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你真的想好了吗?

avatar 844117
zhaochen20
32805
51
读博,你真的想好了吗?Readme[align="left"]又到了一年申请季出结果的时刻,作为 24 Fall 主力军的一员,我从 11 月起不断关注着自己院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各路好友的申请结果,直到最近他们的申请季结束。总有人说不必关心这些糟心的事情,毕竟申请的玄学成分居多,而且不同年份的差异也极大。话虽不假,然而前车之覆,后之殷鉴。相信玄学因素,笃定用脚投票绝这么多年来我一贯嗤之以鼻。虽然很多当下孜孜以求的事情若干年后总是显得机不如舍。然而,当我还能做出选择和改变时,还是要尽力去思索考量,因此我从 23 Fall 的申请结果中得出非常多的启发,这样的启发并非是为了申请本身,而更多是关于读博这个选择,甚至是人生一辈子做选择的原则。[/align][align="left"]于是,我为这篇公开的博文取名为《读博,你真的想好了吗?》,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它的同名篇目——张焕晨老师在知乎上的知名劝退文。虽然张焕晨老师的文章有卷王嫌疑——[/align]

[align="left"]带着这种不成卷王便是 loser 的心态,干什么都会很痛苦 — 不仅仅是读博士。也许作者本身是出于好意,但是文章里只体现了极度单一 + 扭曲的价值观和成功标准。读博和入其他行业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955 的 PhD 甚至教授都有大把,自己开心就好。体验两年觉得不适合的话 quit 就是了,别把这个搞成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说句不客气的,很多博士生最终想不开,很大程度都是自己/周围人/导师这种一根筋的价值观导致的。[/align]

[align="left"]zhuanlan.zhihu.com[/align][align="left"]然而,非常惭愧的是,我本人至今为止(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非常符合张焕晨老师这篇文章体现出的“单一”价值观。于是,我希望在张焕晨老师的基础上继续讨论这个话题。[/align]想赚钱,千万不要读博[align="left"]张焕晨老师谈到,如果你并不热爱科研,千万千万不要读博。[/align][align="left"]这个道理听着稀疏平常,然而我对此的理解需要更加明确:如果在赚钱和科研中,你不能坚定地选择后者,那么千万不要读博。这时候就有人反驳,读博和赚钱又不矛盾,为什么非得二选一才去读博。的确,读博和赚钱不矛盾,但是这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须要慎重考虑——我们衡量的不是“读博”和“赚钱”是否矛盾,而是“现在选择读博”和“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毕业后赚钱”是否矛盾。时间——五年左右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align][align="left"]五年意味着什么呢?我经常向我的朋友举例子,10 年前清华最火热的专业是建筑和土木,5 年前是经管,现在是计算机。然而,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基本就是 9 年时间,可以思考下,9 年前拿着非常优秀的成绩进入清华选择了建筑或是土木的同学,如今面对的就业市场如何?推己及人,现在拿着优秀成绩入围了计算机这个行业的人们,9 年后面对的就业市场如何?完全无法预测。[/align][align="left"]从悲观的角度讲,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10 年前大火的土木行业今天如何不言多说(这里向学习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的同学致歉,我本人是非常反感鄙视链思维的,然而凡事皆要有所比较是东亚文化的基因),同样想想现在的计算机行业,只能说不寒而栗。[/align][align="left"]当然,从客观的角度讲,对于成熟的工业社会,工业人口的数目和社会迭代速度成反比。中国社会有着 10 亿量级的工业人口,这也带来了全世界最快的社会迭代速度。在中国,每 5 年社会几乎会翻然一新。我们可以想想,5 年前你还在使用什么手机,你上街购物是否会携带纸币?与此相比,美国社会有 3 亿工业人口,社会迭代的速度相比国内会缓慢许多,而日本的社会迭代速度更不必多说。总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对于一个行业的影响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深远。与此同时,我在 3 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计算机行业,然而等我本科毕业时计算机是否还如同那时一般兴盛,现在基本也得出了结论——并不是。诚然现在计算机行业相较 19 年自然是有所倒退的,从裁员到内卷成灾大家都有目共睹。然而,总有人说“计算机就业环境都这么糟糕了,那么其他行业只能更糟糕”。对于这种想法,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默认了“计算机行业的就业一定优于其他行业”,然而,为什么计算机行业一定是天选之子呢?如果搬出“二战后,半导体相关产业是推动生产力进步最主要的动力”来解释,我认为是欠妥的,这是在用结果来解释原因。[/align][align="left"]正如我前文叙述过的那样——我一贯反感鄙视链的想法,任何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并非是因为我故作清高,非要标榜自身的道德水平,而是因为这是客观事实。站在工业社会的高速迭代更新下,任何行业每隔 10 年来一次天翻地覆,绝对不是儿戏。[/align][align="left"]我这样的论述似乎是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认为一切当下的选择都是错误的,因为时间会摧毁一切。我承认这一潜在的叙述逻辑,然而我更想指出——既然社会在天翻地覆,那么必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假设人一生工作 30 年,那么经历一两次行业高潮和行业低谷几乎是必然。一直在一个行业深耕也有一定概率取得成就并且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具体是多久完全不可料见。我所从事的深度学习领域也许就是一大明证。稍微了解深度学习学科史的人都明白,深度学习这门学科从诞生以来经历过数次寒冬,而本轮兴起也是从 10 年前开始的。10 年前 IT 行业从收入上算是中游,而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行业里也只是不愠不火。然而,10 年后深度学习取得的成就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align][align="left"]所以,回到一部分的开始,我明确提出我的观点——[/align]

[align="left"]如果某个行业现在收入丰厚,而你不能在读博和立刻赚钱中坚定选择前者,那么不要来赌这个行业在你毕业后还能维持现在的高薪。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就决定了 5 年左右的时间会根本性改变任何一个学科。[/align]

更好的学校?[align="left"]如果你能够坚持用 5 年时间来下注,选择了博士这条路,那么又该选择什么方向呢?这也是我所苦苦思索的问题,毕竟我也只是一个大三中期喜欢胡思乱想的本科生而已。然而,这个问题对我造成的困扰非常之大。这源于我观察到的现象——深度学习方向的博士申请究极内卷,相比计算机其他领域,更加难于申请到好的学校。因此,我是否该选择不同的方向,然后申请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呢?[/align][align="left"]当我理性时,我的结论是——一定不要这么做。更准确的说,一定不要为了“更好的学校”而这么做。这里就得论述大学和中学的本质不同——大学是专业化教育,而中学是通识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更好的学校基本意味着更好的出路;然而对于专业教育,更好的学校绝对不意味着更好的出路,因为专业在你的出路里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我没有考虑选调从政等等和专业关系不大的行业)[/align][align="left"]这里可以举个详细的例子,在我读本科的三年里,无数次听人穷尽言辞来抨击强基计划。非常多优秀的同学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了清华,而后大学生活却常常充斥着极度的焦虑。为何如此呢?一方面是专业前景的问题,前文已经分析过了。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是“高中生认为清华大学一定意味着更好的出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众多同学向我哭诉当初就该去 xx 大学学习 xx 专业,而不是选择强基计划。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也能感同身受,因为我可能是幸运的,用脚投票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还相对喜欢,但是很多同学没有我这样的幸运。[/align][align="left"]不过,理解归理解,我也只能感到遗憾,甚至觉得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高中生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引路人,不可能意识到“专业比起学校对人的影响更大”。然而,我如今已经到了本科高年级,需要选择是否读博了。今天的我如果选择了为了更好的学校而选择一个更容易申请的方向,不就是重蹈他人的不幸么?[/align][align="left"]我很幸运,我选择的深度学习领域首先我是喜欢的,我也愿意为了这个领域而赌上未来 5 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不能确保转换方向是否还能喜欢新的方向并且也能做出一些成果。所以,我还是笃定了继续从事我当前喜欢的深度学习领域,虽然这听上去是保守主义思想,然而我笃定了自己有坚定 10 年的想法,保守主义不愿意去改变也是我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愿赌服输,落子无悔。[/align][align="left"]谈到这里,我便想要进一步讨论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我一向抨击贵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本科教学,实际上在我抽样有全年级 1 / 4 以上的人眼中,没有一人赞同贵系的本科教育思想。除开我非常反感的多快好省思想作祟,我也非常厌恶贵系的通识教育思想。关于多快好省思想,我不愿细说,多说有辱系格,但我想进一步讨论通识教育思想。[/align][align="left"]这时候,肯定有人好奇,我都选择了计算机系了,这哪里通识教育了。然而,我不得不指出,正如我若干课程的助教们阐述的那样——贵系的本科教育思想在于为学习提供计算机通识教育。贵系拥有着超过 200 人的体量,然而教学本身并没有任何分流。我们的必修课从数理基础一路到人工智能和体系结构,并且各个方面老师都希望我们能够有所作为。这样的通识教育,坏处是让我感到心累,实在是无力学习如此多的系统课程;然而,换个方向思考,通识教育也从某个角度提高了我在计算机行业内的底线,让我没法赌在某个方向上,避免这个方向的寒冬摧毁我的计算机生涯。[/align]总结[align="left"]Anyway,这就是 23 Fall 申请对我的启发,算做对张老师的深度好文的狗尾续貂。。容我稍作总结:[/align]
  1. 读博衡量的不是“读博”和“赚钱”是否矛盾,而是“现在选择读博”和“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毕业后赚钱”是否矛盾
  2. 行业周期是无法避免的,一定要思索是否愿意为某个行业下注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愿意,毕业后去挣钱是不二的选择
  3.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深耕某个领域在工业社会绝对能够养家糊口,而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赶上行业的新潮也很有可能
  4. 通识教育能够提升人的下线,然而大学基本是专业教育,因而好专业比起一个好学校可能更加重要
  5. 一个专业是否好不取决于当下是否能收入丰厚,而取决于你是否擅长且热爱

;
  • 239
51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