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码非Data,纯文科 5yoe 回国大厂落地全纪实

avatar 550846
heleninla
2742
5
一转眼回国半年了,国内入职也将近3个月了,发现地里海归的小伙伴基本不是码农就是DA/DS,非理工科的非常少,亲身经历给偏文科工作背景、有回国打算的小伙伴们一些参考。

Disclaimer:
1. 不想过多泄露个人信息,有些细节不方便写太明白,大家谅解。
2. 本帖不讨论回国/留美如何抉择,千人千面,年龄、人生阶段、专业、薪水、原生家庭情况等等的差异,影响最终做选择的因素太多了,某种程度上其他人的经历都不具备完全的参考价值。

个人背景:
Top美本,毕业后留美工作6年,换过3家公司,都是小型华人创业公司,在最后一家公司工作了近5年的时间。本科学的是偏理科专业,但是毕业后做的都是跟marketing/operation相关的。回国最后去了滴滴,年包50w rmb。同样税后相比较的话,算上汇率,跟在美国的薪水没差太多。

换工作背景:
本来今年上半年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回国,当时并没想海归,计划的是先回来,等签证开放了再回去,所以远程wfh给美国的雇主打工。在家待了三四个月之后,老爹老娘亲不够爱不够宝贝女儿,看着美帝国主义在古来稀的拜爷爷的领导下,新冠、治安等问题未有任何好转,每天洗脑希望我留在国内,遂开启了国内求职之旅。

0)定位/前期准备:码农/DA/DS小伙伴其实不涉及这个问题,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就按照原来的title来找就可以了。但我的情况是,在创业公司所以做的事情很杂,marketing、operation、sales甚至部分HR/财务的角色我都会涉及到。而国内跟“运营”沾边的岗位五花八门,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越大的公司职能划分的越细,听起来title差不多的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以及要求千差万别。
我在找工作的最初1-2个月的时间其实非常迷茫,不知道应该朝着哪种/哪些类岗位准备,再加上如果是纯技术岗,中美职场对于技术能力的要求不会差很多,但是运营/市场营销做不同用户的底层逻辑还是差很多的。感觉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各种觉得自己能行的都会投一下试试。

1)简历
一般来说除非你人还在美国就有猎头挖你,不然回国求职的话还是要有份中文简历的。但是从没写过中文简历的我简直一脸懵逼,尤其国内前一阵风很大的互联网黑话,让你不用那些词就很难把简历写的高大上。刚开始就是问一些在国内做运营的小伙伴,看看他们简历是怎么写的,再加上从JD里面摘词摘句。中间也想过要不要找中介😂,加过几家做留学生回国求职的sales,也在小红书上搜过几个专门改简历的mentor,最后还是因为舍不得花钱hmmm,没有选任何付费服务,自己改的简历。

反复改简历是一定的,几个主要的阶段(i)大体翻译英文简历,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个全局概括;(ii)问了一些在国内做运营/市场的小伙伴,看了下他们的中文简历都会包括哪些内容;(iii)确定初步的求职方向后,把JD里面的重点词句糅合到自己的简历里面。三个大的迭代版本之间改动蛮多的,但是每一个阶段细微的修改也很多,最终版本几乎加进去了所有在各种JD里经常能看到的“热词”以及常用的互联网黑话。不知道国内的简历筛选是否有机筛,有的话感觉可以保证自己的简历绝对能跟大部分岗位要求match上80%-90%。

2)渠道
手机里下了5个app:拉钩招聘、脉脉、boss直聘、猎聘、智联招聘,是按照好用程度递减排序的。
拉钩yyds!拉钩主打互联网公司的求职,基本我收到的90%的面试都是在拉钩上面海投的。
脉脉上面会有很多HR找,但是好像我几乎没有面试是通过脉脉约的。脉脉更多像Blind,收集各种职场人反馈的信息。
后面3个几乎没太有用,boss直聘和猎聘我还会打开看看,智联招聘就压根没打开过。
也有些从脉脉/linkedin/微信群里加的猎头,不过感觉猎海归的猎头重点还是tech相关的岗位,运营/marketing方向的猎头比较少,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帮助。

3)面试
因为在美国太久没换工作了,加上中美之间职场的差异,前期我投了很多不知名也肯定不会去的小公司来练手,正式进入面试状态之前大约面了10-20个小型公司(有一轮游,也有最后拿到offer的,大部分面了2-3轮)。到后面“胡扯”能力上升的时候,甚至有一个PM的岗位我一直面到了第三轮,毫无PM经验的我真的每轮儿面试都在胡扯,而之所以收到面试只是因为App里面有推荐的“一键投递”功能,我也没看,当然它的算法也不够准确,就直接给我投递了。

大厂的面试情况:
美团:二面挂
新浪微博:一面挂
腾讯:二面挂
字节:面了两个team,一个一面挂,另一个二面挂
滴滴:面了两个team,一个拿到offer,另一个二面挂
知乎:面了三轮说没有HC了
阿里和百度在北京运营类岗位比较少,基本没有投。PDD总部在上海,也没有考虑。其他零散的二线互联网公司基本也有海投,但是没有重点关注+没收到面试,就没记录。我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国内教育行业突然倒塌,后期就没有考虑。

一般大厂面试基本是4轮+HR沟通薪水待遇。4轮面试一般是直属leader,大老板,交叉面(可能是同级别同事,也可能是隔壁组leader),HRBP(可以理解为对业务非常理解的HR)。如果有小伙伴对面试过程感兴趣,后续可以再展开。

4)落地+入职
写这篇帖子的时候正好入职三个月。总体来讲,因为我个人涉及到 (i)从小型创业公司-> 大公司,(ii)美国->中国职场,(iii)换行业/赛道,所以前两个月很struggle,觉得压力巨大且非常焦虑。随着手上的项目越来越深入,焦虑会缓解些。团队氛围还不错,老板稍有些push,但是基本不存在pua的情况。

中美之间差异比较大/大家普遍会关心的几个点:
(i)wlb:只能说国内几乎只有work没有life。滴滴应该算是大厂里面不那么卷的了,不过也要分业务线、分组。基本早晨10:30左右上班,午休2小时,晚饭1小时,大部分同事都要到8、9点钟下班,偶尔可能平均每个同事 每周会有1-2天是七点多下班的,赶上节假日需要做大促活动的时候,运营同学11、12点下班也是有的。加上另一半也在互联网大厂,weekday基本就是早晨起来,时间来得及的话两个人一起吃个早点,然后晚上两个人都差不多九点半十点到家,洗漱收拾一下就该睡觉了。甚至连续好几个周五,我们俩想早点儿走一起吃个晚饭,不是我加班就是家属加班,根本搞不成Friday night date。
(ii)性别歧视:本人90后奔3已婚未育,处在求职鄙视链的最底层。但如果只说互联网大厂的面试体验,几乎没有遇到性别歧视的情况。只有一家大厂面试behavioral question问到过如果我跟老公吵架会如何解决,其他完全没遇到任何跟私人生活/结婚生子计划相关的问题。个人感觉一来互联网大厂员工普遍年轻,85后、90后不论男女,大家对于职场性别问题的认知已经在提升了;二来大厂多少会有些舆论压力,随着国内女 拳打的越来越猛,职场性别歧视问题一旦捅到社媒/脉脉上,还是能激起不小的风浪。但是互联网大厂不能代表传统行业/小厂/企事业单位等其他行业的情况,性别/年龄歧视问题不可能不存在。
(iii)薪水:前面提到过,税后相比较的话,算上汇率,跟在美国的薪水没差太多。当然,这个薪水在北京生活,和换成美元在LA生活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差了大概3个level吧。

5)整体感受+后续规划
目前只能说一颗“归海”的心不死。但是到了这个年纪,在哪里定居,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喜好,还有父母、生小孩、career path、身份等等很多问题要考虑。后续如果有大动作,可以另开帖子来写。本帖更希望是从求职找工作角度,贡献一个运营/市场相关的海归data point。
  • 19
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