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STAR模型在简历中的应用

avatar 913740
ellocz
14709
16
STAR的核心出装顺序
STAR这个套路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框架,但是普遍求职者们对它的理解是一个有顺序、权重平均的单一串联结构。也就是说从S元素开始依次提及T元素、A元素、R元素分别展现战况、战略、战术、战果。诚然,这符合人类对一个事情发展过程的认知规律,也是最自然的一个思路。但是在求职核心四大项(简历、求职信、拓脉、面试)中,STAR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顺序、不同的权重、更多地展现多路的并联结构。

拿简历来做例子,注意到经验版块、项目/活动/领导板块的条目都会是:
(1)每一个条目都是以单一行动动词或者串联行动动词组开头,所以A元素排第一。
(2)接着以数字、金额、百分比的战果量化在字母之间最为突出,所以R元素排第二。
(3)其次就是以大写字母开头的模型、程序、算法、软件、行话缩写的T元素引人注目,因此T元素排第三。
(4)最后就是铺垫背景、初衷、主旨的S元素。

综上,简历反映的就是一个ARTS的出装顺序。

权重方面来说,我们一定要深谙目标职位的职能,比如SDE,DA/DS/DE强调的就是T元素。进攻型职能比如Trader,Wealth Management就强调R元素(投资回报率、Information Ratio等等),还有销售、市场与推广部门也是强调R元素(市场曝光度,市场曝光率,销售转化率等等)。但是在一些防御型职能诸如客服、合规、风控、审计这些就会强调S元素,诸如客户背景、客户反馈大致内容、风险所在、与哪些部门协同的配合来完成任务等等不一而足。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的目标职位,对于STAR四元素要有所倾向。

最后就是强调一下并联结构的思路。
串联结构的最大劣势就是结构单一,而且容易限制发挥。并不是所有的职位职能都可以有很亮眼的R元素,所以一旦STAR成性的话没了R就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写得就很纠结。举个例子,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个服装公司做一些杂活,每天就是检查开机、关机、搞路由器、搞打印机、帮员工运行碎片整理,偶尔还打打字,那这样我怎么去R。所以这个时候我就不STAR,我可能就是A元素加一点S元素就写完了。

STAR的并联结构是什么呢?
我粗略地画一下:
0 1 2...
S S
T
A
R
T S
T
A
R
A S
T
A
R
R S
T
A
R

就好比我们做菜,STAR就是酱油、糖、醋、辣椒,我要做糖水,我可能就只加糖一直加糖就好了,我要做酸辣汤,那就加醋和辣椒就好了。没必要什么东西都往里加,搞不好还弄成了“酱油炒香蕉”。

举一些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吧。
骨干A元素Create a model
那我可以怎么加?
我加S元素就是Create a predictive model
我加T元素就是Create a model using Excel
我加A元素就是Create and validate a model
我加R元素就是Create a model with 1,000,000+ rows of input data

那一般我们要把它STAR起来就是:Create and validate a predictive model using Excel with 1,000,000+ rows of input data

那万一我没有1百万行data,算法也很简单,就一个Excel加几个数得出一个总和这种,那我R就没多大意义了。
倒不如我S一波:(比如针对软实力导向的咨询职能管理职能这一类)
又从骨干A元素Create a model开始
加一个S元素 Create an aggregation model
再加一个S元素 Create an aggregation mod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最后再来一个S元素 Create an aggregation mod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to help management's decision-making

又或者我T一波:(比如针对硬实力导向的数据建模职能一类)
又从骨干A元素Create a model开始
加一个T元素:Create a model in Excel
再加一个T元素:Create a model in Excel using aggregation formulae
最后又加一个T元素:Create a model in Excel using aggregation formulae showing the arithmetic mean, geometric mean, and harmonic mean

我还可以连招一波:
又从骨干A元素Create a model开始
加一个T元素Create a model in Excel
再加一个S元素 Create a model in Exc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再加一个A元素 Create a model in Exc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and validate the model
再加一个T元素 Create a model in Exc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and validate the model using a 10-day span of data
再加一个S元素 Create a model in Excel for daily reporting purposes and validate the model using a 10-day span of data for backtesting

希望给大家一点启发,这个框架也伴随了我求职以及在职的8年时间不断地完善,在升级为投行VP之际回馈地里。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补充内容 (2022-11-16 01:24 +08:00):
感谢各位的支持,也接到不少地友的留言和私信,发现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分享一下STAR各个元素本身,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区别和并联结构的理解。

首先S就是Situation战况,S元素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常用的套路就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同位语以及介词about、of、for。比如说我核心场景是market research,那添加S元素的套路就是:

是什么—— conduct research on Stock Market
再S—— conduct extensive research on Stock Market
小S——conduct extensive research on US and European Stock Market
大S——conduct extensive bar-chart based research on US and European Stock Market
继续S——conduct extensive 5-minute bar-chart based research on US and European Stock Market

为什么——主要是反应这个场景的动机和原因
在继续S上面延续S:conduct extensive 5-minute bar-chart based research on US and European Stock Market for investment managers
究极S:conduct extensive 5-minute bar-chart based research on US and European Stock Market for investment managers to execute day trading strategies

所以我们就光添加S元素,就可以一个非常广义的、模糊的、宏观的场景定义地比较具体、精确和充满细节,告诉建立阅读者这个场景行动的动机,原因,是有意义的。很多时候作为在校学生或者应届生,尤其是偏文科背景的应聘者,在没有很多成果、高级方法,经历感觉比较普通的情况下,只靠一个核心的场景用S元素无限延伸,就可以把一段条目写得很高大上,就像上面的究极S一样。

今天时间有限,之后再介绍剩下的元素。

补充内容 (2022-11-19 16:53 +08:00):
接下来就是Task战略,T元素。它回答两个问题:怎么做?在哪做?

“怎么做”就是应聘者充分展现硬实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应聘者在目标职位职能实际工作场景中得以使用的模型、算法、框架、方法、途径、函数、公式等等。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跟着Apply,Use这一类动词,以及by,in,using等等。在这里的一定得具体阐述,切不可过于笼统,否则面试官一眼就看出来应聘者硬实力不足的事实。我之前在招聘的时候看到有个应聘者写道:U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to solve business case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daily tasks

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应聘者其实并不会Artificial Intellig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那么多具体的模型比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过程分支,就直接写那个应用的具体模型就好了嘛。而且Business case具体是什么,是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还是语言的Sentiment,这里的S元素也不具体。因此给我感觉这就是现编硬靠的,真正做过这方面的应聘者绝对不会这么写,直接筛掉。

“在哪做”就是应聘者所使用的软件、编程语言、平台等等,一般也跟着by,in,using这些词语来表现。这里就是一个充分匹配目标职能所需软件的时候,首先是直接匹配,比如对方要求Java你有过Java的经验就写上。但大多时候对方要求的东西你不一定有,那么就可以尝试大类匹配,比如对方要Tableau,但我没有Tableau的经验。但仔细想想Tableau是实现什么功能的呢?就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软件除了Tableau还有Power BI,QuickSight、Looker这些,甚至是Excel的图表,R的ggplot,Python的matplotlib,seaborn全部都可以写。这个时候运用的技巧就从一个Tableau的软件升华到数据可视化本身,那比起没有匹配直接不写来说多了一线生机。这个思路同理也可以应用在“怎么做”上。

那么针对上面那个应聘者笼统的表述,怎么改动比较好呢?很简单,比如对方要求NLP相关经验,如果经历匹配的话就非常具体地表现就好了:

Applie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n Sentiment Analysis from Twitter to predict the positiveness of market condition using nltk and scikit-learn packages in Python

一言以蔽之,T元素就是两个原则:(1)对方要什么给什么;(2)越具体越好。

补充内容 (2022-12-16 00:02 +08:00):
接下来就是A元素,也就是战术,具体到每一个关联的工作场景所采用的实际行动,词性全部为动词。A元素可以说是每一个条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象征着每一个条目的开头。

这里面有个注意的要点:A元素一定要是行动动词!!我看很多entry level,intern的简历上面布满着非动词,或者非行动动词,这在表达工作能力的程度上大打折扣。

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Responsible for开头的,这好比“我会对你负责的”一样,表述很笼统。那具体是怎么负责的呢(A元素),负责到什么程度(R元素),这个才是简历的关键。

举例:Responsible for a real estate valuation project in Santa Monica

这种一看就是打酱油居多的,或者是参与的场景太少,或者内心觉得没啥意义但又不得不写的状况。HR内心是很细腻敏感多疑甚至有点“自作聪明地随意推理”,目的就是想尽办法把你筛掉或者信心满满地推向岗位负责人的,他们的OS可能是:哇你负责一个项目那应该很牛啊,证明了老板和管理层对你的信任,在基层岗位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分项了。但你为啥写的这么平庸呢?我们想知道你具体怎么负责这个项目的,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但你不写是不是里面有猫腻呢?算了再看看后面的candidate已经没有更吸引眼球的了。

那具体怎么去改变呢?首先我们得知道项目三要素:计划、执行和反馈阶段。那我们就分出了三个场景。那在计划中我们可以举例数据收集、Onsite的尽职调查。那这两个关键的A元素就是Collect Data以及Perform On-Site Due Diligence,然后接下来就堆积S元素T元素R元素就好了。

非行动动词其中就是Assist,Help,Aid这种:帮助某个组,某个老板,某个组员做某事。那这类动词后面一定跟着一个行动动词,比如说Assist in sorting legal documents to corresponding files。作为基层,基本上都是做辅助位的东西,那就直接把你辅助的行动提上来就好了。那就后面那个行动动词提上来:Sorted legal documents to corresponding files。这样就可以全面形成行动动词开头的条目,充分论述个人输出的场景。
  • 794
16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