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 微软 我的求职小结

avatar 1602
simeon
33935
88

我的求职小结

By simeon

从开始正式找工作,到如今尘埃落定,过去了大半年时间。曾经被许多人无私的帮助过,在这里把自己一些感想和经历写下来,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不少内容是网络上看到和别人告诉我的,我涉猎的也都是IT类公司。总之有自己局限性,大家要擦亮眼睛,辩证的去伪存真。


上层方向

定位

开始投入大量精力找工作之前,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给自己一个大致的方向。一方面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在事情和预期不一样时能及时做出调整,不至于一下乱了手脚。战略上,未雨绸缪,谋定后动。

找工作的难易程度绝对是和市场供求关系息息相关的,要提前做足功课,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行情,招人较多的公司,比较有用的技能,认证等,要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每个行业的不同分支,不同职位,大公司和Localstart-up,对应聘者的要求也都不尽相同。要想把市场上所有类型的opening全部覆盖到,我个人觉得不现实,也很难做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根据自身定位有个优先级的区分。

想清楚自己的期望,优劣势,专业的就业情况后

1. 规划一个大概的时间表,什么时候准备什么事情

2. 调查下想申请的公司,列个表格

3. 留一些缓冲区和后路

然后就可以按部就班来做了。

大公司小公司

一般来说,就IT领域,大公司看重潜力,够聪明,有想法,它就喜欢,经验不足没有关系。比如,你去面试,谈吐自如,思路清晰,即使有的背景知识你了解不够,对结果影响不大。总之,Recruiter更看重的是你的思考方式,沟通的方式,公司愿意给你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小公司更加务实,希望来了就能开始干活,喜欢对它需要的领域掌握的很细致的有相关经验人士。常常一上来就是技术细节问题,你缺乏相关背景回答不出的话,结果就难预料了。但除了个别需要许多大量实际经验的,那些东西多数是可以通过短时间高强度训练来提高的,所以,还是要提前做足功课。

有一种逻辑: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大公司估计进不去,所以选择去投小公司。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不正确的,大小公司招人计划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定的,符合需求能创造价值的就是他们需要的人,不存在能力高低的门槛。不要因为网络上山雨欲来的气势,周围苦闷的声音,就失去了忠于自己选择的信念。小马过河的故事简单,寓意深刻,很多事情,不自己切身实践过,永远不知道答案的。

市场需求

了解的途径有很多,有一个我感觉比较好的,是一个叫myvisajobs的网站,上面详细的按行业,职位,地区,对每年的H1BSponsor做了统计分析(H1B就是工作签证,不了解H1B的同学可以放狗去搜了,google能力绝对是如今的生存基本技能之一)。这样对市场需求就有了一个了解。能够清晰的看出自己方向的工作出路主要在那些城市,哪些公司,那些职位。

供给

供给可以做个封底计算,大概估测一下本专业的要找工作的国际学生数量。最简单的比如,自己学校今年大概毕业20个国际学生,90%打算找工作,全美有竞争力的类似学校大概有100所,
20*0.9*100=1800,那么1800张简历就要在市场上兵戎相见了。当然这个误差比较大,但也足够给你一个数量级上的认识。

有了这两个数字,对市场的行情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感觉,到底是十选一的火拼,还是百选一的血战。感觉不对,就可以考虑换别的方向。如果必须要面对不乐观的形势,就要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心态

一般找工作到三四个月的时候,如果情况还不乐观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比较黑暗的心理瓶颈期。觉得付出了许多,却没什么收效,感觉非常疲劳,难以为继了。坚持住,其实人在这个时候,反而是提高最快的。渡过了这个时期,回头看看,会发现这段阴霾的日子,激发了心底深藏的勇气和力量。

说是运气也好,说是机遇也好,找工作总有人比较顺利,也有人比较艰辛。有时候会觉得身边人和自己差不多,怎么找的那么轻松,看看自己,心理可能小小的失衡一下。其实想想很合理,一个正态分布,总有人是左边的5%,也总有人是右边的5%,上帝掷骰子把你扔到右边的5%了,你只能选择欣然接受,或者很郁闷的接受。什么绝对的公正平等本来就不存在,这是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别在心里竖太多的墙。常在网上看到帖子,说自己面试碰到什么烂人(阿三,老中,冷面白人),被阴了,非常不平衡。我onsite完了当天就看到一个帖子,那个楼主和我面一个Group,我上午她下午,面试官估计都是一批的。说是被面试官印度人黑了,中国人全部挂了,然后就有人跟帖接着骂。我们上午组的情况是,二十多人,除了7个亚洲的,一个美国人,剩下全印度人,最后收了两个中国人,一个越南籍的,一个印度人。我想说的是,首先自己个例样本空间小,不具有统计意义,不好轻易下结论,其次,就算有这种因素在里面,把失败全部归结于它,对自己的进步也是毫无帮助,平生一肚子怨气。再提一次,绝对的公正平等本来就不存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不平衡,但这个东西就是生活。有句话说的好,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是打好一副烂牌。说起来很装,但多少精彩的人生莫不如是。总是,不要在心里竖太多的墙,没有任何帮助,只是阻挡你前进的路。



下层细节

基本流程

1. 投简历

2. 电面/On campus interview

3. On site interview

4. Offer

简历

HRRecruiter第一眼看到的你,就是你的简历,它基本决定第一印象,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打造一份好的简历,能给你更高的面试回报率,时间花在上面远比花在海投简历上划算的多。作为个人形象代言,从粉底到眼妆,各个细节都要做好。我见过的几份出色的简历,都是十几遍,几十遍的改出来的。具体怎么写,大家就要自己做足功课了!

· Interview的敲门砖

投简历的时候,最理想的情况是,针对每个OpeningJobDescription去改简历,把Description中的关键字多用上。一方面,有些公司是先用软件筛选简历的,关键字匹配程度不够直接不进系统。另一方面,即使背景不强,这些匹配的关键字也加深HR对你的印象,提高拿Interview的机会。

· 面试问题

面试时,一般Recruiter都会和你聊一下你做过的Project,有时让你自己说最喜欢的,有时会挑简历上他感兴趣的问。总之,这是一场知道时间地点内容的战役,可以提前准备的很充分,一定要把握住。几个Recruiter希望听到的东西:

1. 这个Project的价值,为什么去做

2. 挑战在哪里,怎么攻克的

3. 结果如何,学到了什么

我的建议是,提前把每个Project可以讲到的写下来,先对着镜子练习讲,然后再找朋友做MockInterview,最后要能很流畅的白板上边Demo边讲。

电面/Oncampus interview/On site interview

一般来说Oncampus interview效果更好一些。其一,愿意来Oncampus的都是对学校印象比较好,确实打算在本校招人的,其二,面对面沟通的效果明显更理想,更有发挥的空间。所以,学校内部的招聘网申系统一定要好好利用,CareerFair一定要去,我知道有的公司就是CareerFair当场筛简历,当天就发面试的。有机会,就不要错过。

· 重点在哪里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面试的成功,就是每个技术问题都回答正确。然后把精力都放在寻找那个RightAnswer上。其实,我觉得,面试的根本是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如何处理和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是否能够融入公司的文化。这些上层的东西才更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难于培养的。而那个RightAnswer,是通过训练,容易得到的。

举个蛮经典的例子,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选择谁一目了然,明显和B共事会比A有效率,有乐趣的多。例子比较极端,但意思表达的很贴切,Recruiter是在寻找一个和他日后一起工作,一起喝咖啡的人,而不是那个RightAnswer。面试的时候,Recruiter一般也会强调让你Thinkaloud。嘴巴不要停,一直说,要展现出自信,热情,积极的态度。

On site interview,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去公司总部。走到这一步,公司已经对你很重视了,花了近千刀的机票和酒店成本。此外,如果你挂在了这最后一关,是要上黑名单的,一般是封号半年,这半年不能投这家公司,半年后才能继续申请。所以,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要拿出战斗素养来,充分准备,不然岂止是浪费机会,简直就是消灭未来的机会。

·准备

3个面试形势有异,准备基本是一样的。

有个网站叫glassdoor,上面都是些前人分享的各个公司面试经历,面试前把本公司最近的面经扫一遍,心里基本就能有个底了。

IT类面试基本3个部分

1. 讲一个Project

2. 几道技术题目

3. 提问互动

技术问题在IT类公司里面,就是算法题目,白板写代码,某个语言、框架的底层技术细节这几种。准备主要就是网上搜面试题目,比如careercupgeekforgeek,等等。有个比较好的的方法是做MockInterview,几个志同道合一起找工作的同学可以组织一个Group,每周约时间在图书馆借个GroupStudy Room来做,最后互相给一些反馈,提一些建议,互相分享一下最近面试的经验。我们CS的几个同学上学期组织的这个,还是给了大家很多收获和提高的。这种身临其境,全英文的高强度练习,我个人觉得是准备面试后期最有效的。

一般人准备最容易忽视3提问互动。首先,不要问缺乏含金量的问题(比如网络上随便就能搜索到的),显得对公司不够重视,至少关注度不够。别人能从你的问题感觉出你对公司的热情有多少。同等条件下,一个热切希望加入这个公司的人肯定比一个只是需要一份工作的人更有吸引力。比较好的问题可以是某个技术细节你自己的见解,某个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的探讨等等,既展示了对公司的关注,又强调了自己的技术背景。

· 压力测试

Recruiter各式各样的都有,有时碰到冷面无情,特别Aggressive的也可能。而且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不是针对你,而是故意做这副样子来测试你的抗压能力,和处理团队内部矛盾的沟通协调能力。所以,可以提前预想一下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然后,淡定地微笑着摆平他,被他惹的不爽你就败了^_^

Offer

恭喜,走到这一步,就算还有一些头疼的选择,也都是甜蜜的忧伤了。

Negotiate salary,这个东西主要看你手里的筹码,假如你拿了几个同数量级的Offer,那就变成了卖方市场,可以让他们互相砸价了。但一般的FreshGraduate没什么筹码,能要到的不多,有工作经验了就会好很多。

比较Offer的时候,我觉得钱多少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看自己的职业规划。钱的多少也不能纯粹看数字,每个州税收情况不同,公司保险福利也不一样,网上有不少Costof living comparison的网站,可以查出来一个州的收入,在另一个州相当于多少。总之,慎重选择,想让公司办绿卡的话,未来几年都要安心待在这家公司了。


个人经历

最后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其实我觉得北美求职的人群,应该是一个方差巨大的正态分布,能够看到的样本也很稀疏。所以,个人的东西差别太大,能完全参考的很少,只能传达一个大概的意境。自身的情况,定位,还是要自己分析决断。

准备

我是从秋学期开始,陆陆续续开始准备的,先是把几个比较热门的论坛的精华帖看了一遍,把感觉比较好的文章做了些笔记。基本定位在几家大的IT公司,开始了解关注这些公司的招聘情况。选了编程之美,Careercup150题,编程珠玑这三本比较经典书来看。因为之前高中和大学都全职搞过几个月的程序设计竞赛,算法和代码基础比较好,所以很快就上手了。虽然要上课时间有点紧,没事的小时间段抽出来写上一两道程序,还是很快的。一个月差不多就把Careercup150题全部做了一遍,大部分代码写出来跑过,编程之美过了几遍。编程之美也是读起来比较顺畅的一本书,但有些思路要完全理解还是要花时间自己多想,我基本读到第3遍才能比较清晰的理解每个题目的解法和内涵。很多时候看懂了,其实只是看懂了人家怎么解答的,自己还没懂,时间久了再回头看,可能就又傻眼想不起来了。真的懂,要能对题目的脉络有个比较清晰的把握,难点在哪里,切入点是什么,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用,这些想清楚了,能自己一步步很舒服的推导出来,我觉得才是真正懂了。自己在面试中碰到了,才能有底气,气势磅礴的把它灭掉。有些公司的Recruiter要求比较严格(比如Google),可能要你当场在白板上写代码,Recruiter敲到电脑上,你写完,他直接运行程序跑测试,有Case没过就会扣分。这种要求还是很苛刻,必须要做足够的训练才能够达到。


On Campus Interview

MSOncampus interviewCareerfair的时候拿到的。11月初面,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我一回来就把题目写出来,挂网上了,后来发现好像当天他面的人都用的这道题


On Site Interview

两周后发了12月中旬的onsite通知,内心涌过一阵甜蜜的忧伤,本帖隐藏内容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Offer

午饭后大家等结果,HR挨个叫出去面谈。我们先是根据HR脸上灿烂的笑容判断,先叫出去的这几个应该发Offer了,然后发现不对劲,HR脸上的表情万年不变,对谁都一样么,果然职业!最后我们4个人好像被人忘了,
10分钟后,美女HR冲进来通知收了我们。单个面谈Offer详情后,打道回府,另外一个中国人居然是本科校友,太巧了!

之前想象过拿到offer的时刻,本来以为会特别高兴。身临其境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喜悦。感觉只是对自己付出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只是做了一个选择,而今后还有无数的选择在等待着。


结语


有一句话,我放在签名档里很多年了:“是道路决定人,还是人决定道路”,就算不是真的,我依然愿意相信,人是可以决定道路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被道路所左右。

曾经有阅历丰富的长者解释过美国梦的含义:在美国这片崇尚自由平等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通过不懈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利。当10多年过去后,他身边每个逐梦的人,不论过程多坎坷,最后大都如愿以偿。所以,多一点耐心,去期待,去尝试,去失败,去奋斗!相信谁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中含有App暂不支持的附件,请到论坛下载

文中含有App暂不支持的附件,请到论坛下载
  • 20
88条回复