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元旦之际|谈谈我在CMU INI的这一年半|毕业生限定版

avatar 527962
Goyuze
31175
40
我是cmu msin项目的毕业生,当初是22fall入学的,今年年底毕业了,没来得及拍毕业照,就当是写这个帖子给自己的毕业来个总结了,顺带介绍下我的项目,以及我在美国生活的感悟。大家有问题的话,我也会知无不言。

我是转码的,一年半前我写过这个帖子:从天坑到CMU INI,我的21fall转专业CS master申请总结,含海量干货(instant.1point3acres.cn),当时发帖子还是2021年5月,来看下这一年多我经历了什么吧。

项目简介

学院官网在这里(cmu.edu),目前申请的final ddl是1月15号,春季和秋季的申请都有。算是cmu scs学院之外知名度口碑比较好的硕士项目。可以选择1.5年毕业或者是2年,分别有不同的课程学业要求。我那时候的四个可申请的专业和现在的略有不同,但是我在的MSIN是基本没变。
这里还有很多其它的项目介绍贴:
可以说是最详细最火的帖子:CMU INI 生存经验+20Fall改制分析(instant.1point3acres.cn
热门项目CMU INI-MSIN 2021fall初入学体验(instant.1point3acres.cn
CMU MSIN项目体验:我本科UIUC,原以为不会很难,但第一个月就差点被击沉(instant.1point3acres.cn
CMU MSIN 入学一学期体验【关于上课和找工】(instant.1point3acres.cn)

课程介绍

首先提供下课程介绍网站(cmu.edu)。
提起MSIN的课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workload大,偏底层,我读下来感觉也是这样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课程设置里面的SYSTEMS CORE部分,里面三选一的部分(14-642: Introduction to Embedded Systems,15-605: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15-746/18-746: Storage Systems)其实都是需要用C/C++来写lab,同时需要很多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而且要选这些课,还有隐形的前置课,那就是INI人人都会上的著名课Intro to computer system(也是要用C来写lab),这些课都是那种花时间很多,很硬核的课程。而且对于转码的学生,很少有人选择C语言作为初学CS的第一门语言,往往会选择python或者java,所以这些C语言的课程极其不友好,对于我便是如此。但从另外角度来说,学习这计算机偏向底层的知识,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它们是重要的基础,部分面试题也来源于此。对于科班学生来说,本身本科就学习过C语言,同时国内的OS或者计算机系统的课也或多或少借鉴过CMU的相关课程,所以学习起来就还好。

对于剩下的课程,选课的自由度还是蛮大的,完全可以避开任何设计底层和C相关的课,基本上各个领域的课程都能获得想要的,比如机器学习,云计算,分布式系统等等。可以选择上非常硬核的课,也可以选择相对轻松的水课。

人们觉得课程压力大的另外原因是CMU平均课程花的时间较长。CS相关的课程,根据统计平均每周花的时长是11-12小时,意味着如果一学期选3-4门课的话,是要工作日每天学习8个小时也有点不够了,这还是不小的工作量的。如果是热门的硬核课的话,往往时间在15-20小时/周,甚至像cloud computing能够超过20小时/周。跟其它项目的同学交流下来,我发现CMU的课程整体花时间确实多,而且作业量偏大。

但CMU的课程的另外的好处是,由于学校CS相关的老师众多,学校能够开设极其全面的CS的课程,比如deep learning system、storage system、search engine、PL相关的课程,别的学校开设都比较少,如果你对一些小众cs方向感兴趣,来这里基本能够全部满足你。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并没有对这些小众课程有特别的兴趣,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基础知识,找到工作。CMU有很多人们所谓的“神课”,但他们大多是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精力,但我们究竟能上多少这些课程呢?你是否有时间精力去上这些课?过于热门的课,waitlist太长,究竟能不能选上呢?所以我觉得,对于CMU的课程,不需要过分的神化。我自己的评价就是,课程质量可圈可点。好课真的是能完完整整带你入门这个领域,不好的课程也能够让你恨的死去活来,耽误很多时间。我们在考虑项目的时候,只要选的课程不给自己添加太多的负担就好了。

往深了想,学校自己安排课程,肯定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好的课程,仅仅有好的老师是完全不够的,其实是需要高水平老师+高质量高基础的学生+高水平TA的,在CMU的一些很火的课程,比如intro to computer system,database system,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老师一直教的认真,上课学生水平高,继而热爱这门课,优秀的学生乐于当TA,然后优秀的TA又保证了之后的课程质量,如此既往。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优秀学生,老师,ta缺一不可,很多其它的课,包括scs,ini,ece学院,质量就没有很高。所以,与其说是CMU多么厉害,不如说是各位优秀老师,加上聪明乐于助人的学生,这一批人共同培育出了很多门很好的课程。作为普通的CMU学生,大部分人上的好课其实不多,我们也就是在学习CMU平均教学水平的课。

简而言之,如果你想多学点计算机底层知识,不怕吃苦不怕累,欢迎来MSIN。

找工作

先分享下我自己的情况,我今年实习去了一家湾区中厂做SDE,然后return原公司。除此之外没有拿到其它实习和全职的offer,实习获得面试机会的公司有:salesforce,microsoft,bloomberg,twilio,还有几家小公司的hr call,全职面试过的公司有amazon,bloomberg,jerry.ai,NVIDIA,circle。实习投了约200个岗位,全职投了150多岗位,全过程刷题约200-300道。我个人的评价是蛮幸运的,尤其是全职,幸亏组里面有名额。
我们这一届的实习,上岸率基本上是100%,其实详细信息在官网(cmu.edu)都公布的非常清楚,由于去年行情好,实习outcome是很不错的,但是全职就差些。对于大家很关心的我们这一届找全职工作的情况,那肯定是不很乐观,在amazon宣布delay offer之前,老师跟我们说的是80%的人有offer,最近由于amazon的事情,加上又过了段时间,也有人陆续上岸了,具体的数据还是要等老师继续公布才知道吧。

之前有好多朋友问我CMU MSIN找工作会不会存在所谓的“内卷”,我的回答是很难说,因为没有全部的数据来证实,但我客观观察到的,是我们那一年找实习的时候,meta平均给我们项目发的面试不是很多,但这只是一家公司,也一定有别的公司更加倾向于CMU的学生。据我所知,有些湾区的中厂,实习生中CMU的比例很高,能接近1/3,我所在的公司也达到了接近1/10,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公司比较喜欢CMU的学生,也可以说是CMU有很多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进去这些公司。所以究竟有没有“内卷”,真的很难说。

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在我的项目,给予学生们的找工作support是非常多的

首推辅导老师Rachel,她可以说是每个INI人温暖的回忆了,妥妥的劳模。在我入学前,她就办过很多的workshop,提醒我们第一学期有什么找工作的strategy,到了寒假,也会专门举办workshop告诉我们怎么winter break winning,接着实习期间,提醒我们return注意事项,amazon大规模delay offer的时候,她也在slack channel里面发消息,搜集学生们的信息,联系学校和各个校友来寻找更多工作机会。而且每个人可以通过handshake网站预约和她的30min的meeting来单独讨论,我在找实习的时候找她看过简历,签offer的时候请教过怎么谈薪资。每次参加workshop的时候,看着她宽宽的脸庞,听着她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总是有种心安的感觉。其实她并不懂代码,也没有太多tech行业工作的经历,但她就是能够搜集各种信息,帮你做攻略,让你安心。用我朋友的话说,她是最好的程序员鼓励师哈哈哈哈。

我们也有专门的slack channel,很多毕业校友可以联系学院来专门发招我们学院学生的post,涵盖了SDE,MLE,security各种工作,但最多的还是security相关的工作,因为我们项目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是security背景的,而且看起来印度学生做security的比例高一点。同时学校还有handshake网站,主要的功能一个是有career fair的信息,还一个就是类似领英那样,有很多公司的job posting,但其实对于大中公司来说,handshake的投递链接和自己官网的区别不大,但handshake上面确实有一些宾州本地的小公司的招聘,在linkedin上面是没有的,可以试试。就我自己而言,handshake上面投的公司基本都没有任何音信,但也是听说过 其它同学通过handshake上面投简历拿到了offer的。

再说说career fair,CMU在每学期都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招聘会,也有不同的主题,有那种特别大的基本上公司都来的,也有专门针对startup、自动驾驶、security的招聘会。但目前的趋势是更多的公司来只是介绍下,或者是提供一个投递简历独特的link,线上来的公司越来越多,线下越来越少,直接线下面试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今年行情不好的时候,即使是最大的招聘会,大中型公司来的少得可怜,不仅仅是学校的招聘会,连GHC和Tapia都是有趋势,但BTW,个人发现GHC的作用还是更大的。

同时,我们项目在信息共享方面做的很不错,这里(cmu.edu)有往届找实习和全职的数据,是非常全的。在完整的数据出来之前,老师也会在slack channel里面share内部的数据来敦促我们加油。值得注意的点是,往年第一学期上岸实习的有大约50%,我那年21fall第一学期实习上岸率是40%,在开始实习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找到实习。而今年第一学期过去了,这个数据是11%。当然,真实的数据会高于统计数值,因为部分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或者不想这么早跟学院汇报自己的情况。但是通过往年数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今年的惨淡,希望明年学弟学妹们好运呐。

还有一点是我们项目比较看重声誉,如果拿到了实习offer需要告诉学院审核,同时不允许撕实习offer,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也有认识的同学因此不能撕小厂去大厂实习的,非常可惜。但其实这样影响不是很大,可以等最终确定好了offer再跟学校说就好了。而且实习毕竟仅仅是实习,对于全职来说,学校就没有太多的限制了。

另外同学们由于大家目的很一致,都是打算留美找工作,所以大家交流找工作的氛围很浓厚,基本上跟几个同学聊聊就能知道当前各个公司的进展,关系好的也会互相mock或者改简历。

总而言之,项目给予的support是非常多的,peer pressure固然存在,但只要上了这个船,水涨船也高,跟着老师,跟着周围同学走,一定不会差。

生活环境

匹兹堡四季分明,冬天还是很冷的。最美的应该是秋季,学校和街上火红的红叶非常漂亮,春季路边也会开很多郁金香花。街上总是干干净净,城市也很安全,夏天蚊虫也不多。虽然城市不大,但也有很多博物馆,市中心也经常举办活动,还可以看球赛。我跟几个uber司机的聊天后,发现当地人对这个城市很满意。
学校所在的周围是非常富裕安全的区域,所以各种生活基础设置很健全。
吃的有不少中餐店,还有经典的中餐盒饭,11-12元一盒,味道能吃,跟国内是远远比不过的。
INI楼里面的student floor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学习,小组讨论,也有interview room可以预约。同时学院也会办很多的party活动,一起玩桌游,发吃的,唱歌,或者是庆祝学期的结束,也有组织的hiking。这些活动其实本来也没有过多乐趣,但能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建立联系也是挺好的。

生活花销

据我观察,美国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平均是国内的2-3倍,刚刚来的时候很是舍不得,觉得这贵那贵,但习惯了就渐渐好了。

基础支出:
学费三学期总共是76k,减去几千块的奖学金,加上保险1k/学期,但如果用别的保险代替的话可以500/学期,每个月平均房租大约1k出头,住客厅的话能到600。吃饭自己的做的话500/月差不多,加上话费/宽带/水电大约100/月。但是家具生活用品可以二手从学长学姐买,会便宜很多,普遍是3折。

额外支出:
四学期的话学费和租房花的更多,如果租房再好点需要2000+/月,买车的话一般在10-20k,每个月要花200-300,还可能多点几次外卖,平均20-30一顿,多点些奶茶,或者同学聚餐大约30/人,出去玩1-2k一次。

额外收入:
CMU目前当助教的工资是15-17/小时,不同的院系不一样,一般一周最多工作20h,硕士生口语过关(具体小分是22,但似乎也可以参加额外的考试,链接cmu.edu),都是可以当ta的,普遍情况是你上过这门课,成绩是a,基本是能够做ta了。顺利的话,每个月能够有大约1k的收入。除了ta也有很多其它的校内工作收入机会。

暑期实习,一般大厂实习每个月工资能有8k-9k(税前),但同时还有不少住房和其它补贴,但由于实习往往要搬去物价高的地方,花销会高,所以税后预计可以存下来20k。

信用卡开卡奖励和返现,有了ssn,就可以申请信用卡,chase,BOA这些银行开卡奖励普遍在200刀左右,同时有1-2%的cash back。
还有一些返现的app,比如rakuten等,可以再减少点日常开销。

如果是别的学校,吃饭花销会差不多。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在学费和租房。

综合下来,如果你选1.5年项目/自己做饭/保险替代/住客厅/不怎么玩/找到好实习/当ta,一年半里面的花销不超过6万美元(42万rmb)。但如果你2年项目/住的好/经常出去吃/有车/经常玩的话,两年的花销估计就要超过15万了,其实大部分同学花销都会在这之间啦,我自己的花销大概在10万美元。

究竟该去什么样的学校

两年前,我看学校更多想的是那些常规的指标,但现在来看,选校究竟是选的什么呢?我觉得是选自己1-2年的时光,选择自己将要和什么样的peers去共同面对,选择自己对美国的初印象(仅限陆本学生)。这份经历,给了你从学生到社会工作的缓冲过度,给了你机会能够认识共同目标的同学,给了机会让你接触不同的CS的技术和职业方向,同时给了你机会去体验美国的求学生活,进而获得能够工作的机会。我们交的学费,大部分不是课程或者学校提供的服务本身,对大部分人来讲,而是一张能够改变自己将来怎样生活的机会。其实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是非常艰险的,适应生活,完成学业,找到工作这些都是不是容易的,每个将要踏上这个旅途的人们都是勇敢的。

但其实可悲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选择的。很多时候能去哪里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不管是去哪个学校,哪个公司,都要看我们先能够获得多少,是否能够选择。我曾经思考过很多,我自己的选课究竟选什么方向的呢?自己的职业发展要侧重哪些呢?后端,云,分布式,前端,移动端?但后来也就释然了,在如今的市场下,作为普通人,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少,都是随波逐流,听从命运的安排罢了。也许程序员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会不会你之后想要做其它的职业呢?同时我也不需要特别悲观,内心的热爱是不能丢的,要永远去想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等下一个机会来临,勇敢的去争取它。

简言之,保持淡然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录取结果,同时去思考自己喜爱的,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做的最好就足够了。

重新思考转码

这两年整体的形势发生了挺大的变化的,一个是信息越来越透明,各种转码攻略越来越丰富。随着各种课程教程,各种技术博客普及,加上各种技术越来越容易上手(各种web framework,devops的tools,cloud provider的发展),转码甚至是人人都听说过,考虑过的途径,我发现国内本科高中朋友读研,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计算机了。当初本科来北美的同学,即使本来的专业是生物环境相关,也在考虑转计算机了。与此同时,更多的学校嗅到了机遇,开设了更多转码项目,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带来更多竞争,而工作岗位的增长似乎比不上毕业生的增长,找工作也越来越难。如果我是现在申请的学生,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去想,我估计我可能是更加的迷茫吧。但四处看下来,目前为止,转码(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仍然是普通人留在美国最适合的途径。
只能说,转码越来越不是一个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决定,而越来越需要仔细的衡量,适用的人群也越来越少。

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对于在读master学弟学妹,今年找实习在提高好自己实力的同时,也保持个平常心,今年找工作不佳不是你们实力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的问题,所以对自己好点,假期多跟朋友们相处,对自己好点,同时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在今年更差的行情更要坚持,实习上岸早晚和最后找的公司好坏没有必然联系。而还在申请学弟学妹们,最近马上到了很多学校的ddl了,可以多预留点时间应对下突发情况,有空可以多认识认识一块申请的同学以及学长学姐,提前为自己异国他乡的旅途建立人际基础,到时候假期也可以一块出来玩。等待offer的过程将是很难熬的,但相信等待是值得的。入学前有机会的话,尽量找一份实习,这样会大大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最后的话

要用一个词描述我在美国这段求学路的话,我会说是“艰辛”。来了美国生活,才倍感曾经国内生活是那么容易,便宜好吃方便的食堂中餐、快速的物流外卖、方便干净安全的公共交通、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安全感,还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在美国是全新的环境,自己做饭、买吃的,克服语言障碍,在陌生的国家找人生第一份工作。但幸运的是,有那么多过来人提供的经验,遇见了很多帮助我的人。我发现这个国家也有她自己的丑陋和美丽,与我的祖国是那么的不同,不是梦想里面的那般美好,但也不是亲戚朋友口中的那么肮脏不堪。生活在这里,就像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各个肤色的移民,只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将塑造我们在这里的形象。

我会记得,在那个雨夜,窗外的雨声盖过了我敲击键盘上字母的声音,一个青年坐在桌前皱着眉头,微微打折哈欠,看着屏幕上运行的代码,他累了,望向窗外,发现对面的楼竟然大部分灯也是亮着的,会心一笑。

我会记得,每次上完课匆匆买了的11块盒饭,上课时间走在街上拥挤的人流,篮球空心入网脆脆的声音,INI楼每晚的灯光闪烁。

我也记得,刚刚到达机场迎来的帅气的霸王龙骨架,华盛顿山上看到的可以做封面壁纸大桥,以及秋天学校周围火红的枫叶和金灿灿的银杏。

我也记得,在纽约时代广场被黑人抢的40块,在大沼泽看到的鳄鱼,在加州看到的座头鲸,还有处处可见的辛勤可爱的小松鼠。

我会想着学校的那个校训:My heart is in the work,而在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却激动地喊道:I survived!

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记忆,我们将书写自己的人生。
  • 244
4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