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加州理工录取的申请经验,很好地诠释了套词的作用

avatar 117409
johnlai
2590
9
转载一个今年录取加州理工的同学的申请总结,给大家参考。看来科研经历很重要,和本科教授搞好关系,在申请PhD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求加米
--------------------------------------------
-----分割线-----------------------------------------------------------[align="center"]研究经历
[align="left"]从大二暑假起一直在做,刚开始跟陈亮光教授,后来跟杨伟豪教授,期间跟李硕彦教授Prof. Chandra Nair 也有一段孽缘。大三暑假去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了两个月理论数学。有许多蛮漂亮的结果,但没有paper。

做研究什么的只要主动找教授,肯定会有的。而其好处也不言而喻,一是了解学科前沿,对学习大有裨益,二是发掘自己兴趣,决定是否升学,如果是,选什么专业,三是跟教授变成好朋(基)友。关于最后一点大家必须深知其多方面的好处。。。我并没有研究过哪些教授是国际大牛,都是冲着兴趣去的,事后才了解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知道的时候已经跟他们很熟了,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如此轻易的与业界掌门人产生交集。而我个人也觉得跟教授交往应该跟交朋友一样, 不加太多功利的考虑进去。学术毕竟是个delicate的玩意儿,掺上其他东西怪怪的。

[align="center"]推荐信

[align="left"]两封港中文的推荐信,分别来自INC的两位所长(李硕彦教授与杨伟豪教授)。另外一封来自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 Prof. Kevin Hare,大三暑期计划的supervisor。三封信都是教授主动提出帮我写的,应该是强推。

关于推荐信,各位学长们的分享给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只要有牛推,其他的都是浮云。我基本同意这个说法,但在EE专业上可能略有出入。

主要的问题在于,EE和纯理科比如math,physics或者stat不太一样,本科出成果并没有那么困难。纯理科的专业因为发展时间太长,只是学完基础知识可能都要到master毕业了,要求一个本科生做出很漂亮的结果并不现实。所以教授对你潜力的评估就相当重要了。但EE作为工科类型的学科,很多时候要做出一样东西并不需要了解背后的理论。有时甚至是先做出东西来,再根据这个玩意逆推可能的理论。所以一个有潜力的EE毕业生应该有拿得出手的research成果。单靠牛推,就算不被top school拒,也基本只能有admission。

会有这个看法跟我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大三时阴差阳错的和李硕彦教授有了交流,而他直接就提出想帮我写推荐信。外加我一直跟着做research的杨伟豪教授,相当于当时就已经敲定两封大牛强推(大家可以看出我是多么幸运)。于是乎我就开始嘚瑟,非常的嘚瑟。嘚瑟的结果就是所有那以前和从那时起的成果都没有发paper。而那些结果其实很漂亮,如果努力一下,发出paper应该不成问题。没有paper的后果,大家进来的时候都看到了,六所学校只拿到一封offer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把所有能发的东西都发出来,不是很惊世骇俗,不要紧,不是历史性的突破,不要紧,只要是你创新的结果,是你觉得很漂亮的理论,都可以发出来。这个在EE申请中占的比重应该比推荐信还大。

[align="center"]学校定位
[align="left"]
总共申了六所学校:Berkeley,Princeton,Harvard,MIT,Caltech,Cornell, 全部是EE的PhD。择校基本上是参考QS的专业排名外加一些个人喜好。当时因为自以为有强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把Princeton, Harvard and Cornell当成了保底校。剩下的三所都以为有一半机会拿到offer。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我没选Stanford和UIUC。前者是因为我太二,在有Stanford教授表示愿意要我的情况下错过了deadline,后者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不喜欢。

这个择校其实很危险。学校没有拉开档次,很容易全军覆没。而且基本上这个level的学校没有哪个人有把握一定拿下,太看运气了。比如Berkeley的EECS,据说今年总共招了四个外国人。这么选学校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作死,大家引以为戒。

[align="center"]关于陶瓷

[align="left"]我一开始完全没有想过陶瓷,觉得这是一种‘开小灶’的行径。所以我也完全没有套,直到今年三月下旬。当时已经收到了除Caltech与Cornell以外的拒信。我其实也已经打算放弃今年的申请,准备明年去Stanford。而杨伟豪教授得知这个消息后有点震惊,于是他建议我去approach professors(同样一个意思,用中文和英文讲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感觉啊老湿!!),并且帮我在两个学校各挑了一位教授。既然教授如此建议,我自然应该实践一番。

结果:我第一天晚上发了邮件介绍自己,甚至坦诚告诉对方,我对你们的研究technique其实并不了解(我没有想过陶瓷,自然也没有想过要为此研读什么paper),完全没报什么希望。但是第二天早上,两个教授都给了我offer。

之所以后来没有Cornell的offer,是因为我回了Cornell的教授决定去Caltech,他应该把我的决定告诉了committee,所以他们就直接把我从list上踢掉了。

在这里,我想给 Approach Professor 正个名!这并不是什么开小灶的事情,原因是top school的教授其实都很忙,他们基本上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看applicant的资料。

我联系的两个教授直接跟我说他们因为其他事情选学生的进度有点慢,并且他们觉得我背景挺不错,如果我愿意,可以直接把我收到他们的Group里去。也就是说,到了教授挑人的阶段,哪个人被选上真的很随机,哪怕你的背景很强。当你没有paper的时候,没准教授会直接忽略你的推荐信。的确,如果你忙到焦头烂额,当然也没兴趣去读那长长的推荐信。而如果你愿意主动介绍一下自己,说服对方你是个有潜力的学生,那他肯定会很开心的要你,因为这样就不用无比头疼的看那堆资料了。这也是我说top school申请很看运气的原因之一:申请人都很优秀,你完全不知道教授会随机到哪个人。我现在其实有些后悔没有早点去找杨教授。如果早一点开始approach professor,也许会有更多的offer。

至于如何介绍自己,我想还是坦诚为先。没必要把自己包装得天花乱坠,牛逼哄哄。教授们也是过来人,知道你作为一个本科生会到什么地步。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教授,如果能得到青睐,对自己也是一个肯定。

这次approach professor能如此顺利,我想跟下面几个因素有关,供大家参考:
[align="left"]教授的研究兴趣和我的背景比较对口。这两个教授做的东西都需要大量的数学基础,我本科的数学学位就显得比较有吸引力[/align][align="left"]教授一个内地人,一个香港人,他们对港中文了解要多一些,特别是那位香港教授。[/align][align="left"]两位教授都是杨伟豪教授的好友。他们对杨教授的推荐信会比较看重。我上过许多Graduate Level 的课,并且拿了A。GPA 据某教授说是系里 Rank 1(这个其实水分很大,其他同学有很多课外的事情,例如要打理自己的公司或者要做国语辩论,都是很耗时间精力的事情。我不过是选择了专注于学术而已,并不代表我就优秀)。有这些经历,尽管我对他们的technique不是很了解,他们也会相信我有足够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
申请后记这段申请中帮了我的人有许多。从申请季开始就有许多学长主动跟我分享一些经验,也指导了我很多小技巧,通俗讲就是手把手傻瓜式教学了。在此十分感谢他们。Waterloo的教授亲自帮我改了两次PS,逐字逐句帮我重写,真的很让人感动。最要感谢的是中大的杨伟豪教授与李硕彦教授。很难想象牛到他们这种地步的人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帮我。谨祝他们一生平安。
[/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left"]我的申请中还有几段小插曲,让我经历了从喜获Berkeley Offer到失掉Berkeley Offer到又获Stanford Offer到又错失Stanford Offer的两次大起大落,而且两次丢掉Offer的原因都相当无厘头。Stanford那次甚至是因为错过了deadline,也算是一段轶事了。途中自然不乏失望、落魄与自暴自弃,但很庆幸我挺了过来,并且没出什么大叉子。这要多亏好基友们的陪伴,以及大学四年历练出的内心忍耐力。能有最后这峰回路转的offer,我深感幸运。我想大家从我的经历里可以看出,说我幸运并非自谦。[/align][align="left"]更幸运的是Caltech今年新开了一个PhD项目叫CMS,因为成立时间太晚,所以今年无法招生。因此其他系的学生可以无条件转进去。这个项目对我来说简直吸引力爆棚,跟我的兴趣几乎完全吻合。在如此对的时间遇到如此对的学校与专业,令我完全无法相信这竟然是现实。也建议大家来年考虑一下申请这个系,link在这里:CMS。因为是新系,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拿到offer的几率更大一些。期待在geek技校看到你们。[/align][align="left"]回看这段旅程,有辛酸,有欢笑。在大天朝如此多的申请者之中,我不过是普通的一员。因为不想让父母陪我担心,所以他们自始至终只知道我申请的两个阶段,一是收到Berkeley的offer,二就是收到了Caltech的offer。离家在外的各位一定有许多都是报喜不报忧,不过申学校时这么做会格外寂寞罢了。虽然这条路一直是一个人在走,但我想,有这么多的好友、教授以及上天的眷顾,我在这段旅程里并不孤独。[/align]
  • 5
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