一份,希望能帮助更多小伙伴~
因为直接复制过来,格式有点乱,很多图片(领英上的信息)也没法显示了~


我的背景:国内本科,美国硕士,目前在波士顿某科技公司从事产品及数据工作。求职数据方向。我没有找过全职工作,因为实习后直接接了return offer,所以文中关于自己的内推经历全部为找实习时期。

文中仅代表据我了解的,我和身边同学、朋友的经历与总结。

“领英内推可能不像你想象中那样有效”

所有人都在说找工作必找内推。内推又有多么有效呢?

据我亲身的经历,过去一年内曾给我们公司内推过三个人,都是数据方向,有一个人甚至直接越过hr 推到了manger那里;然而并无一人得到我公司的面试通知。这三人都非常优秀,后来,一位去了亚马逊的西雅图总部,一位去了lyft小粉车,还有一位去了wayfair。朋友开玩笑说是我的无能内推带给了他们好运气。

求职论坛上总看到国内大厂的内推码满天飞。美国各大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内推也很容易找到(领英、一亩三分地等)。对于想申请国内、国外大厂的朋友来说,基本每个人都是通过内推递送的简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内推的区别大大减小。对于公司来说,一样的大海捞针。很多内推投大厂的同学们也有抱怨给面试的“玄学”;甚至有人海投的简历都接到了面试,自己通过内推却没有接到。

我没有搬去加州的打算,没有往那边投过简历,所以对湾区的情况不了解。但我曾投过波士顿的一个“大厂”,海投了两个职位,全部接到面试。

在我的经历里,简历,和投递简历的时机,都比内推重要得多。

什么样的求职者找内推最有效:

1. 已经有了一定工作经历的人(两年以上)。Senior和类senior水平的人在领英上总是遭到哄抢,领英站内信也不乏各个公司hr和猎头的“骚扰”。

2. PhD学生。原因很多。PhD的项目水平通常是工业级别的,非常拿得出手。PhD的同事中不乏已经工作多年又重回校园的职场人士,他们的广交际圈和强内推通常有很大的帮助。PhD学生的导师们皆为各路大佬,如果拥有他们的支持,基本就不用发愁啦。最简单的一点,能进入PhD项目的学生们的优秀有目共睹,这个头衔就已经很能说明水平了。

3. 很强很强的大佬。每个公司都抢着要。大家都懂,不做赘述。

4. 美国人,或者说,在美国已经有稳定、多元社会关系的人。和中国人的“走后门”虽有不同,美国人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有效地求助,而其亲友们也通常热心。通过爸爸的同学、表姐的朋友、高中同学的妈妈、邻居的牙医等等等,我的美国朋友们也总有一两个实习与工作是在其亲友团的帮助、举荐下拿到的。

而我,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我的内推经历

我那时是一个转专业选手,也没有任何在美国的实习、工作经历。刚开始投简历时,前20个公司我都是在领英上找内推。

好友请求和信息都发的不少,转化率很低。

好友请求通过——>发送领英信息——>等待对方回复,确定是否能推。

每一步可能都耗时很久。

如果我想进入a公司,我会先在领英上添加a公司的员工,15人左右。其中只会有一半人接受我的好友申请。

完全可以理解。大部分已经工作的人每天能收到无数好友请求,而接受还在读书的学生作为好友, 对于他们拓展领英社交圈短期内毫无帮助。

下一步,发送我求内推的短消息,并附上简历、cover letter和职位链接。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读、已读不回的情况占一半以上;另一半人通常会友好地回复我 :

“不好意思,我的工作离那个组很远,帮不上忙”

“你找错人了“

“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海投,祝你好运”

在我漫长的找内推过程里,三个人真正帮我内推了,其中两人的内推杳无音讯。

只有一个人的内推成功帮我拿到了hr的电话面试。那是我在美国的第一场面试,结果自然惨烈,再无下文的。内推人是我美国学校九几届的校友,在一家出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做SVP(高级副总),我永远无比感谢他对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慷慨帮助。

“不找内推了,全部海投”

后来我渐渐发现找内推的低效率和低转化率,思考是不是应该转变策略。

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

我的背景虽然平淡普通,但简历本身不错,每海投50个简历也陆续能接到一些面试,起码足够让我均衡“准备面试”、“面试”与“继续投递”三者的时间比例。即使没有内推,这个节奏我也完全可以接受。

而如果找内推,我一天下来基本只能投两三个公司;加上心态变化,在领英上一套流程下来,一无所获,本可以自己专心投递的时候却要硬加上与人打交道的部分,身心俱疲。

等潜在内推人回复的时间里,已经有无数人陆续投递,而越往后,我的简历被捞的机会就越小;另一种情况是等着等着我自己都懒得投那个公司了,失去了干劲。

另外,我当时完全是一个数据小白,各种机器学习模型、统计学知识、SQL能力都达不到基准线。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人帮我内推的简历能够带我进入第一轮面试,我也会在第一轮或第二轮时被刷掉。找内推,等回复省下的大部分时间,我可以用来学习、充实自己的面试专业知识,毕竟后者是为了自己的积淀,长远来看也是更重要的。

我想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

最后一点,我的背景属于海投、内推里都最底层的。即使他人帮我内推,我的经历也未必会被HR、Hiring Manager相中。

综合时间与效果,衡量了一下后发现不值。停止找内推,转为快速海投。

“我的一些小建议”

1. 海投或内推,二者都可以尝试,但要观察形势,感觉到现在的方法不够有效,及时转变策略。

2. 能直接找到组里的内推当然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a公司在招人,你的朋友可以直接将你的简历递给manager,越过hr,拿到面试的概率大大增高。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况。但是仅仅想在领英上快速找到在你想投的组里工作的人,本来就很困难。

3. 投小公司时(例如人数<50)内推更有效果。

4. 不要只找中国人。当然领英上热心的中国人很多(比如我自己:)哈哈哈),但事实上,帮我内推的三个人都是外国人,而中国人接受好友请求、回复我message的比例最小。

5. 不要不敢找高级管理层的人。很多站到了一定高度的精英们其实更热衷于拉你一把。

6. 用表格记录下来在等内推的公司与日期。提醒自己,如果某一期限内没有得到回复,赶紧自己投。我的建议是3天。职位发出来后7天之内,收到简历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7. 对于心中想投递的公司(多为大厂),提前在领英上添加在职员工20+人,这样找内推时可以省下很多等待好友请求通过的时间。这一条对于中小公司就不适用了,职位放出前,没有听说过这些公司,没法加人。

现在聊聊我在领英常遇到的一些求内推时的错误。经常看到微博有人发自己收到的很无语很好笑的领英站内信。但是这里很奇葩的就不放了,一来我基本没有遇到过非常非常奇怪的人,二来极端的人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不会那样做事。

总结一下很多人经常犯的、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的错误。

错误 1

第一次发消息时没有附简历/职位链接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也是我认为最严重的错误。几乎所有已经在职工作的朋友找我内推时都会一次性附上所有内容,而90%以上的在校生找我帮忙内推实习、全职时,都没有在第一条自我介绍信息时就把简历以及职位链接发全。

想象一下这会错失多少机会。

你发消息求内推,对方说,好啊,你简历呢?职位链接呢?(你总不能让对方自己去找你提到的职位吧)

你看到后回复,我准备一下发给你。

对方已经吃饭去了,耍去了;把你忘在脑后。已经工作的人很多都不太关注领英,再打开的时候可能已经是几天后了。或者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懒得帮你推了。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非常遗憾并且内疚的一次,我实习结束的前两天,一位背景很好的中国女生找我内推实习,看到她有国内top2互联网大厂的2年Data全职经历,我还开玩笑说,你这个背景也不会来我们公司吧。

但她没有一次性发给我她的简历,说修改一下晚上发。我晚上玩了一会儿直接睡觉了,没有看领英。

两天后我实习结束离职了,又参加了公司的年终party,接着出去旅游,玩得很嗨,一直没有看领英。

再看到时职位已经没有了。她一直没有找到实习。

前一段时间,看到她已经毕业,在很积极地找美国的全职工作,我主动给她发信息说可以帮忙内推。她一直没有打开信息。后来再看到的时候她已经回国工作了。

错误 2

“Demanding”的语气

有一个美国女生联系我。

她说我对你们xx职位很感兴趣,请你给我介绍一下这个工作每天的日常。

我:你先申请再说吧。

这里我学到了两点。

1. 针对特定的人,寻求不同的信息。

这个问题问HR可以,问Hiring manager也可以,问在另一个组工作的我,不合适。

更何况你想问Hiring manager这个问题还要先过HR的第一轮筛选呢。

这种问题、这种reach out的方法很大概率都是无用功。

2. 在与人建立联系时,措辞十分重要。改变“demanding”的说话方式,转变为”寻求帮助“的语气,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是一样的问题,这样提问也许会得到更高的回复率:

”我准备投递贵公司的简历,目前在准备面试,如果您知道一点关于这个职位的工作日常,大体负责什么样的业务,对我的面试准备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请问您有10分钟的时间电话聊聊吗?“

错误 3

Ask for too much (要得太多)

”能不能帮我安排一场面试?”

对不起,我很无能:)

“领英上你的其他同事能帮我推吗?能引荐一下吗?”

这个请求看似合理。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你又不了解他的真实水平,你会直接主动给公司的大佬、manager或vp推荐他吗?

普通同事同理,大多数人会将朋友推荐给朋友,而绝大部分人都不愿冒着打扰同事的风险为一个陌生人背书(endorsement)。

如果你的简历与经历不值得我倾尽全力帮助你,推荐给同事也是徒劳。

错误 4

咨询与职位无关的问题

有几位中国人在校生小伙伴领英加我要内推时,曾咨询与CPT/OPT/Sponsor有关的问题。

“公司能提供H1b sponsorship的意思是我直接就不用抽签了是吗?”

“那我如果之后要做这个实习的话,是不是要现在就开始申请CPT/OPT呀?”

我通常会友好地回复:“建议你先自己去了解一下相关的政策与规定”。然后心里的印象分会大打折扣。

这些对于刚来美国,对各种签证政策不了解的小白来说,并不是什么很过分的问题,但是不建议咨询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

最简单的,咨询这种能在网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是在耽误对方的时间。

更深层也是更重要的,当你向对方请求内推时,对方便变成了要举荐你的潜在"sponsor"。除去你的简历内容,对方同样在乎你的个人能力 —— 这也包括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即便你的简历过关,作为内推人,也会关心你是不是一个学习速度快、对任务有proactive(提前行动)态度,容易交流的人。因为这些,也是HR和Hiring manager看中的。如果是我,自然不希望自己认识的HR和Hiring manager觉得我推荐的都是水平不高、不满足要求的人。

总的来说,问学校老师可以,问同学、朋友可以,在论坛里问不相关的陌生人也可以,而向潜在内推人咨询这些问题,不太明智。

错误 5

不合适的称呼

“小姐姐”

“姐”

真的很多中国同胞在领英上这么称呼我。而且很多都是男生。生活中可以,微信上也可以。但是在完全不认识的情况下,还是在一个正式的求职平台,这样的称呼显得不合时宜,也向对方暗示了你并不是一个很有职业素养的求职者。通俗来说,“有点油腻,不靠谱”。

最好的称呼当然是直呼名字;对中国同胞想要亲近一点的,“前辈”,“学长”,“学姐”也是可以的。

错误 6

对方没有回复时,一直催促

曾经一个印度男生联系我请求内推,但是没有发送自己的简历,我回复说你的简历呢?你想申请的职位链接呢?他说会整理好后回发给我。我当然也不会守着领英等他,就关掉了App.

那天晚上我的工作也发生了紧急意外,那是我第一周入职,也是组里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搞砸了我很着急很沮丧,连着三天晚上都在补救愚蠢的错误。

期间这个男生不停的给我发消息,并且都是只发一个单词——我的名字,一天要发送三四次。我本来就没有心情管他内推的事儿,又感觉受到了骚扰,就关掉了通知。

后来工作上的事结束后,我打开他的简历,发现非常一般,本来就是我不会内推的类型,就友好的告知他请自己投递。

他很不高兴。而我自然也不会再帮他内推了。

诚然我们焦急投递时对方应该快速给你一个准确答复,这样的心情值得理解,但是也要认识到,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回复、帮助我们。

Optional

发送感谢短信

最后一点,optional的,事成之后,向曾给你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无论成功与否)。这点不是必须。但总是给我和对方提供了非常开心、友好的交谈氛围。

我找内推的时间是19年1-3月,之后经历了自己海投,接offer,实习,接return offer,实习回来上最后一学期课,毕业入职。真正翻开从前的内推消息列表已经是20年的9月了,那时我刚刚适应了全职的节奏,一切都稳定下来。所以翻到最早,开始一条一条给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发送Message。主要是感谢他们的帮助,并告知我后来接到了x公司的实习offer,现在又回来做全职。

这一次,几乎收到消息的所有人都回复了。很多人很热情的介绍说如果以后需要帮助,欢迎随时找他们。

是否需要他们帮助,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真正的帮助到我,我也不知道,但至少,这样connection的关系得以延续,而这也是领英存在的的意义。
  • 457
43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