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回国TikTok工作周年思考和总结&中美找工作个人总结

avatar 1578
nooneknow
25474
55
【个人经历】回国TikTok工作周年思考和总结&中美找工作个人总结

回国工作即将满周年。回头看确实体验到了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工作经历。当时在美国找国内工作的时候,论坛里找到的经验分享帖是比较少的。最近有时间,正好写写个人的一些经验抛砖引玉吧。

1 背景介绍
本人在美国还不错的学校计算机硕士毕业。先后在Bloomberg做了5年证券定价的工具和数据&在FB做了两年电商平台推荐系统后端架构。回国后加入了字节跳动TikTok国际电商团队做电商基础的后端业务架构。(顺便打个广告,我们团队中美分部都在大量招人,欢迎有经验的同学联系哦~

2 中美找工作的经验以及比较
个人背景主要是后端系统。仅以此为例。

首先是美国部分。论坛已经有大量的在美国找工作的经验分享,只简单补充几句。

2.1 美国初中阶
以FB(现在已经改名Meta)为例,初中阶包括L3-L4。工作经历通常5年以下。

面试内容刷题占据绝对大头,FB标准流程是两道medium题。稍微看项目经验,最后是沟通&文化匹配度。
中美团队都面过一些求职者,除了针对公司的风格刷题到位之外,普遍容易忽略的问题是,
1)做题过程沟通不注重,讲解不清晰。需要平时在练习的时候习惯边coding边讲解,尽量清晰的表达
2)项目经历总结准备不够充分。建议学习STAR原则言简意赅的说清楚简历上的每个项目。同时能够聊透最有亮点的一段项目经历。比如系统整体架构是怎么样的,挑战在哪里,为什么有挑战,回头看如何做的更好,后续如何优化,需要考虑的其它方面有哪些(e.g. 稳定性,延迟,QPS,业务结果,研发效率)等等问题
3)较少了解公司文化。需要面试前稍微看看公司官网文化介绍的部分,思考如何应用在沟通中

2.2 美国高阶 L5+
除了初中阶的要求,高阶职位主要考察系统设计+项目或团队管理经验+刷题。根据level和岗位要求,各部分看重的比例不同。刷题仍然是必备的,相对初中阶比例会小一些。越高阶对系统设计问的越深入,也对项目和团队管理经验有一定要求。不到5年工作经历的话,可能在系统设计上花更多的时间准备发挥的足够好。
个人的管理经验并不丰富。只讲系统设计相关,通常L5至少需要系统设计比较过关,对求职者的要求是把Grokking那本书吃透。吃透意思是比如能从各个系统设计中总结一些通用的部分融会贯通。在正式面试前找至少两个不同的人mock系统设计。L6需要对DDIA一些岗位相关章节有一定理解,这样聊到系统设计上的深入话题时才能够接得住。

2.3 美国Startup
除了FLAG这些大厂,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积极探索Startup这条路。主要考虑未来2年内大概率要上市的公司。优势在于入职时公司估值较低的时候,拿到不少股票或期权,同时公司未来潜力可能较大。当然有些Startup入职的包不比狗家低太多。劣势在于选择Startup对个人的眼光要求极高。同时高回报伴随高风险,公司是否上市的风险一直存在。将所有因素考虑到位,计算预期回报是有不少Startup可能超过大厂大包的。

2.4 中国校招
国内找工作,整体可以分为校招和社招。一句话总结的话,校招看重基础和潜力,社招尽量即插即用。
校招内容包括,
1)学校非常非常重要。国内大厂可选的求职者太多,毕业学校是门槛。但是美国top100学校毕业基本都能达到要求。
2)实习经历或竞赛奖。这跟即插即用是一脉相承的。培养成本降低,能更快上手出活是加分的。
3)国内校招的面试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经历+面试编程题+cs基础知识题。对比美国,考察编程的比例整体偏低很多。达到美国面试的要求足以应付国内所有大厂的编程题,甚至可以稍微少花些时间准备。而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部分是美国面试中几乎不会问到的。所以字节低于3-1岗位都需要额外准备基础知识部分。

2.5 中国社招
为了即插即用,社招看重大厂经历、项目经验和常见系统设计。一般也问编程题。通常每一轮面试会可能涉及到每个方面,所以对系统设计和编程的考察,深入程度是不如美国社招面试的。但是项目经验的总结要求要更细致到位。越高阶对系统设计和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基础知识和编程部分占比越低。一般3-1+的岗位对项目和团队管理有要求。
国内社招通常都不是general hire。也不如美国面试注重内功和整体素质。最关注的还是背景经验匹配,拿来能用。这需要我们在投简历阶段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找到越匹配的部门和岗位,面试相对越容易。比如某一部分的弱点可以包容,调整面试内容各部分比例少问或者不问cs基础知识题等。同样的,内推可以大大提高拿到面试的几率。

3 为什么回国
回国后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回国工作。可能论坛里也有很多人有过各种思考。个人也花了不少时间才下定回国的决心。先后优先级有几个方面。

3.1 发展前景
从大的环境是看,最近十多年国内很多领域快速发展,多个方向已经赶上老美甚至反超。比如电商、网上支付、生活服务、短视频等等。互联网之外的新能源、5G等新兴行业形势也很不错。我们需要在大的行业上做好选择,可以降低个人加入某个行业遇到大困境的几率。反例比如最近一年被限制的在线教育、虚拟货币和社区团购等行业。想了解这方面,其实个人浏览一下最近的国家五年计划就大致了解了。
从个人的发展看,回国通常遇到比较匹配的岗位很有可能直接升一级。同时在业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个人的职位也能够快速升上去。特别的,工作内容涉及跨国团队或者业务,对于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同学相对更有利。

3.2 生活方式
选择中美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待了十多年,也充分体验到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体看,在美国更自由主义,更独立,更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与国内的人情和集体主义社会国情完全不同。完全看个人偏好。

3.3 待遇
与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现在国内互联网大厂能提供的包已经有一定的吸引力。从个人的数据点以及平均来看相当于美国打七折。这个打七折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实际购买力,并不完全是汇率反映。当然每个人对这一点都有个人的看法。比如考虑到房价。合理来看可能是1:3到1:4之间。更长远一些看,相比在FB,个人在字节未来几年升职的机会要高很多。那时候的待遇很可能会赶超FB。

3.4 父母
父母的因素可能是很多海归重点考虑的问题。个人经验看,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不同,父母辈能适应美国生活的比例很低。

3.5 疫情
最近两年有大量的海归因为疫情回国。从个人生活自由和免于新冠的恐惧看,选择中美孰优孰劣目前并无法下定论。真正实实在在影响到个人的问题在于,疫情之后美国对亚裔的歧视更加严重。在生活中遇到真实的歧视导致的冲突也更多。部分人会比较敏感易受影响,部分人能适应。可惜个人属于前者。

4 国内工作的不同

4.1 工作压力大,节奏较快
国内大环境竞争更激烈,大厂在每个领域试错,生存压力很大,即使部分领域做到了极致。配合公司迅速发展的业务,国内团队的迭代节奏也是远快于美国平均水平。比如字节的双月制,从确立业务需求到上线都按双月节奏安排。优势在于快速迭代出业绩,做好之后能迅速升职。问题在于工程质量相对差,公司基础架构投入严重不足,容易失去长期目标,而且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导致无意义的内卷。整体趋势是在好转,但是比较缓慢。仅从字节看,取消大小周,下班时间提前,增加了假期时间等。
在考虑海归的同学务必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工作时长增加2-4个小时能否适应。这很大影响个人的WLB和精力水平。个人在FB的时候经常是工作10个小时提前做了过渡尝试,仍花了一段时间适应国内的节奏。

4.2 Ownership意识&组织架构
海归同学在美国有工作经历的话,普遍会更有Ownership意识,相对国内同学更有优势。这不仅是在学校阶段培养了相对更独立的思考和行为习惯。也是工作中承担的角色更多,能力得到更全面培养的结果。在FB这方面对比会更明显。FB做业务产品架构也强调产品sense,从前期调研、产出需求到设计方案、开发、测试、部署。整个流程由你推动和负责。产生的业务结果也会归到你的业绩。国内的组织架构是流水线化的思路。各个研发环节都有独立团队负责,相当于机器中的一个零件。研发团队只负责开发一个环节,你需要避免被迫“工具化”。这种流水线话的架构的优点在于,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简单的流程,招收大批偏初中阶的同学就足以胜任。与国内的教育制度相匹配。

4.3 重运营,轻工程师文化
国内社会和用户形态差异大,美国相对单一。造就了美国硅谷通过相对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解决海量用户需求的思维方式。以电商为例,个人经历的典型的案例是FB做电商平台。几乎只依赖互联网玩大数据的一整套打法,推荐靠的基本都是算法。而国内做电商,运营是重中之重。推荐靠的是人选为主,算法辅助。另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亚马逊的商品详情页面整体是“性冷淡”风。而国内有大量运营带来的各种花里胡哨的风格。相比,美国的工程师角色发挥的作用更大。所以你能见到美国大厂60多岁写代码的程序员。国内基本不可能。但是有一些业务是重运营的,这很可能是FB做电商并没有太大起色的一大原因。

最后的话,
在美国工作的这些年丰富了个人的工作经历。了解国外大厂的做事方法,开拓眼界,了解多元工作文化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的经历。回国后将美国大厂工作的经验带回了国内。无论对于短期的工作内容,还是长期的职业发展都有帮助。考虑中长期中国大量的企业需要走出国门,需要大量的跨国经验的人才,这部分是极其稀缺的。至于应该在哪,并没有绝对的优劣,由个人决定。ymmv
  • 320
置顶回复
收起
avatar 45805
老妖zm
我去年也写过个类似的帖子。

核酸这个问题也是有时间点的, 20年下半年到22年初,国内情况时非常不错的。 我本人21年全国自驾两个月,完全不担心病毒以及封控问题。 所以以22年3月为节点的话,之前两年是很舒服的。

今年5月之后,才逐渐难受,最近的事情讨论的地方很多,这里不说了。 这种情况就是股市里的盈亏同源, 20-21年股市发大财的,22年都赔不少。路径依赖下,你享受了好处,自然也有代价需要承担。 不过个人对未来转折还是比较乐观。

至于收入,其实20年的时候,国内大厂在中等级别收入大概是美国同岗位70%是没差, 21年初因为中概狂飙,也能到这个区间。
21年后半年开始,国内大厂收入和美国大厂逐步拉开了。 我留在美国的哥们,基本都在21年跳槽,不少直接double。国内基本跳槽还是30-50%。 收入拉开不少,基本就是美国的一半了。

我是8-10yoe这个阶段,以年初作为baseline, 我同学基本收入到500k的很多,同级别的国内也就是150万rmb左右了。
大米 14
5
静雄酱+1赞一个
realmadrid1016+1给你点个赞!
OacNayr809+1赞一个
whateverfang+1给你点个赞!
admin+10很有用的信息!
avatar 998015
pippig
感觉lz这篇文章可能是两年前写的。比如关于美国startup的描述和关于口罩那段的描述,感觉还是两年前的文风。要是lz本人写的文章的话可不可以讲一下最近国内job security怎么样?本人年纪比较大,现在看美国这边情况也不好,想了解一下国内情况。
55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