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关于陶瓷

avatar 633
PoundKey
4049
6
套辞经验专题(1)

大家好,我是Fallenone。我本科在南京大学的环境学院就读,专业是环境生物。2008年大四的时候申请美国的学校,现在是University of Michigan(以下简称UM)的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 (隶属于School of Public Health)一名PhD学生。当时申请了11所学校,拿到了UM的RA,Ohio State University的fellowship以及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ad。个人基本情况是这样:

GRE: Verbal: 600, Quantitative 800, Analytical Writing: 5.0

TOEFL(ibt): Reading: 28, Listening: 30, Speaking: 26, Writing: 25, Total 109

GPA:综合83.4/100,专业85.2/100

其他:在墨尔本大学做过一个学期交换生,在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访问学习了3周,有篇SCI和一个给中国水利部的报告(都不是一作)

从上面我自己的个人资料来看,可以知道我GPA挺差的,但是最后能拿到UM这边的全奖,除了一定的研究经历和交换生背景能给一定加分外,最主要的就是我的陶瓷很成功。拿了offer之后老板说“I fought for you.”总体来看,我一共给20个教授发了陶瓷信,10个教授回复了我,积极回复(书信来往一阵子,不是单纯的模板回复)的有6个。可以说结果还是不错的。我在这其中积累了一些我个人对陶瓷的看法和经验,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后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我的经验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并会辅以一些真是的案例给大家讲解。但要声明,我本身是理科生,这些经验我也只敢保证对理工科申请者有帮助,文科商科的申请者仅供参考吧。

一、“什么是陶瓷?”——关于套辞的FAQ
二、“陶瓷真的有用么?”——准确的判断套辞的价值
三、“跟谁陶瓷?”——套辞的前期准备
四、“如何发第一封信?”——套辞中的Dos & Donts
五、“这个回复什么意思?”——正确理解教授的回复和暗示
六、“教授能帮我多少?”——巩固阵地,摘取胜利果实
七、“不发邮件行么?”——另类套辞方式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陶瓷?”
首先我们这里说的陶瓷不是一种瓷器(开个小玩笑),是套辞,空手套白狼的“套”和巧言善辞的“辞”。在我们这里,它专指申请者申请非大陆研究生学习机会时,有针对性的和教授交流,目的就是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从形式上看,陶瓷主要是电子邮件,但也有勇敢的人直接打电话找教授(时机合适的话,这比写信强很多),幸运的人和肯下血本的人还可能有直接面对面的套辞机会(学术会议,飞到国外直接找教授等)。鉴于电子邮件的方式是最常用的,本文主要也就谈如何通过电子邮件陶瓷,另外两种方式其实也只是形式不一样,本质还是共同的,具体一些细节我放到最后一部分说。

从时间上看,以秋季入学为例,大部分陶瓷是在入学前一年开始,到录取通知发放结束。也不排除有的同学早作准备,在申请前一年半、两年甚至更早就进行这些工作,早期的鸟儿有虫吃,这么做是非常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为什么?因为陶瓷有些必要的条件才能做好(详情请见第三部分“跟谁陶瓷?”)。

从人物上看,陶瓷必定涉及两方人物,即申请者本人、未来可能的导师。同时,录取委员会也会间接参与陶瓷并决定陶瓷的结果。这三方面复杂的互动决定了申请者陶瓷的结果,也正是因为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会让陶瓷的作用隐蔽起来,让人看不清楚。下面会详细探讨。

从结果上看,套辞一般有三种结果。无回复/模板回复,完全没用;积极回复,但并不能直接影响到申请结果;积极回复,直接引向offer。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想帮助大家尽量少发生第一种情况,多发生第二种情况并发展到第三种情况。
对陶瓷有了这些概念上的认识后,不少同学都会问,陶瓷有用么?接下来就专门分情况跟大家说说陶瓷的价值。

二、“陶瓷真的有用么?”
网上的经验贴莫衷一是。有人说完全没有,有人说他就是靠陶瓷拿的offer(我自认为其中一员)。决定陶瓷有用与否不能光看别人怎么说,而要具体的分析。下面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如上文所说陶瓷实际上是三方面的互动。在早期只有申请者和教授,在后期录取委员会也会间接参加——尽管申请者不一定会和他们交流。然而我们都知道,最终的录取决定是录取委员会决定的,所以陶瓷的作用有多大,要看它能对录取委员会有多大的影响。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招生权的问题。英联邦国家和教育系统(典型代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教授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基本只要获得教授的首肯,录取和奖学金就没问题了,研究生院、系里只是走过场的paper work。而美国却要因学校、因系别而异。有的学校的系是自主招生的,系里决定了研院就不会拦;有的系是要先通过研院的筛选,挑出来的一部分申请者的材料再到系里来看。对于这两者来说,很明显前者陶瓷的作用更大,因为教授不会去到研院,他们的影响力局限在系里(除非真的是特别有地位,又特别想要你)。那么如何区分这两种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要求申请者寄送申请材料的地址猜测出一些端倪。

例1:分别看Duke的Nicholas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s和Purdue的Schoo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申请前者时要求寄送材料到Duke的研究生院,后者要求寄到学院的Admission Committee。录取结果的通知前者时研院发的,后者写系里发的。这就说明,Duke的这个系很可能是要先把申请者通过研院的筛子筛选一遍,再把材料给系里;而Purdue这边是系里直接决定。那么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陶瓷对于Purde的这个系的作用要比Duke那个系要大得多。

然后我们讨论一下更具体一点的系里的情况,就是说,陶瓷对象对系里的录取委员会作用大不大。在两种情况下有用,一种是陶瓷对象本人就是录取委员会的一员甚至主席(我套OSU的老板就是当时的录取委员会主席);另一种是教授为你极力争取机会(UM这边的情况)。有些教授会在自己的页面上注明是不是录取委员会成员,但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一个更普遍性但准确性稍差的方法是看这个教授是正教授(P)、副教授(AP)还是助理教授(ap)。主席的位子一般而言只可能是P,这个是流动的,不太好确定;AP有一定可能是主席,但更多时候不是,甚至不再录取委员会里;ap则很可能在录取委员会里,因为系里会给ap这种最早获知申请者信息的机会来确定明年的人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出成果来争取到tenure,算是系里对ap的一种鼓励和帮助。所以,ap在录取委员会里的可能性较大。那么另一种情况也就是让教授认定你为你争取机会呢?这就要求申请者陶瓷水平和自身条件足够高了。自身条件我没有办法帮各位提高,但是陶瓷水平这个东西是可以教的,详见下文。

说了这么多客观上影响陶瓷结果的东西,只能帮助大家对陶瓷结果大概有个底。如果申请者根本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就算对方一句话就可以要你也没用。

综上,陶瓷结果=录取决定权+陶瓷水平。有很多人认为反正是录取委员会决定,陶瓷没什么用。但是如果能让教授帮你争取呢?在申请的时候,我们的GPA、GT、科研经历都已经定了,为什么不做一些其他能够增加我们筹码的事情呢?既然录取决定权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那么提高陶瓷水平就是我们可以做的了。具体请关注后续文章。

三、“跟谁陶瓷”
上次我们知道,P、AP和ap在录取委员会中的大概的权力会是如何,但那只是一个泛泛的,任何事情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盲目的毫无准备的陶瓷的结果只会是石沉大海,所以我们在陶瓷之前需要先把我的homework做好。

首先,我们要准备好自己。每个申请者的背景、兴趣、目的都是不同的,一个对自己没有清楚认识的申请者很难获得理想的offer,所以每个申请都需要先认识清楚自己才能在申请中取得优胜。在陶瓷前(其实也是申请前),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我想要做哪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未来从事研究的领域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看法和预想,更不用说自己的一个宏观上的观点(我是说宏观,某一学术领域发展方向。通过或多或少的研究经历我们队微观上的一个理论、一个技术还是有了解的)。那么现在到了申请的时候了,很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摸索道路。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找大家现在研究领域的一些大牛写的review来看,今年出版的或者很经典的都行。好好的、自习的去读、去想,尽力理解、把握整篇文章的宗旨和细节。多读几篇之后,你会发现,“啊原来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很感兴趣,觉得这个方向太美好了,那么恭喜,你这步工作就做好了,把这些review融会贯通之后在自己的脑子里加工,自己写个一二三出来,哪些方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哪些方面亟待改进等,这,就是你现在对这个领域的看法;如果你没有兴趣,那么换个领域的review去读,直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里说的兴趣爱好不一定要很深,只要让你觉得,“诶,这个有点意思”,即可。因为以后兴趣、方向都可能变,我们现在先解决当务之急就好。

好了在思想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在一些文书上也要先做做准备工作。我建议大家去建立个个人网站(我之前用的是google提供的sites),这个网站现在是专门为我们申请服务的(将来随便了),可以放些自我介绍、照片、想法什么的,但最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先放个自己的CV在上面,这个将来有用。这里简单的说几句关于CV的东西。首先要简练,其次要专业,再次要整洁。冗长的CV没人愿意看;把小学得了多少朵小红花写进去会让人觉得很不专业,不分主次;一份凌乱的CV也不容易让别人看到你要表达的重点。由于本文不是讲CV的写作的,就不详谈了。总之,做好一个网站,把自己的CV弄上去,记住网址,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步。

例2:sites.google.com 这是我当时申请时做的,大家可以参考。

做好以上两步之后我们算是准备好自己了,接下来就要搜索陶瓷的目标和对象。下面我就谈谈找陶瓷对象教授的几点原则

1、教授人要好
这里暂且不提教授会不会push你到死,这个也不太好判断。我们要谈的,是这个教授对学生怎么样。会不会抢一作?学生毕业之后出路如何?这些问题。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是,nice程度是P>AP>ap。道理很简单,P已经到头了,他们没有必要抢学生的credits去评职称;而在学术圈(部分理科和大部分工科和商科的教授在和工业界也有紧密联系)混了这么多年,人脉资源一般而言也比AP和ap要强,能把学生推荐到更好的地方去;自己带了这么多年学生,也驾轻就熟。AP类似,拿到tenure了也就相对高枕无忧了,其他方面跟P比基本上也就是平均程度上的差异。最主要是ap,没有tenure,干不好的话直接卷铺盖走人,他们是有危机感的一群人,需要不断出成果来证明自己争取tenure,比较可怕的就是有可能会和自己招的学生争credits,这时候双方可能就会有矛盾,而这矛盾不是一年两年就没了的;而且ap本身博后也才做完没几年,人脉也集不起来。那么怎么看教授人怎么样呢?除了职称这个比较泛泛的标准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查他们发的文章,33、4岁(博士毕业27,3-5年博后,再加上其他一些时间)以后的文章,教授自己做第一作者的多不多,如果多,小心了,未来很可能是你干活,他拿名。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问教授现在手底下的学生,不过得到的回答不一定很准确……

2、方向要吻合
找到一个nice的教授之后,我们接下来要看对方做的方向合不合我们的胃口。这个不须我多言,大家每个人情况也都不一样,只能自己去考虑判断了。只想说一点的是,如果跟的人做的方向你不喜欢,一做做几年,会是很痛苦的事情。

3、教授要缺人
如果教授组里人都满了,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你再好再优秀,也没有办法。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我这里也只说说判断的方法。那就是找他手底下的学生,看看是不是很多,看看有没有要毕业的,然后也可以发信跟学生打听。

4、教授得有钱
满足了以上几点,教授如果没钱的话也只能无奈了。没钱的话我们是不容易申请到奖学金的(可以走fellowship,但竞争更激烈),所以看一个教授有没有钱也很重要。针对美国的学校,可以去NSF或者NIH上去查,看看教授有没有funding。有些教授在自己的网页上也写了。

例3:大家可以到这个地址去看biolchem.bs.jhmi.edu,以上几点除了方向以外都可满足。不过这种教授不是遍地都是,需要仔细寻找。

这里要说的是,以上4点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大家找教授的时候一并做好这些信息的搜集工作,这样比较有效率。

好,如此一来我们确定了教授A。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了,该正式进行陶瓷了,接下来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陶瓷经验专题系列文章。

四、“如何发第一封信?”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陶瓷前应该做哪些功课、哪些教授比较适合,那么现在就正式进入真正的操作了。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电子邮箱。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么,谁没有电子邮箱?”没错,这个年代不会没有人没有电子邮箱,但是具体用什么电子邮箱是有讲究的。优先度是edu域名、国际主流大邮箱、国内主流邮箱、其他。为什么呢?因为国外大学的邮箱本身就带了一定得过滤设置,对于那些以数字作为域名的邮箱(126、163之类的),很可能直接屏蔽掉,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用这种;sina会好一点,但是也不推荐;gmail、hotmail、yahoo、aol这三个是可以用的,我当时用的就是gmail,感觉还不错;大学给我们的邮箱就是最好的了,不过国内不是每个学校都提供这种服务的(比如我当时申请时我们学校就还没给学生开放邮箱服务),而且如果是刚刚开通,最好也不要用,因为可能不成熟,容易丢信。

搞定邮箱了,我们就要开始写信了。第一封信不一定,也最好不要发给你想套的教授。初听之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其中自有道理。教授们很忙,淡季每天100多封邮件,忙季数百封邮件,他们很难每封都看,他们如果连我们的信看都没看,自然没有后续的故事了,所以在给教授发信前我们要先提高让他们点开我们信的可能性。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查这个教授手底下学生的联系方式,联系上,打听一点消息(这些消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是否套这个教授)。学生们相对来讲有时间看信的多,我是没见过学生不回信的,一般都是24小时内,长一点的也有(度假、野外实习)。记下和学生联系时取得的信息,准备进行下一步。当然,有的教授手下学生的联系方式可能不好找到,那么这一步也就只能放弃了。

好了,下面给教授写信。首先标题上就要做功夫。“Hello!”这种邮件的命运基本上只能被归类为垃圾邮件,不要用。如果和学生联系上了,标题里面加上该学生的名字——教授看到熟人的名字,自然会点开看看。没和学生联系上的话,至少也用个学术一点的标题,不要太生活化;搞怪的也行,说不定教授一看一乐就打开看了。

假设教授打开了我们的信,开始看,这时候我们写了什么就是最关键的了。下面说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第一封信不要写太长。一定要在两百字以内,最好一百字以内。一个陌生人的长信,忙碌的教授们是不太可能仔细看的。所以,第一封信一定一定要简练。联系稳定了之后可以开始长一些,但也不要太长,又不是写情书。

2.不要带附件。陌生人信里的附件会让人下意识的认为是病毒,所以不要用附件。好吧,第一不要长,第二又不要有附件,我的CV放哪里?之前告诉大家要做个网页就在这里派上用处了,在结尾出给出这个链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3.不要看起来千篇一律。在写陶瓷信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写完之后自己看看,这封信是不是把教授的名字还一下就可以发给另外一个?如果是的话,这就叫千篇一律。你能看出来,教授也能看出来。对于这种信,心情好的话回个模板,心情一般直接垃圾邮件处理。

4.在信里写明自己想申请么?这要看情况。如果是在申请高峰期(比如现在),我认为最好写上去,直白明了。如果有的同学想做那早起的鸟(申请的入学时间前15个月以上),那么不写也好,纯学术交流,先把关系夯实了,以后方便很多。

5.在信的最后要加个问句。问问对方研究更细节具体的东西啊,问问对方觉得自己怎么样啊,都可以,让教授多个理由回你的信。同时也推荐对自己口语有自信的同学在最后表达我们可以通话交流的愿望。我跟很多教授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喜欢这种学生,有自信。

6.时间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次要,不过细心的同学们也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微观的时间的话,周一是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教授们过完周末精力回复了一点,工作起来更带劲,但是周末积累下的邮件也很多,可能会把你的漏掉;周五是最后一个工作日,尤其是下午,我们想着周末,教授也想着,这时候工作动力最低,可能根本就不查邮箱了,你的邮件就有可能就因为其他周五的邮件还有周末的邮件,被完全淹没、忽略。所以我个人认为最好是周二上午发。不过这个是很随机的事情,大家也不必太当真。宏观的时间更重要,9月份刚开学,教授们可能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确定,这时候没法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复,但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先抢占教授们心中地位的时候,所以9月是陶瓷第一次高峰;然后就是我们把材料寄出,并确定学校收到,这时候可以和教授说我的材料到了,您可以更好的了解我,这个时间不定,一般是来年1月份的时候,这是第二次高峰;最后一次是录取委员会在做选择的时候,这时候再加把劲,争取让教授能助你一臂之力,一般是来年2-4月份,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高峰。

好,我们发了陶瓷信,下面就等待教授们的回复吧。这个时间从1分钟到永远都有可能。不过一般来讲,一个星期内不回的话,就不要期待了,等下一个高峰再发吧。
教授们的回复代表什么意思?一个词都可以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忧愁,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授们的回复呢?还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后续文章。

四、“这个回复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无奈的现实,那就是陶瓷信得到回复的可能性本来就有限。之前给大家介绍的经验只是尽量提高这个可能性。对方是学校的教授,我们之前和对方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任何方法是能保证我们的陶瓷信会得到回复的(但如之前所说,学生们基本上都是会回复的)。通过之前介绍的方法,我们做了我们的homework,现在得到了一些教授的回复,那么都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给大家按积极程度来说说:

1.模板回复。这类回复跟没有回复的区别不大,属于无意义回复,教授对你的兴趣可以说是没有,因为他用一个模板来对付你——假若他真的有兴趣,必然会回应你陶瓷信里的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你的CV说一两句。有时候这个模板回复都不是教授发的,而是分给教授的administrative staff转的。最简练的模板回复“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please apply.”这个大家都能看出来。但下面这个例子可能会让一些同学兴奋,以为是很积极的回复,但只能遗憾的告诉大家,其实不是……

例:Thanks for being interested in my research. Please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package to **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t time. Rega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you can contact ***.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r application soon.
earliest convenient time, look forward, soon。乍看之下,诶这个教授很期待嘛。其实都只是礼貌性的用语(关于礼貌性用语马上会在下面展开说),这个回复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模板。判断模板回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回复内容里面不可群发内容有没有,有的话有多少。自己读了信后,判断一下是否换个名字(很多模板回复甚至不回写你的名字,就更能确定是模板了)可以一模一样就发给另外一个,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模板了。第一次不能让对方有兴趣,以后就难了。所以对模板回复我们的教授,就可以认定陶瓷失败。

2.消极回复。这个消极回复不是说在信里说你GPA太差、GT不行、科研空白,教授们不会在和你熟之前说这些的。这里的消极是直接回复说明年不招人/没钱。这种回复比起模板也是要好的,因为它告诉我们具体的信息,有利于我们调整选校的方案。

3.积极回复,无承诺。会在信里夸赞你某一项具体的东西,同时也会表示有意愿进一步联系(schedule a time, keep in touch, talk more, etc),这个进一步联系一定是双方有交流的,而不像上面那个例子里仅仅是see your application。教授也可能会问你要更多的东西,PS啊之类的自己先看。这都是好的现象。但是很少很少会第一次回复就明确的说I will support you。对于这种回复的教授,我们要更加积极,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看看他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的paper,进行学术套。没错这是比较累,但是这很可能直接导致一个offer的产生,难道不值得么?这个时候陶瓷的方式也可以更进一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约个时间来个phone talk,这是展现自信的很好一点。不过要强调一点的是,积极回复也不能一定保证接下来一帆风顺,他能这么回你也可以回别的申请者(尽管都不是模板),可能的情况就是另外的申请者更加吸引这个教授的注意,渐渐的就对你冷淡了,大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在4;15之前什么都可能变。所以在收到积极回复之后,我们要做的是把教授套好套住,争取拿到口头offer。这里也说一下礼貌性用语和它们实际的意思。well, good之前如果没有very的话,表达的意思是“一般”;fair是“比较差”;interesting前面如果没有very的话是“还行”;outstanding/excellent这些是“不错”;afraid的出现一般代表“没戏”。因为美国人平时动不动就用best,所以当他们不用这种东西的时候,就是so so了,和我们中国人习惯不一样,大家要转变观念。另外还有个比较特殊的词,就是match。如果教授说我们match的话,这就是最积极的回复了。

4.口头offer。我想说的是,不要期望第一次回复就有这么好的结果,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确实不太可能。假设我们是教授,每年几百甚至上千封陶瓷信都看过了,现在有个学生发陶瓷过来,模拟一下对方思考“恩GPA3.8,不错,这是今年第20个了;GRE1500,GRE是什么?不过好像还有一些人也差不多是这个分;iBT100,还行,英语可能不太差;研究经历,好吧看起来很多,有成果么,看看有没有publication,没有啊,那就这样吧。好吧这个申请者还可以,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然后就回一个积极的回复,在以后的交流中考察我们。除非你能让教授这么想“这孩子今年这篇paper和我要做的东西很像啊,过来之后都不用怎么训练就可以给我干活了,很好”,否则第一封回复别说承诺,教授都不会怎么提你申请成功具体的可能性多大,因为他们也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对承诺负责(同样我们也是,申请一开始我们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等来年1、2月份开始接到offer之后,这个地位就开始逆转,我们也不要轻易给教授承诺,除非这个确实是你最想去的)。争取到口头offer是很幸运的事情,很少会有教授兑现不了自己的承诺,不过我们还是要看一下这个口头offer的具体形式来确定形势。“I will try to support you”和“I will providing funding for your study”两者有本质区别,对,就是那个”try”。try的结果不一定是成功,注意这个区别。

5.合作。现在有种回复是越来越多了,就是教授说我可以给你出一部分(可能是生活费,可能是学费),你能不能申请你们政府的资助?甚至有很多教授直接会说”It would be great for you to have support from CSC”,人家都知道中国有个CSC公派。公派当然大家也可以尝试了,不过对于本科生和完全是自己申请的研究生来讲也不容易,因为CSC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支持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对于这种回复,我认为还是值得去继续套的,展现自己,让对方更加了解、喜欢自己,到最后觉得割舍不下,就会帮你争取全奖了。

回复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取得积极回复就是成功的,好吧没有一半,我认为只有五分之一。但这开启了一扇窗,最终争取到口头offer的时候就是成功的,好吧也不是一半,而是9成的成功。下次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确保住我们辛苦陶瓷得来的成果,以及一些另类的陶瓷方式。

六、“教授能帮我多少”
假设我们已经和教授取得了良好的联系,也确定对方明年有钱、有位置招学生,那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不是。如上一篇所说,在教授给你承诺之前,一切都是可以、也是很可能会变的。你和他打得火热不代表没有别人和他打得火热。我们这时候要做的是巩固阵地,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主要是通过保持联系、持续的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知识,以及到开始发offer时候的push。

我们得到了一个很积极的回复绝不意味着陶瓷的结束,相反,某种程度上这才是陶瓷的开始。得到一个积极的回复基本上意味着教授对你感兴趣了,你以后的信没有意外他都会看,也会尽量回。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保持联系。频率以1、2个星期一封为佳,当然,如果两个人很有兴致的聊起来就更好了。但要保障2个星期都去一封信,谈谈学术,问问对方引以为豪的成果和最新的paper,自己现在做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啊这些话题。这些大家都可以即兴发挥,而且根据当时的状况也很难讲有什么特别通用的回复。但原则还是一个,信的内容不要太长。这个时候由于已经联系上了,所以可以比第一封信长一些,但还是建议控制在300字以内。我们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和未来可能的老板及早建立联系和合作,将来更如鱼得水之外,重要的一点也是给对方留下一个诚心的印象,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下了血本的,一个人一旦下了血本,就难以放弃了,我们要的就是让教授产生这种感觉。做得好的话,教授甚至会过来反套你。这个时候就要小心应对了,除非真的很想去,不要轻易给出承诺,给了就不要背信弃义。学术圈就巴掌大,你把任何人惹毛了,将来都不好混的。
这么持续几个月之后也就到了发offer的时候。套到这种程度,教授肯定会和系里说想要你,ad是肯定有的了,但我们不是还想要全奖么。这个时候除了学术问题,可以适当的问问自己的申请情况,明确的问能不能帮忙争取到奖学金。教授不一定能马上回复你,因为有时候他也真的不能确定。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收到了其他学校的offer,可以以此来push一下更想去的地方的教授,但措辞一定要委婉,一定不能给对方有机会觉得你盛气凌人,而是要让对方觉得你很为难。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教授会把能帮的都帮上的。如果他本身就经费充足,愿意完全替你出学费和生活费,很有可能比较早就点名要你了,反正不需要系里出钱,系里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七、“不发邮件行么?”
美国的本科生都很主动,从东岸飞到西岸直接到教授实验室/办公室的大有人在,我也听说过几个朋友的朋友办签证飞到大洋彼岸去面对面交流。不过我没有做过这种事,也没有很直接的了解到怎么做这种事,而且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适用的人极少,所以在此略过。这里要说的更多的是通过电话陶瓷。

UC-Davis的一个教授跟我说过,他比较欣赏那种直接打电话的申请者,别的不说,首先就让他觉得这个人很有自信。所以大家完全可以这么试着去做。同时他也提到有的教授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电话,所以更普遍的做法还是发封信,然后在信里留个联系方式同时问问教授能否电话交流。我这里建议还是先写信,在信里提出电话交流的意愿。如果对方2个星期没有回复的话可以直接一个电话过去,至少还可以为我们多博得一个契机,反正也不能更坏了。

如果打电话的话,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自信。我们的口语说的可能不如美国人地道(废话),但是我们的自信没有理由比美国申请者差。要敢说,即使张嘴就是语法错误发音错误也要说,不要怯生生的,不要说半句想半天之这半句有没有语法错误发音有没有问题然后再磕磕绊绊的说下一句。咱们说得不好对方会说sorry的。教授也知道国际生语言上会有一些问题,能够理解,怕的就是不敢说。大家申请的时候可以找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练习,可能会好一点。然后就是要有一定准备,这个阶段的电话交流一般都很随意,可以一半生活一半学术,不需要很深的话题,但保持话题的连续性就好。以上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些电话面试,大家可以参考。

那么关于陶瓷经验就是这些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期待和广大申请者有进一步的交流!

Fallenone
  • 6
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