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理工(IC)online MBA体验报告

avatar 105800
donnice
10905
14
版上读MBA的人应该很少,读online MBA的应该更少了,所以我instant.1point3acres.cn来抛砖引玉一下。标题有一些不准确,因为我现在只走完了项目的前50%。本来我是希望毕业后统一发个贴子的,但因为家庭缘故我打算暂停学习6个月,等毕业要等2024年中了,趁着记忆还算新鲜来写点介绍,以及我个人的想法。

一楼还是先讲讲客观情况的部分,上面已经提到一些了,这里具体展开一下,细节很多,想到哪儿写哪儿,希望大家不要嫌我啰嗦。以下提到钱的单位都是英镑

  1. 录取的bar我个人理解非常非常低,不要GRE/GMAT,不限GPA,有正经的3年工作经验应该就能录取,按照版上的用户画像,估计人均一个录取。学费年年在涨,我录取那学期总共是41.2K,现在一年过去已经涨到了45.7K。奖学金分成三档,5K,10K和20K。20K只有minority可以申请(大概特指非裔和女性),10K要额外录一个video申请,5K凡是录取的自动纳入考虑。我申请10K失败,拿到了5K。但感觉背景要还可以、申请早的人拿到的概率更大,我本以为5K人人都有,后来才发现拿到的也不多。录取时间1月一次,9月一次,每次的申请window很长,想申请的一定能有机会申请(开学前15天依然可以申请!)。总之,如果决心要申请的趁早,之后会越来越贵,奖学金也越来越难拿。录取后学费就固定住了,之后怎么涨都和你无关。
  2. 大概开学之前,学校会组织一个online的ice breaking session。除了介绍项目的大概情况外,大家一起在zoom里做做游戏互相认识,并且之后会开LinkedIn Group让大家加入。ice breaking之后也往往会有同学主动开Whatsapp group,把同一cohort里的人加进来。所以虽说是online项目,但大家互相之间还是大概认识的。同学的人种五花八门,和北美程序员习惯的周边环境非常非常不一样,几乎是相反的。可能是英联邦的缘故,黑哥黑姐特别多,东南亚人排第二,英国以外的欧洲人排第三。中国人非常少,就算有一两个也基本都像我一样在海外,可能是因为该online学位在国内无法认证,对国内的人没有吸引力。大家的工作背景也是个不相同,但大部分都是在金融、咨询、传统企业做business相关的工作,科技公司的人不多,技术背景的人非常少,我们一个cohort有103个人,程序员就我一个。

    开学第一周的introduction week理论上是要在伦敦上课度过的,和所有IC同届校友一起。我们这届应该是最后一届因为疫情的缘故被搬到zoom上的,所以我的体验就是请了一星期的假,每天半夜2点(英国时间早上10点)开始参加各种session,直到我的早上10点结束,有点懵😂但基本上所有session都不是强制参加(AKA没有点名环节),所以有些我认为没什么意义的session就跳过去睡觉了。第一周主要就是program director来深入讲讲这个项目的细节,举行Q&A,换一批同学继续各种破冰游戏环节,第一学期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来上两节live session,校友talk,career talk等等。半夜搞这些对我来说还挺有趣,是一个难忘的回忆,不过确实很费体力。但整个项目也就这一次会这样,且随着COVID的结束,introduction week回到线下,就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了。

    我们用的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一款叫做Insendi的平台,我看了一下该平台的主要客户几乎都是商学院。除了常规的online学习所需要的课程录制、资料分享外,这个平台有趣的地方在于其social属性,每个人的profile里都带着自我介绍的部分和LinkedIn,以及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同学在线。这样就方便大家互相了解背景,遇到感兴趣的人随时可以点开chat开始聊天。
  3. 一个学期大概3个半月,一年3学期。第一年是必修课,所以我目前已经修完了所有的必修课。必修课主要是6门,accounting、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rporate finance、strategy、manageral economics和marketing,录取时间不同会导致修课顺序不一样。所有课都一年固定学期开一次,所以上课的时候会碰上上一个或者下一个cohort的人。

    必修课的上课方式是,绝大部分时候是看录制的video,一小部分是live session。一节课有10个module,一个module下有若干个sessions,一般一星期一个module。当然online的好处就是能自行安排进度,有些video不看也罢。每一个session下都有问答题帮助巩固知识,或者是一些开放式问题供大家讨论,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发言。这些问答题绝大部分不算分,所以做不做全看自觉,但做一下,同时看看大家怎么想的,我觉得更能学到东西。live session就是老师在zoom上和大家讨论讨论一些有趣的问答题,或者该module里其他值得讨论的topic。live session也是分成三个,英国时间的早上10点,下午2点和晚上6点,基本能覆盖到不同时区的人了,但我这个人不太自觉,因为live session不算分,所以基本都没参加。实在是有趣的我会参加,或者看回放,反正每一个live session都会录下来。

    算分的部分主要是作业和考试。作业基本是写作类的project,有individual和group的。project基本是围绕着某个module下的一个topic,自行选取一个现象作为例子,写一篇750字或者2500字的作文。individual的话没什么好说,写就完事了;group我觉得会麻烦一点,毕竟6个人分部写一篇文章,还要决定针对什么现象,还要分配谁写哪一段。好在我的组员总体比较给力,虽然有时候大家的主意不太一样,但至少每个人都是认真在contribute的,任务安排清楚后没有人偷懒。考试不多,目前只有accounting和finance有考试。考试就是online考,学校给一个考试系统的access,到点开启,一般三小时一场。考试名义上都是闭卷,但系统没有检测屏幕也没有开启摄像头,所以你懂的。以及考前老师都会分享前几期的考试题和答案作为复习资料,所以哪怕一学期都在划水,最后两星期把样卷认真多做几遍,考试不会有问题。英国的分数系统很有趣,满分100,70以上就是优秀,但因为主观题的存在,很难拿到70以上。50分及格,允许一门课40分,如果挂了就明年同一时间交200镑重修。虽然听起来MBA已经很水了,但是真的会有人挂科的!

    在第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项目负责人会把所有人分组,一组大概6个人左右。分组基本是强制的,无法自由组合。这里的group work就是这6个人为一组一起完成的,这个组合会保持到所有必修课结束。这是我觉得有待改进的地方,毕竟事实上这个项目里可以跟你有真正深入交集的也就是做project的组员,每学期都换一换的话有利于认识更多的人。但我也可以理解,毕竟虽说分组是随机的,但看得出项目还是考虑到了大家碰面的方便程度,尽量按照地域把相近的人分在一起,我组里的人一半在加拿大,一半在美国,每次都重新分的话估计很难把适合的人凑在一起。
  4. 除了这6门课,还会有不算分但必须参加的career session,基本目的就是帮助你更好地建立自己的career path,而手段就是做做MBTI心理测试,然后拿着你的报告来分析你应该做啥😂只能说愿景很好,手段实在上不了台面。我向来是对MBTI这种由一对业余的母女发明出来坑钱、在心理学界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测试嗤之以鼻的,做这个在我看来还不如做星座分析,起码结果说的都是好话,听听也是开心的。拿着这种测试的结果报告来教我如何做人也是很绝,反正我和career service的人也就是敷衍聊了一个小时,大家都是完成任务而已。

    但career session也是有有用的部分的。其中一个是要求我们采访一个公司高管的心路历程,为此我联系上了我的一位我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在某大厂当manager的远房亲戚,不得不说从和他的对话中受益良多。如果不是作业要求,我估计是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的。另一个就是很偶尔系里会有推荐工作,比如前几天给我推荐了BCG伦敦office的Senior IT Consultant。顺便说一句,我们是可以用到IC的所有就业资源的,包括career fair。虽然我不怎么需要,但对于在英国混的朋友来讲,如果出身不太好的话,能用比较低的录取bar以及较低的学费拿到IC的就业资源,应该是一件美事。
  5. 该项目的第二年是选修+为期7天的on campus capstone+(optional)global experience week,我觉得会比第一年更有趣一些,等我毕业了再来分享。


补充内容 (2022-12-13 11:20 +8:00):
大家关于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下面问
  • 70
置顶回复
收起
avatar 105800
donnice楼主
现在来讲讲主观的部分,我想讲的主要就是两点,一个是目前如何评价IC online MBA(GMBA)这个项目,以及我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对MBA的思考。

目前应该说体验中规中矩,nothing surprisingly good or bad。不是说项目不好,只是我从2018年起就关注这个项目,中文资料虽然不多,但我读了官网上的信息,以及申请之前也找校友聊过天,可以说对这个项目的结构早就心中有数。加上我之前花了5年,拿了Gatech和JHU的online master,对于online degree项目的学习可谓身经百战,所以读下来确实没什么不适应的地方,但同样也没什么惊喜。至于这个MBA到底怎么样,在一开始的介绍部分我也说了,我认为完全取决于你想怎么读。申请前,凡是知道我申请计划的人,都和我说online MBA不方便social没有意义。但项目里有非常非常active的朋友,我认识了几个在上海的cohort,他们除了YQ管控期间,基本每个月都要聚一次喝喝酒。东南亚的校友们在新加坡也已经聚了好几次了,经常看到他们发照片。最近还看到有人为了弥补开学时无法亲赴伦敦参与的遗憾,和系里交涉后,安排了一个半官方性质的January meetup,有快30个人确认参加,其中一部分在11月头已经迫不及待地去伦敦聚了一波,在商学院门口拍了照。至于global experience week,主要是在全世界各个城市举行的为期一周的活动,和Weekend MBA的同学一起,安排大家观光城市、参观当地的企业等等。除了我这种因为家庭缘故走不开的,大部分同学积极性还蛮高的,都表示要参加。再加上学校对各个项目之间没有歧视,一切资源共享,不管是full time MBA, Weekend MBA还是GMBA,拿到的学位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安排得当,GMBA的体验我认为等同于IC的full time MBA。当然,这是建立在身份比较自由的前提下:我的绝大部分同学们可以比较顺利地来去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如果想要去英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工作,身份上也问题可能不大,那搞一个IC的MBA确实是值得的。对于只有天朝护照的想要靠MBA润出来的人来说,这个项目无法提供学生签证、也无法在国内得到认证,确实无法完整体验到MBA的乐趣。

说到IC的MBA,或者IC的商学院ICBS本身,不得不稍微聊聊欧洲的商学院现状。欧洲版的大佬1point3acres.cominstant.1point3acres.cn已经写得很好很具体了,我从一个对欧洲不那么了解的人的角度出发,做一点补充。欧洲的商学院和绝大部分国家地区不一样,所谓【最好】的商学院往往不在众所周知的名校里,而是清一色的独立商学院。平时人人趋之若鹜的牛津剑桥、苏黎世理工、慕尼黑工大、巴黎综合理工等欧洲牛校,要么就没有商学院,要么商学院实力很一般。拿英国来说,最牛的商学院是对于地里的大家可能都没听说过的伦敦商学院LBS,在LBS面前不论是剑桥的Judge还是牛津的Said都得往后靠靠(但不代表好录取),ICBS就更是不知道在tier几了。至于其他牛逼的欧洲商学院,法国的INSEAD、HEC,瑞士的IMD,西班牙的IESE,荷兰的RSM等,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更是闻所未闻了。所以这些商学院好在哪里呢?答案是校企合作,其企业connection里有很多牛司,这些学校是它们的target school,加上早进去的校友提携,私立学校的苦心运营,在学生就业这块形成了就业的良性循环。比如有种说法是,进入INSEAD约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麦肯锡的大门。因此欧洲商学院总有一种“圈地自萌”的味道,仿佛去牛津读MBA的都是不识货的,去INSEAD的才是“懂行”的。但我认为还是要打个问号的,一来商学院一届几百个人,MBB、投行的校招名额有限,一个学校能进MBB的也就那么十几来个顶天了,那剩下的人呢?拿着只有“懂行的人”才懂的牛校文凭去和BAT的HR解释who am i?并且,非这些学校的学生就进不去MBB了?我不也接到了BCG校招来撩人的邮件吗?再者,目光放长远,为什么非要卷校招?自己实力到了,将来走社招也可以啊?我不明白,我只能说,我个人对ICBS的这个招牌的认可度是有自信的。

最后我来聊聊自己对MBA的思考吧。别人经常问我,包括我也问我自己,为什么要读MBA?究竟对我有没有用?这是两个问题。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思绪,选择读MBA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习金融管理知识。我想不管是读MBA还是其他任何academic program,其原因中一定有一条是为了学习提升自己。作为一个纯工科出生的工程师,我确实没有任何商科的sense。然而随着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社会,哪怕我只是个为了正常生活下去的工程师,都不得不和各种投资理财相关的事件打交道,因此我深感任何人都应该懂一点金融知识。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各种学习资源也很丰富,自己看看书、听听YT都可以,然而我不是个有恒心有自觉的人,若没有一定的外部束缚我是不可能自觉去学习这些我本不感兴趣的东西的。因此花钱学一个学位,是能确保我多多少少地系统吸收这些知识的唯一途径。由于历史原因,MBA的认可度比普通的MS in Finance要高,教授的东西也更全面,所以我选择MBA。
  2. 认识一下各种背景的人。不管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长远计划,我认为认识各行各业、各个国家的人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在西雅图这种地方,除了real estate agent和mortage broker,我只能有机会认识乌央乌央的中印码农和PM,实在太过于单一。我在这里能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人,也在探讨project的时候可以看出不同背景的人的关注点不一样,让我有不少全新的收获的同时,也给出我自己的角度所得到的观点。更实际一点地说,如果我将来考虑转换行业,我也有人可以参考。比如我就问过我一个在麦肯锡工作的同学对于咨询行业的理解,也从另一个同学的经历里了解了石油公司PM的日常。这些都是我的日常生活工作给不了我的。这也是我选择IC的原因,如果我选择西雅图当地的Foster商学院,十有八九又是认识一堆无趣的科技公司码农。
  3. 训练领(瞎)导(扯)力(蛋)。MBA里的一些和leadership有关的课,从理工科生的角度看,他们的理论确实充满了马后炮和trivial的各种说辞,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但这些学科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一本正经地把这些bs整理成一门门完整的学科,还有那么多人买账!因此从领导力的角度说,这些课的作用就是系统性地教会你怎么用看似合理的数据以及理论,去包装一个其实很主观或者毫无意义的结论,让你的领导、客户买单。这种能力或许是我们在理工科的学术训练中所缺乏的,但这很重要。有人会说,工作中难道不能学会这些吗?是的,应该说MBA和领导力的训练是非必要非充分条件,归根到底还是要在工作里实践出真知。MBA的好处就是已经帮你总结好了理论框架,可以让你在工作中的学习更快地go through the right direction。
  4. 避险。如果说上面三点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一点才是我最核心的、非要读MBA不可的原因。如果是半年前说这个理由是杞人忧天,那现在就显得很有远见了。我是一个极度风险厌恶型的,在2016年我转码的时候,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转码这条路,就料到IT就业市场早晚有饱和的这一天,我也可能会有被裁员被失业的一天。实话说,2022年下半年才正式开始裁员潮已经比我预估得要晚很多了,但它终究会来。我在学化工的时候就试图转码,亲身经历了各种因为学历不符而简历拒的case。工科类专业的特色就是专业性很强,泛用性不足。所以在科技行业不行的时候,CS degree也不会给我转到其他行业加分——这一点已经在现在的裁员潮、码农们各种找工作有困难的事实面前被证明了。而MBA作为认可度最高的万金油专业,可以作为我进入任何主流行业的入场券。


如果你要问我,MBA对我有没有用,我只能很诚实地说目前还没用。我很幸运地在这波裁员潮里活了下来,暂时没有换行业的打算,短期内也没有转manager track的可能性,何况我也说了,MBA和做manager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现在我确实也看到,会有一些recruiter对我的MBA感兴趣,邀请我投一些VC之类的岗位。我相信随着我的继续学习,积极实践,假以时日MBA在我身上发挥作用的,因为没有知识是会用不到的,只是怎么用的问题而已。对于更general的case而言,MBA大概率无法雪中送炭,但确实可以锦上添花。如果你有一定的积蓄,对金融管理感兴趣,想找个机会安全地看看科技行业以外的世界,可以尝试一下MBA。
大米 35
5
resco+1赞一个
txyxfox+1赞一个
momo-0393+1赞一个
YLiyxr+2很有用的信息!
debug123+1赞一个
14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