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也得转码?为制造业写代码和在制造业写代码

21273
64
之前发过一篇instant.1point3acres.cn,少数人觉得有意思,多数人觉得制造业钱少没兴趣。
老规矩,先过滤一下读者。本文目标读者群:对钱没有太大追求的人,包括对写码不痴迷、还想寻找其他人生乐趣的;包括在大厂被资本家干到日渐头秃、需要枸杞泡水保温杯的;包括对PIP有阴影想要摆脱精神科医生的;包括有家有口想要多些时间精力陪陪配偶孩子的,包括想润欧洲但不知道怎样才能留下的。
本文不适合:年轻俊美、Linkedin上recruiter追求者众、认为贫困线是$350k的(制造业美国要做到IT director才能拿到这个数,欧洲就更惨了,还得交高税)。
本文很长,谢绝“太长没细看,就觉得欧洲没救了”这种回帖,请直接关窗口。
一,为什么都是写代码的,工资比美国IT大厂少那么多?
制造业内部的individual contributor码工没有什么股票,就算有股票,制造业股价也不会疯涨。Compensation package一般就是工资和performance bonus,有些挂在sales团队下面的码工能有点销售分红。这就好像你养狗,最贵的狗粮也就高档牛肉了,但你不会把神户牛排给它吃。美国的制造业家犬狗粮一般是毕业不到100 k刀,之后保持1X0 k刀一年,少数厉害的能到200 k刀以上,但是不管人岗的到职业顶峰也就是200 k刀出头为止了。欧洲家犬的狗粮从学士毕业30-40 k磅或硕士40-50 k欧起,到职业顶峰100 k欧(不是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这么多),少数公司1X0 k欧(近年有增长趋势),不管人的岗很少有达到200 k欧的。考虑到地区物价水平的差异,家犬的欧美收入区别不大,都是所在国人口的前10%,运气好的是人口的前5%。家犬职业的优点在于制造业招码工困难,不搞PIP,工作轻松,就算是裁员也努力给办理内部转岗,就好像很多人生活出现重大变化仍然要养着自己的狗。
另外一种是为制造业写代码的软件公司,包括卖软件给制造业,和为制造业做外包的公司。这种公司在IT界体量大多数是属于三线和以下,偶尔有几个二线,例如Salesforce、SAP大体算是为制造业写代码,本文不谈二线,二线IT公司真正算是给制造业写代码的数量太少。给制造业写代码的三线IT公司的码工收入不会太高,一般差过B2C的IT大厂,但强过制造业员工收入;加入得早、有股票被收购后发财的要看运气;公司体量小,没有B2C的IT企业那么大面积的员工发财。由于这些三线公司仍然属于IT行业,大多数码工作为一只猫,待遇好或坏完全看猫咖:有满屋脏臭的猫咖,也有干净专业的猫咖,但猫粮就是商店里卖的猫粮,偶尔有大虾,但大多数人不会像一线大厂有鱼子酱。猫咖的生意好坏直接影响猫的生活,生意不好的时候老板就把猫扔到街上,生意好的时候去shelter接收没有身份的猫,并延长营业时间,跟一线大厂一样。
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要赚得多有两个基础:
1 紧缺职业,岗多人少,挖人难就会把工资撬上去,供应量大了工资就会下来,但是再紧缺也不会出现成倍的工资增长,一般全行业收入增长水平是在乘以二以内,如果是之前很低的才能做到乘以二。这就类似于新冠期间网上的贩子把无品种的猫狗价格抬了两三倍,但是不可能更高,更高没人买。
2 公司本身可以在纸上计算出来的价值高(一般是B2C,直接用地球人口数量乘出来的),所以资本愿意哄抬,泡沫越大,股票带来的工资总包越高,现金工资也会更高,跟人才供应量关系不大。这种类似藏獒的价格泡沫,直到接盘的市场散了,泡沫才会爆。
如果只看到第一点没有看到第二点,就会觉得CS人才供应量上去了工资就会下来。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点才是关键。IT行业的B2C公司可以在纸上计算的价值远远高于实体的制造业,才能把泡沫吹起来。目前这波IT业界hiring freeze跟裁员,除了整体的金融紧缩,也说明资本界对B2C revenue增长机会在已有技术框架(平台)内发掘不出新的泡沫来画大饼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在B2B卖给制造业的solution上找地方画饼,有很多饼我看了就扑哧笑出来,制造业的管理层不是消费者,创业的人外行就是外行,lean startup的玩法行不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IT行业更多工作出现在B2B公司,工资低于B2C公司。
二,都是面向制造业编程,为什么美国的IT创新比欧洲厉害?
制造业目前还有很多IT从业者无法想象的由底层白领手工完成的简单活。例如数据输入。对文字阅读后经过判断作出有复杂度的操作是几年前就已经可以用robot process automation做的挺直白的技术了。让软件自己阅读(例如顾客的email订单文字乃至fax订单直接转文字,供应商的固定格式账单pdf),程序自己选择下一步做啥,就跟个人一样。你可以想象目前这些干这种活的底层白领全部裁掉能省多少?我们就假设目前一个制造业公司里手工操作这个流程的雇主支出是10万美金一人一年(雇主支出包括苛捐杂税福利,这种制造业的junior professional年薪7万算是个美东小城市底层白领的收入正常价),裁员10人能省下一年100万美金吧,十年省1000万。那么十年里客户愿意付给安装这个软件至少300万到500万美金的支出(按照corporate finance的ROI时间算,一般用三到五年的回报,这里就简化了没有用compound rate)。按照客户可以接受花500万美金的预算,假设这软件本身设计得很好,代码实现到位的话,客户的软件安装支出可能也就50万到100万美金,剩下的预算我就全用来买软件的license了,这就是400万licence收入,分十年时间落入软件公司的口袋。制造业客户高兴吗?高兴,十年里省了一半的工资开销。
那么一个投资人算好了这个帐,给创业者CEO投了400万美金,创业者找4个程序员,准备头几年给每个程序员共40万现金(不是每年40万,这里假设开发需要两三年,完成了才能卖licence)。投资人是爸爸,CEO是富二代,不拿工资直到开始有licence收入。这是一个高端猫咖。用两三年把这个软件开发出来;剩下的年份留2个程序员继续开发,2个程序员负责给客户安装,每年只要有一个制造业的新客户都是纯纯的银子滚滚来,这还没算老客户的年费。这个简单的例子里,由于每年只有一两个新客户,所以不需要增加程序员。当然,十年后客户肯定不会再愿意交这么高的licence费用了,这是以后的事,CEO可能会把公司关了,全职打高尔夫球去了,程序员们可能也不会再继续干同样的活了。这只是举了一个极度简化的例子。制造业和人工服务业里还有大量的机会都可以用软件或硬件机器人取代,翻译过来就是还有大量的年薪7万美金的人可以裁掉。由于B2B客户愿意付这个价钱,才能承担得起高端猫咖的码工猫的工资。当然,这个赛道现在已经非常拥挤了,不需要更多猫咖了。
以上这个极度简化的案例对于社会的10年影响是什么呢?
新富:4个程序员,每人每年赚10万以上现金,1个CEO。在这个简化的案例里,10年后这个公司还是只有5个员工。
新贫:每年搞定一两个新客户,每个客户裁掉10个底层员工,被裁的从每人每年赚7万降到0,10年就是至少100个人失业。由于之前的工作技能过于单一,同类岗位越来越少,他们今后找得到7万一年的收入的工作机会并不多。
美国程序员的高收入天堂生活是建筑在普通人的地狱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公司的程序员很少有硅谷的工资,除了我们已知的欧洲商业环境里各种不利因素外,还要加上欧洲创业者被法规环境限制了想象力(裁掉的人的失业金得由占程序员收入近一半的所得税来付),觉得哪怕开发出来了技术,也难以在本土落实到应用。大多数的innovation必须从本土开始monetization,否则赚钱机会很渺茫。同样的技术,在美国先有了客户,用不了多久靠着大客户reference也会在欧洲有客户。
三,面向制造业编程,还有哪些玩法?
既然文字识别赛道已经挤满了,就有人出来说用computer vision辨认目前需要人眼识别的内容,例如Quality Control里面的visual inspection。与文字识别的应用区别在于CV噱头太大,可用范围有限。除了大规模高速生产的产品线(电子板之类),制造业讲究的是没有bottle neck的流水线,如果我每小时能生产的需要用人眼检验的产品数量不够,那么CV的速度快没有任何优势。然后又有人说,那么我们用语音输入代替键盘,解放员工双手,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工作。楼主扶额苦笑,制造业底层员工的口音南腔北调,没有人愿意在喧闹的大通间环境里重复Siri体验。由此可以看出来,要是专门面对制造业做B2B生意,软件公司估值的泡泡并不好吹。欧洲很多小软件公司就是专门做B2B给制造业的,技术非常尖端,工资非常平庸。
制造业内部的编程狗能够创造的价值则完全是嵌入在制造业的产品内部的,不管他们的工作是不是embbeded software engineer,实际的产出都是embedded inside the Profit&Loss of a corporate company。制造业的家犬需要更多能够做硬件上编程的,要求高,所以开发时间长。制造业有很少的一部分的实体产品可以通过数字化颠覆商业模式,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制造业公司本身就是个B2B business,本质上相对消费者市场的机会可以颠覆的东西非常少。这就造成了家犬大多数的时间如我小黄文里所说,做的都是类似给已经存在的硬件产品提供更方便的用户界面,或者给硬件产品上云让用户可以实时监控,再就是给公司做个eCommerce体系等,或者做Corporate IT的工作,给公司内部的用户安装更加便捷的猫咖软件,或者写一个in house solution。家犬的这些工作带来的纸面价值,远远低于上面的高端猫咖做的那个低端白领终结者,因为这些价值可以很确定地计算,都是在一个制造业公司的财报以内的一部分。
我举一个例子,可以看到一个特殊人才稀缺十几年、却没有造成薪资翻倍,也没有被颠覆。医药制造业里的QARA白领岗(不是码工里的QA岗,不是实验室QC实验员岗),过去十几年一直属于活多人少、猎头挖人厉害的专业。缺人的原因是大学无法培养QARA人才,只能由大公司和有资历的机构培训,还必须有工作经历加成。其他行业的QA也不能直接加入医药工业做QA,还是要从底层培训。各国针对医药产品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得有人来负责这些paperwork,对这个岗位的需求量是一年比一年大。这么强的求职者市场,QARA的工资却没有翻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纯开销岗,QARA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直接给医药制造公司赚钱,而医药公司的估值正常也就那么多,毕竟病人数量、医院的购买力、和customer life time value不是网购和社交媒体公司的用户可以直接用人口数量乘的那个数量级。
上面一段讲到的人才短缺是一个paint point,那么一线的IT公司有谁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没有,因为画制造业B2B客户的饼不如画B2C消费者的饼香,资本没有兴趣,一线公司不画。直到终于有一天,Salesforce的一个高管觉得这是个机会,跳出来创办了Veeva Systems。你可以去看看这个公司2007成立的,跟fitbit是同一年,Veeva 2019的revenue才862m,Fitbit 2019有1.43b,两个都是自己领域的头部企业,Fitbit还要跟Apple竞争,Veeva就没有这么强的对手。再看看Levels网站报的Veeva工资,我保证你会很失望。这已经算是中高端猫咖了,毕竟Veeva的客户都是制造业顶流富有企业。Veeva为客户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制造业客户不能说我用了这个产品可以直接裁掉N个人,一年节省M百万;并且医药制造公司的数量整体有限,客户市场不是Fitbit消费者人口数量那个级别的,饼画不了那么大。所以,Google接盘了股价比发行价跌去70%的Fitbit,而业务进展顺利的Veeva决定转型为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来避免股东给它施加赚钱压力。
四,非码躺平在欧洲可能约等于在年纪大了以后再转码?
为新技术辩护的人总是说,一些职业被消除了,新的职业也被发明出来,例如餐馆服务员的工作少了,送餐的工作多了;流水线工人少了,维护机器人的工人出现了。我同意这点,但是制造业里很少有等值替换,裁掉100个流水线工人估计能换回来10个不到的机器人维护岗,而且同等背景下必须是本身的学习能力就更高的人才能竞争到重新被培训。在欧洲不做码工,做底层白领完全躺平,可能只是裁员来得慢一点,裁员包大一点,身份不成问题,多一些喘气的时间可以把房贷还了。到了最后,裁员前没有还清贷款又不能靠租金cover的,不能接受靠社会救济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想有个白领工作,那时候再找就很成问题了。
也许随着制造业被失业的增加,美国会慢慢像欧洲一样对程序员收入阶层收高税,然后用这些钱提供失业保险和免费职业教育,帮助普通人找到下一份工作。我想不出政府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平衡这个天堂和地狱。
躺平了一直做一份容易被软件替代的底层白领职业,哪怕在欧洲福利社会,想想也是很恐怖的。人还是要不断学习难以直接被替代的新技能才好。
  • 207
64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